返乡创业高职生的创业心理素质评估及培养机制研究
2021-11-27张晓慧周发伟
张晓慧 周发伟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1191)
伴随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陆续开展,大学生创业呈现上升的趋势,从创业者本身个体角度讲,创业是自我价值追求的一种体现,是创业者自我认知、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使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相关数据显示,近五年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超过5%[1]。成功创业取决于市场机会、研发实力、营销能力、资本实力、创业心理等。而其中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者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取得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2]。因此,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日益受到创业者的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也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以郑州市某省级医学院校为例,以就业创业项目实施为基础,通过对部分意欲返乡创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个别学生进行深入的交谈。由此分析意欲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现状,探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高校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提供相应依据。
一、创业心理素质
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是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并且融合生活与工作实践,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综合心理素质,是一种调节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3]。由此可见,创业者的心理素质与外界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包括创业者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这些环境的综合结果对创业者的意识与情感产生影响,使创业者形成自身的人格、意志。
这种心理特征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往往是创新创业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创业心理素质的形成受到创业者自身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家庭、社会和个人从后天来培养,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而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4]。
二、高职生创业心理素质的问题
(一)创业认知偏差,被动选择创业
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很多长辈认为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找一份好工作,而如果选择创业,则表示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创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觉得选择创业都是因为没有办法就业,没有出路,才不得不创业[5]。选择了创业又面临种种创业压力产生种种心理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担心如果创业失败,在亲人和朋友面前会没有面子,不敢大胆选择;另一方面,有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创业完全没有信心,甚至会出现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能力非常有限,对复杂的社会以及行业了解并不透彻,又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也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和与人打交道的经验,认为自己毕业后找一份工作更可靠,因此不愿意创业。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不自信与不认可是大学生创业的一大障碍。
(二)创业意志缺乏,容易自暴自弃
在面临困难时,坚强的意志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拥有坚强的意志不仅能够使其快速找到创业的方向,制定合适的创业目标,更有利于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创业过程中更好地排除困难经营事业。但是当今的创业形式多种多样,其存在的风险也不可预估,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创业,大学生难免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挫折,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勇敢面对这些挫折,不能保持坚强的意志,很容易在创业半路放弃。另外,有一些大学生的意志非常不坚定,目标不明确,在选择好一个创业项目后,不能将所有精力集中到该项目中,一旦发现其他项目有挣钱的机会时,很容易见异思迁,放弃手里的项目。创业不仅需要参与者有激情,而且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6]。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匮乏,对创业项目盲目乐观,好高骛远,过于理想化,而且在创业过程中缺乏坚持不懈的进取心,缺乏自律,没有耐心,当遇到困难时,很容易轻言放弃,经过数次挫败后,创业激情便会荡然无存。
(三)思考问题比较简单,问题分析能力差
多数高职生的年龄都是20岁左右,缺乏社会阅历与生活经验,思考问题比较简单,对创业的过程想象成分比较大。许多学生在创业准备时期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只要创业计划书合理,项目就一定能承办下来;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一定会有顾客上门;只有各种销售的优惠措施,就能得到顾客们的认同等[7]。总之他们不愿意面对不利局面进行分析、预测,更缺乏详细考虑处理具体问题的具体方法,如,怎样解决收支失衡的问题,怎样调配人员,怎样保证客源,怎样化解矛盾等。他们认为只要有好创意、有资金、有技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就能够创业,
三、培养返乡创业高职生创业心理素质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发挥出创业教育的价值
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比较片面,虽然具备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但并不扎实,比较薄弱。这是由于学校相关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原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更多关注创业理论的讲授,并不能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结果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将创业和创业心理教育贯穿于各个阶段,比如在低年级借助课堂模拟、小组讨论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和创新意识,激发创业兴趣;在专业学习阶段将专业学习与创业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在创业活动中将专业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为将来创业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同时把“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思维训练”“挫折教育”等选修课融入整个创业的课程体系中,帮助学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尤其要重视创业者自我认知和性格特点[5]。借助于心理测评工具,能够更好地解决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的各种困惑,帮助创业者认识自我,合理结合自身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培育创业心理素养,更有助于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能力。
(二)强化创业实践教育,增强学生创业韧度
大学生出现的创业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创业经验和能力的匮乏,在创业过程中无法应对困难而体验到的挫折感、无助感所导致,因此要想解决创业心理问题,首先要强化创业实践经验,以此改善心理状态。学校教育要从以下三方面给予学生实践方面帮助。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实践活动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比赛,在比赛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成就动机,从中获取成功经验和替代性经验,通过活动比赛,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得到检验和升华[8]。鼓励学生参赛是检验和锤炼创业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从筹备参赛、制定计划书、赛场路演等,每一步都是对自身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素质的锻炼。在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帮助大学们关注自身心理变化,培养积极的心理情绪,以赛代练能有效检验自身的创业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依托校企合作、创业园等各种创业平台,与各行各业的创业成功人士、优秀企业家衔接,通过与社会上的创业者的接触交流,学生可以从创业过程、创业技巧等方面得到专家的传授,更能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创业心理素质,从而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素养。最后,邀请成功的创业师兄师姐返回学校为大学生讲述创业经验,并通过他们自身经历来引领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种现身说教更能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让大学生感受到创业的好处,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
(三)健全创业心理教育,提高心理韧度
人格特质、情绪管理极大影响个体创业的成功与否,如果能拥有良好的创业心理,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提高,日后的发展之路也会越走越顺畅。心理学家表明,抑郁、焦虑等虽然属于消极情绪,却也能产生一定的积极价值,因为适度焦虑能有效激发个体寻求帮助以提前防范各类问题。但一定要意识到,最可怕的不是负面情绪,而是情绪化地处理问题。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创业心理教育机制,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健康地处理创业中各种问题。所以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增加创业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是让学生认识到情绪的表达意义。人面对同一困难时常有“消极”“积极”两种情绪,消极情绪会让人产生畏惧、放弃等消极心理,导致创业活动失败。积极的情绪会让创业者持有坚韧、乐观的态度,在困境和失败中寻找经验、锤炼意志,在困境中积极应对、重建信心。另一方面是鼓励学生积极寻求外界支持与帮助,创建优势互补的团队,协调好团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掌握化解不良情绪的方法,不能带着情绪投入工作中,更不能一味将问题归结于他人;教会学生学会多种方式锻炼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大,心态变得更加阳光。要珍惜在校期间的每一次实践活动,把实践活动当成培养自己耐受力、提升心理韧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