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另一只“眼”看时政新闻

2021-11-27董佩军

传媒评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贻贝时政渔民

文_董佩军

在我的新闻从业生涯中,2017年是一个分水岭。那一年,我开始了一段新的旅途:离开工作14年的舟山晚报,调至舟山日报从事市委主要领导的新闻报道工作。

在舟山晚报,我一直是时政新闻的“主力军”。但日报与晚报的时政新闻,在理念、方法、文本上有很多区别,也算得上是一次具有挑战的转型。

市委领导的新闻报道,看上去似乎简单,以会议、活动、调研为主,实则背后有很多“奥妙”。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信息。可以说,这是一座新闻的“富矿”。用另一只“眼”去寻找、挖掘和思考,才能当好一名时政新闻的“矿工”。

两次眼前一亮的代表发言

刚到舟山日报十来天,还处在转型的适应过程,就碰到了一件令我眼前一亮的事情。

2017年3月初,舟山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市委书记俞东来到嵊泗县代表团参加讨论,发言者中有来自嵊泗县初级中学的党代表范群。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教师,范群有着很好的口才。她讲了作为渔民的父亲两次流泪的故事:一次是渔船触礁,父亲游到礁石上被别的渔船救起,回家后抱着妻子女儿大哭;一次是父亲年老多病,因为怕拖累孩子而流泪。

随后,范群讲到了渔民的艰辛,抛出了3万多名老年渔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对现行的政策指出了不足、提出了建议。

一开始,我只当是一次普通的代表发言。但随着范群动情的讲述,会场内大家越听越投入,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题材。俞东来书记讲话结束后,赶着参加下一场活动。我抓住有限时间,赶紧找范群拍摄她的发言材料并互留联系电话,约好采访时间。

党代会采访任务重,当晚我完成手头工作后,立即联系范群进行采访,采写了《父亲的两次流泪》这篇报道。党代会期间,这篇关于舟山老年渔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报道,一经刊发就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有关部门立即对现行政策进行调查梳理和完善,及时回应代表关切。

从事时政新闻报道,除了完成“规定动作”外,还需要运用自己的新闻敏感,去发现和捕捉鲜活的好题材。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0年4月,舟山市两会召开。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次的市两会备受关注。俞东来书记在代表团参加分组审议时,嵊泗县枸杞乡党委书记王燕谈到了嵊泗贻贝的滞销难题。

“俞书记,各位领导,能不能为养殖渔民和嵊泗贻贝帮忙找找销路?”王燕在发言时,现场向俞东来书记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了一次推销,描述嵊泗贻贝的口味和营养,还就如何找销路给出了建议,比如进入机关单位食堂等。

两会上的这次别开生面的“带货”,又让我眼前一亮。在完成采访后,我赶写了一篇《市人大代表王燕“带货”上人代会——嵊泗贻贝味道赞 期盼支持渡难关》的报道,并和全媒体中心联手进行了重点推送。

市级机关单位食堂纷纷订购,有关部门为嵊泗贻贝举办“云购”对接会,进入“菜篮子”连锁供应店进行销售……短时间内,嵊泗贻贝和王燕都成为了“网红”。而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报道为贻贝养殖户找销路出了一份力。

突破“窠臼”把新闻做大做深

在晚报工作时,突破“窠臼”、大胆创新,是我做时政新闻的努力方向。

有一年参加省两会,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参加舟山代表团分组审议。当时船舶产业发展态势较好,一进门,赵洪祝书记就与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的老总聊起了天。

“3条船都销售出去了?”“订单订到了什么时候?”“厂里的职工中技术人员有多少?”……赵洪祝书记与金海湾公司老总之间的对话,以及为企业取得好成绩的鼓掌,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之后,赵洪祝书记在讲话时,重点提出舟山发展海洋经济要做好“转型、发展、培育”三篇文章。

如何跳出会议把新闻写活?我以对话和场景为切入点,写了一篇《赵洪祝为金海湾鼓掌叫好》的消息稿。没想到,收获了不少赞誉和奖项。

到了舟山日报以后,时政新闻的创新空间要比晚报来得小。但只要土壤里埋下创新的种子,总有发芽的时候。

2018年8月16日凌晨,台风“温比亚”正步步逼近。舟山岱山县一艘渔船在江苏启东市附近洋面上不慎搁浅,19名船员陷入了困境,如果不能及时转移,很可能船毁人亡。

这是一起突发事故。跟随市委书记俞东来蹲守在市三防指挥部的我,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抢救全过程:

第一阶段,江浙沪三地海空联动,至上午10时,直升飞机成功营救13名船员,但包括船老大在内的6名渔民拒绝登机,仍想着保住这艘新船;

第二阶段,各方劝说无果,船老大下午趁涨潮时的自救行动失败,天气越发恶劣,天色逐渐变暗,营救更加困难;

第三阶段,浙江省防指、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等先后介入救援工作,确定拖轮营救方案,到晚上7时30分,6名渔民成功获救。

如何报道好这一事件?在蹲守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最终,我认为应该突破“窠臼”,把这个难得的好题材做大做全做深。我将这一想法分别向市委秘书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等作了汇报,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

确定了报道方向后,我随即与后方的“指挥部”协商细化报道方案,联系驻岱山的记者采访第一手素材。驻站记者采访到了参与救援的渔船老大、当地村干部及渔业主管部门负责人,掌握了很多鲜活而详细的情况。我也在指挥部时刻关注救援的最新动态和细节。

当救援成功的消息传来,指挥部大厅内响起了一片“嗬”的吐气声。完成采访后,我和同事一直忙碌到第二天凌晨,最终完成了通讯稿《为了19名渔民兄弟的生命》,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及各方的肯定。而一片吐气声的场景,被放到了稿件的结尾。

回头想想,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尝试着突破“窠臼”,大胆地改革创新,往往会收获更美的“风景”。

用党报评论充实“武器库”

评论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长期以来,评论相当于是一件“核武器”。

从事时政新闻报道,作为市委领导的“身边人”,既对市委、市政府的大政方略和中心工作较为熟悉,又能了解掌握到全市各方面的情况,这是写党报评论的一大优势。因而从2020年初起,我成为了舟山日报评论团队的一名成员,主要写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

初写评论,如履薄冰,总感觉写评论是一件“高大上”的事,对自己能否写好评论心里没底。那段时间,我一有空就看人民日报、新华社、浙江日报的评论,看到精彩的观点或语句,摘录下来反复揣摩。

2020年3月3日,舟山1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在疫情冲击影响的大背景下尤为意义重大。在写完新闻稿后,我以《持续吹响建设发展“冲锋号”》为题写了一篇评论。尽管磕磕绊绊、数易其稿,但第二天看到自己的文章能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刊发在报纸上,成就感油然而生。

一年多的时间,我一共写了十余篇评论,涉及市委全会、重要会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2020年底,舟山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召开,日报需要以每天一篇的频率,刊发6篇系列评论,我担任了其中两篇的写作任务。这组评论题材重大,且系列评论需要上下衔接,再加上时间紧,难度非常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的一篇评论,修改了十余稿才最终成稿。

从初次试水到逐渐上路,尽管有艰辛坎坷,但我也收获了很多。正所谓“技多不压身”,作为一名时政新闻记者,不妨让自己的“武器库”更加丰富充实,而评论正是一件很有用的“武器”。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 转换思路觅亮点。打破传统思维和模式的束缚,寻找到令人眼前一亮、触动新闻敏感的亮点,做出的时政新闻就能“别有洞天”。

■ 坚持创新求突破。让创新的意识深深扎根脑海,在报道角度、文本、形式、内容等方面大胆创新,让时政新闻更加“鲜活跳”。

■ 发挥优势学新技。时政新闻记者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多学类似评论之类的新技能,让自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猜你喜欢

贻贝时政渔民
贻贝、海虹、青口、淡菜……到底有何区别
时政要闻
噪音太吵,贻贝受不了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烤贻贝
时政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时政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今人优秀时政诗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