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时代主旋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以乌镇峰会创优报道为例
2021-11-27姜鹏飞陶克强张国强
文_姜鹏飞 陶克强 张国强
2021年9月26日至28日,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乌镇如期举行,“乌镇时间”再次开启。
作为红船旁的主流媒体,南湖晚报坚持每年把乌镇峰会报道作为年度大事,充分发挥举办地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新闻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唱响时代主旋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彰显红船旁主流媒体人过硬的政治责任、专业素养、拼搏精神和新闻情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浓墨重彩讲好地方精彩故事
乌镇峰会作为“嘉”门口的年度世界盛会,时代意义和社会影响不言而喻。作为本地媒体,如何与中央、省级媒体实现错位竞争,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出特色?南湖晚报在实践中认为,必须发挥地域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寻找突破口,讲好地方精彩故事。
主题报道站位高,还必须具有时代性,紧跟时代、贴近时代。多年来,随着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乌镇凭借着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扎根,他们在这里生活、工作、创业等,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受益者、见证者、推动者、创新者、实践者。为了全面展现嘉兴“互联网+”的精彩实践,南湖晚报推出的系列报道从人着手,见人见事,聚焦和挖掘“乌镇‘互联网+’创新创业者”“乌镇的外国人”“返乡的乌镇人”等不同群体的典型人物代表,努力实现主题报道的人物化、故事化、生活化、场景化,从而增强主题报道的鲜活度。在具体采访写作中,立足百姓视角,讲好人物故事,通过受访者的“互联网+”故事来见证和反映“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现“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
作为“东道主”的主流媒体,每年都会立足地方,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深刻剖析“互联网+”中国样本在乌镇这一特殊地点的时代价值。去年,南湖晚报在全省乃至全国媒体中首次深度聚焦“返乡的乌镇人”这一特殊群体,重磅推出了《网者归来·返乡的乌镇人》系列报道(获2020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最终选取的10个人物极具代表性,既有返乡乌镇籍的应届毕业生、90后海归,也有“新生代”、大学生村官等,具有多样性、代表性、典型性,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故事,并从不同的视角反映、折射乌镇峰会背景下的乌镇之变,极具国际视野与时代快感。
最近几年来,南湖晚报每年推出的系列报道基本为10个人物故事,将时代背景和宏观抽象的价值理念寓于人物故事中,有样本、有故事、有延伸、有思考,而且均以整版推出,统一文本,图文并茂,并运用了漫画、制图等元素丰富版面内容和语言。实际上,每一篇报道都是一个精彩生动的“互联网+”的故事,集样本性、地域性、时代性等于一体,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和见证了乌镇峰会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果、新景象,具有典型的“互联网+”样本意义。令人欣慰的是,南湖晚报最近连续6年推出的系列报道均获得浙江新闻奖,其中《嘉兴互联网之光“变形记”》获得一等奖。
创新表达方式提升报道“颜值”与“气质”
在当前舆论环境下,地方主流媒体还必须在叙事表达上下足功夫,增强感染力和穿透力,提高宣传效果,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由表及里,更高一筹、更深一层挖掘出事物蕴藏的深层意义,将更重要、更高端的思想或见解润物无声地传播给受众,提升主流报道价值。基于这样的思考,南湖晚报除了推出系列报道外,每年在乌镇峰会的前夕就开始推出“互联网之光——乌镇蹲点日记”专栏报道,以更独特、更细腻、更饱满的新闻视角,挖掘乌镇的精彩故事,记录、分享、见证乌镇之变。
讲好故事,需要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从整体来看,“互联网之光——乌镇蹲点日记”专栏每年都会推出数十篇报道,每篇报道均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让人身临其境,大大提升了报道的可读性、亲近性、代入感、感染力,同时在版面上还配了两位蹲点日记记者个人漫画,增强了版面美感。去年,该专栏先后推出了《5G+乌镇人民公园是“风”来的感觉》《希望以后想起乌镇 还能记得这一口滋味》《酷炫的黑科技,都在这个展馆!》等多篇蹲点日记,文风轻松活泼、风趣幽默,整个行文动静穿插、入出有序,既见事实、更见思想,将“互联网+”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
如何通过版面语言创新表达,做出地方媒体特色,也是地方主流媒体的发力点。围绕每年乌镇峰会报道的整体策划和统筹安排,南湖晚报上下同心,美编、制图、编辑等协同作战,所有与乌镇峰会内容有关的版面均体现峰会主题、嘉兴元素等,设计大气简洁,融入互联网大会的基因,体现地域特色,展现江南韵味。南湖晚报还集中力量在头版创意上独具匠心,做足功课,打破传统的版面语言和结构,提升文化韵味和国际视野,从而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实现报道“颜值”与“气质”的完美统一。
多形式立体式传播着力构筑主流媒体价值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主流媒体必须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实现多形式立体式传播,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着力构筑主流媒体价值。
乌镇峰会对于地方主流媒体而言,无疑是“新闻富矿”。南湖晚报每年把乌镇峰会报道当作是媒体融合的“实战练兵”,由文字、摄影、新媒体等组成的南湖晚报乌镇峰会采访团队整体作战,精心构思,深入挖掘,扎实采访。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南湖晚报通过“读嘉”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实现乌镇峰会报道涵盖文、图、音、像等多媒体立体表达,激荡共振效应。不少主流媒体还根据南湖晚报乌镇峰会相关报道内容进行深度挖掘采访,彰显了红船旁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
南湖晚报还自我加压,精心策划,通过直播、H5、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对乌镇峰会进行全景式、全方位、全天候的报道。去年11月,南湖晚报组织全媒体采编力量,探访乌镇,寻找乌镇的“互联网+”元素,寻找乌镇峰会给这座古老小镇带来的变化。经过前期准备,采编团队决定多视角记录乌镇人一天的生活,以微纪录片的形式来表现一个江南古镇与互联网之间的情缘和故事。这些乌镇人,或在乌镇长大,或在这里休闲、养老、工作、学习,他们感受和分享着“互联网+”新生活。在前期努力基础上,南湖晚报最终精心制作推出了《乌镇的一天》短视频,通过一组乌镇人的一天的独特新闻视角,展现了世界互联网大会背景下永久会址所在地呈现的新景象。该短视频通过“读嘉”新闻客户端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推送后,社会影响广泛,该新媒体作品也获得2020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首次实现乌镇峰会新媒体创优的零突破。
不可否认,每年的“嘉”门口的世界盛会,对于红船旁的地方主流媒体而言是考验自我、提升自我、展示自我的重大平台和机遇。除了完成“规定动作”外,还要继续狠下内功做好“自选动作”,生动鲜活讲好嘉兴故事、浙江故事、中国故事,齐声唱响昂扬旋律,同时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强融合传播,让乌镇峰会报道不断出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