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广播文艺音乐类创优节目的创作思考

2021-11-27李锦蓓

记者摇篮 2021年4期
关键词:主创人员音乐节目广播节目

□李锦蓓

广播节目创优工作是广播电台节目生产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进入融媒体时代,媒体发展的格局在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的格局,广播节目生产的主题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创作优质声音作品、制作精品节目、传递精神食粮。这些作品丰富了日常播出的节目内容,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笔者从事广播工作20多年,在多年的生产和制作创优节目的经历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尤其是广播文艺类专题节目的策划及创作方面经验,此番梳理成文,希望能为广播从业人员特别是广播节目主持人提供借鉴和思考,引发更多人关注和研究创作规律,不断生产出更好更多受听众喜爱的并具有良好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的优秀广播节目。

音乐,是人们用旋律的方式同自然、社会和历史进行对话。音乐节目和音乐传播,要满足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精神追求。音乐创优节目既要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制作精细,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较强的可听性。音乐节目创优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创意也许就来源于每天播出的日常节目,但立意一定又高于日常节目,通过精心策划、精良制作和精雕细琢,最终提供给大家的便是音乐精品及优质服务。

一、深刻的立意是音乐创优节目的根本

无论电视还是广播,无论常态日播节目还是创优节目,看它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就在于这个节目的立意是否高深,是否和当下的大背景大环境统一。目前,缺少总体的策划和特定的目标是很多广播电视创优节目存在的弊端,节目的随意性太大,主创人员和编辑记者始终不能明确一个具体的努力方向。日常播出过程中,编辑也好,主创人员也好,往往只是为了完成当天的播出任务,并没有太多地考虑节目的立意是否深刻,没有去更多地关注节目创优创新工作的发展,最多是到参评之时,把以往的节目整理出来,临时抱佛脚突击创作,可这样的立意通常是不能取得理想结果的。

山西广播电视台制作的音乐专题《洋人笔下的中国印象》,主要通过对经典乐曲的介绍,来发现洋人笔下的中国元素、中国音符,与听众一起品味其中的中国味道,感受中国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通过不同方式体现在不同方面。2018年是上海音乐学院成立“听见中国”项目的第四个年头,已产生了十几部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有关的作品,作曲家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波兰等10个国家的15所著名大学。这种跨文化的深度交融,让国内外年轻的作曲家感知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并实质性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的传播效应。主创人员抓住了这个新闻点,通过节目让更多的人明白,中国音乐、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正在扩大,并响应“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文化战略,以一种创新型的传播方式让世界听见中国。这就是一部作品的立意和灵魂所在。只有更高更准的立意,节目才有可能站得住脚,节目的影响和意义才有可能更好地呈现出来。

由此可见,作为广播电视创优节目的主创人员,一定不能忽视创优节目前期的策划工作,有好的立意,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精品。从近些年来全国广播文艺评优节目名单就可以看得出,获奖作品的主题特色鲜明,立意深刻,大背景大制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优秀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创优节目的关键

广播音乐专题节目包括语言、音乐、音响三部分,语言表意、音乐表情、音响表真,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广播音乐节目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极富想象性,通过想象来感受听觉形象的真、幻、美。音乐作品作为音乐专题节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音乐基调的定位、音乐作品的配置、音乐内涵的揭示、音乐美感的演绎、音乐多功能的发挥、音乐与话语的有机结合来体现主题思想。通过这些音乐特性来表达节目主题,增强节目的审美享受和艺术感染力,而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更不是可多可少的音乐陪衬。由此可见,在一部作品中,音乐对主题表达是多么重要。

以山西广播电视台制作的音乐专题《天使与魔鬼》——纪念小提琴家尼可洛·帕格尼尼诞辰230周年为例,专题节目中选用的音乐作品全部是小提琴曲目中的旷世经典。比如小提琴曲《魔鬼的颤音》,作曲塔蒂尼(意大利)、演奏阿卡多(意大利);《小提琴曲二十四首随想曲》,作曲帕格尼尼(意大利)、演奏海菲兹(美国)。唯有这样的音乐作品,才能撑得住这期专题音乐节目,也只有运用的音乐具有专业性和艺术性,才有可能使创优节目的主题意义更好地体现出来。

三、生动的细节是音乐创优节目的亮点

在广播音乐节目的创优过程中,细节是不可缺少的。注重节目细节,打造记忆点,是每一部创优作品必然具备的条件。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小的环节,无论是一部小说、一部电影,还是一组广播节目,有了细节的描写和处理,才能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也更传神地刻画人物、突出主题。尤其是作品中需要突出刻画的人物和事件,只有通过细节才有可能准确地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感特征。

广播音乐节目,同样需要细节,需要反反复复地修改,直到挑不出毛病,方能完成。一组音乐专题,只有经过精雕细琢,才有可能成为精品。创作和不断修改的过程,也是对广播规律的一种深层次的探寻,不仅是对节目的锤炼,更是自身创新求变的过程和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

以山西广播电视台制作的音乐专题《活着的没眼人》为例,整部作品流畅自如,特别是介绍盲人宣传队成员的时候,编辑仔细观察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找不同的切入点进行逐一介绍。比如在介绍主唱刘红权时,就描写了他摸着盲文唱新曲儿的状态,以下内容就是主创人员对这一段的细节描写:“现在他们有医保、有廉租房,甚至也有了照顾他们的女人。我曾经问过他们,你们瞎乐和什么呢?有一个盲人告诉我:‘眼没了,心就亮了’,抗战胜利到现在几十年,一直都是如此。没眼人依旧是一队人,挨个手搭上前面一个人的肩,‘走喽’,队长七天的喊声激起一群飞鸟;‘走喽嘿’,没眼人一起喊着,踏着自己的余音上了山道。那走山的盲棍声,穿过岁月,依旧响在太行的沟沟壑壑。不仅串起战争与和平的传奇,更是点亮渐渐暗去的人性光芒……”这一段描写极具画面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盲人宣传队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精良的制作是音乐创优节目的保证

作为广播音乐节目的最后一道工序,精良的节目制作是对节目编辑意图的最终体现,不同手法的后期制作,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合成效果和艺术效果。这其中包括音响上的运用和处理、文字素材与音乐素材的合理剪辑。对于广播音乐创优作品来说,拥有丰富的文字和音乐素材是基础,更重要的是看你怎样合理运用这些素材。有的人因为素材资料太过于丰富,不会合理取舍和编排,最终不能有效地突出主题。后期制作可以很好地帮助编辑实现作品的整体意义,提升节目的品质。尤其是音乐专题,比其他节目更讲究听觉上的感受,只有精良的制作才能体现节目品质,这也是创优节目评选时重要的考量评选条件。还是拿山西广播电视台制作的音乐专题《天使与魔鬼》举例说明。节目中运用的所有音乐作品,除了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佳作之外,对它的版本要求也非常严格,音频来源极其考究。只有严格把关,才能达到制作精良的水准,节目才能给人提供听觉享受。

五、结语

一直以来,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更是引领我们不断走向成功的第一动力。广播电视节目同样也是如此,抓住创新就是抓住了未来,创新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因此,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编辑工作者,应当具备努力创新、努力创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让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依然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主创人员音乐节目广播节目
重温党的历史 激发创作灵感
好新闻在于发现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创新广播电视音乐节目制作的路径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音乐节目内容的转变与融合
新媒体时代广播音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广播音乐节目的样式分析以及创新方法
“真实的”还是“口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