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公共新闻时代电视民生栏目的战略选择
2021-11-27陈卓琳
□陈卓琳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为中国电视业树立起电视民生新闻的标杆后,电视民生新闻在全国遍地开花,各个省级电视台和地方城市电视台纷纷在黄金时段推出民生新闻,抢占市场份额。然而,在民生新闻蓬勃发展的时候,对民生新闻的指责和诟病也纷至沓来。这些观点认为,民生新闻虽然获得受众的热捧,但越来越多的民生新闻节目出现格调低、同质化等问题。
就在民生新闻进入“拐点”的时候,江苏卫视开播的《1860新闻眼》在电视新闻界掀起了一场对公共新闻的探索。对公共新闻,普遍观点主张用“社会公共性”的观点和理念改造民生新闻,将电视新闻的选题扩展至民生生活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公共性社会话题,希望借此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和公信力,克服民生新闻中普遍存在的“鸡零狗碎”“鸡鸣狗盗”“一地鸡毛”等问题。
然而,正当电视人希望借助公共新闻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目标时,他们却突然发现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媒体逐渐取代电视,成为受众获取媒介信息的主要入口,大批传统媒体面临受众流失的窘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视、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不复存在
在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话题的传播与报道上,互联网媒体及时、互动、碎片式的优势已经超越了报纸、广播、电视。受众面对的是全天候、多维度、多信源、多媒体的信息轰炸。
2.移动互联网媒体正在逐渐引导社会热点
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纷纷开始从微博、微信上寻找选题,并利用微博、微信的互动性来判断某一话题是不是公众关注的热点。有人将此形象地比喻为传统媒体的选题被微博牵着鼻子走。
面对电视观众逐渐流失、话语优势逐渐式微,地方城市电视台面临的不光是角色定位的尴尬,还有生存的问题。最近几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地方的电视新闻栏目不约而同地将“公共服务”作为民生新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家长里短的话题中促成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温暖民心的报道中实现媒体社会功能的最大化。
经过改造和提升,立足民生、突出公共服务功能的民生新闻,将是后公共新闻时代地方电视媒体实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
1.与公共新闻相比,突出公共服务的民生新闻更注重以民为本
新闻本土化优势以及家常化的叙述风格,能够很快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本土化、口语化的亲民风格是民生新闻获得受众认可的法宝,也是民生新闻有别于其他类型新闻的重要特征
虽然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都将本土化、口语化作为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将民生作为关注的重点,但在表现主题上,公共新闻更关注新闻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公共新闻的本土化、地域性特色不够突出,而且由于互动性和讨论空间的局限,这类公共新闻面临不接地气、不解决问题的尴尬局面。地方城市电视台民生栏目要想立足和生存,必须紧紧抓住自己所服务的收视群体,必须放下身段、降低视角,挖掘的选题必须是当地观众群体普遍关心的议题,而且这样的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2.关注公共服务的民生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在报道对象上,公共新闻更关注公众,民生新闻更关注民众。相对而言,来自民众的事件和声音,更容易取得普通观众的认同和关注。另外在报道价值取向上,公共新闻的观点是公共的立场,希望跳出家长里短,将视角延伸至更广阔的公众生活领域,以保持精英视点和平民视点之间的平衡。然而由于互联网解构的风潮在社会中逐渐风靡,传统媒体其观点的权威性和话语权的分量已经不及当年。所谓的精英视点渐渐让位于平民视点。虽然传统媒体有不可辨驳的权威性,但是因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很难形成对全社会的影响。因此,以平民视点为出发点的民生新闻更具有贴近性,在市场上也更具有优势。
3.关注公共服务的民生新闻在报道手段和角度上更符合当下受众的新闻需求
因为公共服务类的民生新闻更侧重于反映普通大众在生活中遇到的个人问题和遭遇,不因为事小而忽视该问题背后的复杂性,所以它符合公共新闻的公共权益价值理念。再加上它强调媒体的服务属性,立足于百姓的需求,愿意“贴地皮跪着为受众服务”,所以这类民生新闻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也更容易赢得受众的共鸣。
三、公共服务类民生新闻制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过作为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强调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民生新闻一定要注意摒弃民生新闻与生俱来的缺点,比如娱乐性和消费性。
有人认为,制作民生新闻最根本的目的是追求高收视率。在这根指挥棒下,不少民生新闻摈弃了传统新闻的结构和表述方式,片面追求新、快、浅、奇,刻意渲染新闻的冲突性,造成民生新闻格调不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不少民生新闻将贴近民众演变成迎合民众,对负面事件报道较多,但却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媒体角色定位错乱。
同时在报道题材上,因为要迎合受众,导致广度不够。而且报道手段也常常流于表面,触及社会问题的深度不够,构建平民话语的力度不够,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媒体公信力降低。
笔者认为,新闻应当追求的是通过舆论达成全社会的沟通,并协调解决社会上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也是大众传媒非常重要的功能。电视民生栏目需要善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宏观视角将个体化立场上升至社会行为,从而达到对社会的总体认知。作为新闻工作者,不但要在当代中国复杂而迅速的变化形势中成为领航员和眺望者,也需要踏踏实实为民众服务。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牢牢立足服务群众这一根本点,让新闻回归真正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