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的融合创新
——以央视《晚间新闻》天气分析节目为例

2021-11-27朱瑞君

记者摇篮 2021年4期
关键词:晚间新闻电视新闻气象

□朱瑞君 胡 啸

2014年,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栏目推出“‘据’说春运”板块,这种全新的报道方式被业内看作是国内大数据电视新闻的发端之作。近年来,《晚间新闻》栏目继续深耕大数据新闻,并结合融媒体时代小屏传播的特点,将热点话题设置、数据挖掘、数据新闻可视化在电视大屏中的运用不断创新,并在天气分析类新闻中进行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一、电视新闻的数据可视化现状

1.数据可视化的作用

“数据可视化”是数据新闻的核心。简单来说,数据可视化是一个由数据生成图形、图像的过程,主要功能有三个:可视化是记录信息的有效方式之一;将信息以可视的方式呈现给用户,降低了数据理解的复杂度,突破了常规统计分析的局限性;有助于信息传播与协同,是传播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大数据时代,其实数据本身对于受众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有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并通过简单易懂的传播形式让受众接受、理解,才能体现数据的价值和意义。数据可视化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不仅挖掘了数据的价值,为编辑记者开辟了一个新闻富矿,也为受众提供了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的新闻。

2.数据可视化的表现类型

就表达形式来看,数据可视化主要有信息图、动画视频和交互性图表三种,这三种形式也被称为静态信息图、动态信息图和交互式信息图。信息图是目前国内数据新闻中运用最普遍的形式,大部分数据新闻作品都是用信息图的方式进行呈现。而交互性图表主要应用于新媒体,其特点是能实现一定的交互功能,受众可以自主控制信息图的播放和暂停,还可以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被视为“从信息静态呈现到数据深度探索”的手段之一。

相比以上两种静态图像,动画视频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运用较多。数据新闻动画视频可视化呈现由无数动态图形组成,这些图形的设计之初还是源于静态图表,通过动态技术让静态图形动态化,在时间维度上有了更广的延伸区间,使平面图形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含量,视觉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同时,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元素,文稿配音也对视觉呈现起到重要辅助,信息的可视化传递由声音、文字、动画视频共同实现。这让信息传递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内容解释力更强,读者关注度更高。

二、《晚间新闻》数据新闻创新特点

目前在央视新闻栏目中,数据新闻报道基本围绕经济类话题展开,类别单一,缺乏贴近性。《晚间新闻》关注到,气象服务其实每天都在产生丰富的数据。我国从1951年开始进行现代化的气象观测,大量的气象数据在气象服务和气象新闻中的价值凸显。于是,《晚间新闻》与中国天气网合作,将气象数据与新闻热点相结合,并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观点,最后通过创新数据可视化方式呈现到电视屏幕上,让节目兼具科普和服务性,提升天气新闻的传播价值,也提升气象服务的传播力。

1.数据挖掘热点话题

数据可视化是数据新闻的表达形式,但无论选择哪种形式去呈现数据新闻,都不能忽视对报道对象新闻价值的判断。正如数据新闻的先驱人物西蒙·罗杰斯在《数据新闻记者的十条真理》中提到:“数据新闻并不只是花花绿绿的图表,它是尽可能用最好的方式去讲故事。”因此,《晚间新闻》将天气新闻与当下的社会热点紧密结合,通过数据挖掘来解读社会话题。

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天气越来越多地成为热点话题,《晚间新闻》紧跟社会热点新闻,与中国天气网合力制作了不少天气热点解读新闻,如台风季“大数据告诉你初台风偏爱在哪登陆”、汛情研判时分析“南方暴雨为何陷入车轮战”、寒潮来临时解读“今冬为什么这么冷”。这些节目打破了传统天气新闻只是预报气象数据的固定模式,通过数据的挖掘,设置出更多新闻话题,使新闻内容更符合小屏传播的特点,更具话题性、贴近性。

2.数据可视化创新

传统的电视天气服务类节目如《天气预报》,是以地图和卫星云图等静态图形为基础,进行讲解分析和气象预报。由于气象服务在电视端有地图这一突出特点,因此基于地图的数据可视化展示十分频繁,如春运期间将春运大城市迁徙数据和天气数据结合,制作了“春运十大迁出城市示意图”“春运穿衣指数地图”。

此外,由于天气分析需要统计多个维度甚至是多年的数据,例如在2020年数九寒天开启之时,节目需要统计过去30年“数九”期间的平均气温变化,用数据统计来说明气候特征,从而带出相关天气服务。这类数据的统计,不是简单的折线图和柱形图能表达的,需要用到一些复杂的动态图表。比如用打卡气泡图对比展示小寒大寒时节的气温走势,用玫瑰图展示我国历年来沙尘不断减小的过程,用河流图展示我国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节目中融合运用国内外新媒体使用的数据可视化方式来表达多维度多层次的天气特点,让复杂的气象分析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充分体现了数据会说话的气象服务特色。

《晚间新闻》天气分析新闻中的一大特色就是气象分析师的介入,区别于传统的天气预报主持人,气象分析师不仅在制作环节参与话题讨论和设计,还要负责数据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数据挖掘和分析以及演播室的出镜解读。作为电视端的最终呈现方式,气象分析师会在大屏幕前对所有的可视化图形进行解读和分析。让以往多在小屏传播的交互式图表在大屏上也能看懂,这样的可视化方式更有利于受众的接受,起到了很好的融合传播的效果。

三、《晚间新闻》天气新闻发展前景

1.创新技术增强数据可视化效果

当前,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给数据可视化的表达提供了无限可能,未来应该充分考虑新技术的应用,例如运用中央电视台新搭建的高清演播室进行虚拟技术的植入、现实增强技术等,甚至可以直接在外景现场进行航拍、数据呈现等。

2.拓宽视野关注国际话题科普

目前《晚间新闻》和中国天气网合作更多的是日常天气新闻的分析类节目,偶有尝试全球气象类的科普,比如在世界气象日当天“探秘气候与水的那些事”、分析今冬为什么这么冷的时候解释“北极平流层升温对全球气温带来的变化”。未来,双方还应该拓宽视野,关注一些全球天气的科普类话题,共同加强话题设置的广度,制作出更多优秀的电视气象分析节目。

3.深挖数据多维度数据交叉分析

伴随气象数据的不断积累,数据本身的作用逐渐显现,未来更应该注重气象+行业的大数据内容表达。例如,将寒冬气温和羽绒服销量特征进行结合,跨行业的数据碰撞将加大新闻的取材广度,有助于拓展气象分析的维度,也更加容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数据可视化与电视新闻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数据可视化极大地丰富了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也改善了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媒介融合的日益深入,电视新闻的数据可视化方式将更加丰富,更加充分地体现电视新闻媒体的传播价值。随着媒介融合改革的不断加速,电视新闻的数据可视化表达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天地,为电视新闻顺应新时代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猜你喜欢

晚间新闻电视新闻气象
共赴“横渡之约”公益体彩再上央视《晚间新闻》
新型主流媒体时政新闻的语态突破
——以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卫视《晚间新闻》栏目为例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左右为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