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
——以河南省为例*
2021-11-27刘哲
刘哲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手段。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需要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破解当前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困境,坚持创新要素聚集,重大项目聚焦,从而实现创新平台聚合,创新生态聚变,推动经济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1 校企产学研合作概况
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是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战略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自主创新是企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的一种特定的技术创新范式,是能力复制和重构的过程。协同驱动是自主创新的主要模式,产业技术联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国内产学研合作创新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和中科院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促发了大量有关产学研合作动因、组织模式、治理机制、创新绩效的研究。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的核心问题包括知识产权的归属、经济利益的占有比例、知识转移、政府策略、人才培养和过程管理。产学研合作过程研究揭示了创新网络的自组织性、动态性、共生性、自增益性演化特征。产学研合作机理研究关注网络结构与合作创新鲁棒性及创新绩效的联系。近年来,产学研合作研究越来越注重基于企业、产业和区域案例的专利技术主题、创新产出绩效、生命周期识别的实证研究。当前校企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有两种,即高校驱动和企业驱动。
1.1 高校驱动校企产学研创新创业亟待产权政策
高校驱动校企产学研创业企业比较典型的案例有华中数控、科大讯飞、中控技术等。这些公司由于发起于校办企业,与高校具有天然的紧密合作关系,具备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先发优势;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高校科技企业的多次制度变革,以及中国科技人员私有产权认定法律缺失,这类企业往往面临核心技术、核心人才、甚至公司股权界定不清的问题。
1.2 企业驱动校企产学研创新创业亟待保障机制
通过企业驱动校企产学研创新创业调研表明,当前企业建设的产业公共技术研发设计中心尚存在专业人才、技术匹配和持续创新等问题。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河南省内高校的专业研究基础和专业人才有限。另外,企业驱动校企产学研合作往往由于自身行业影响力不足,难以整合国内外产业创新资源。尽管各级政府相关科技部门组织了一些产学研合作交流洽谈活动,企业创新需求与高校科研技术仍然难以匹配。当前的产学研合作只能以项目形式逐个展开。
2 产业创新生态驱动产学研政合作演化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的重要理论基础。国外学术界认为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跨组织现象,其动机是共享知识,知识交易和知识共享是信任和创新的基础。硅谷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推动创新理论突破区域创新体系地理空间局限进入创新生态系统阶段。就创新生态系统概念而言,不同学者从愿景、范围和细节上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参与者、资本、基础设施、规章、知识和创意。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从关注要素构成和资源配置的静态分析,演变为强调各创新行为主体之间作用机制的动态变化,以及“动态性”“栖息性”和“生长性”等新特征。尽管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机制尚存歧义,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驱动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创新创业的案例研究渐成热点。
2.1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初始阶段:知识网络形成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初始阶段,创新活动由政府各部门重大项目驱动。尽管不同企业在不同项目中承担不同角色,随着企业间多次合作,形成行业内部相对稳定的知识网络。在这个阶段的动态能力是企业对于市场、政府需求的感知识别能力与围绕特定需求的自主创新能力。尽管存在企业间的合作,但是创新活动多是相对独立的自主创新。
在产业创新生态初始阶段,市场需求有限,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政府政策是关键性驱动要素。类似芯片产业、工业软件等基础性产业迫切需要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因此,河南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初始阶段,必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重大项目。
2.2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阶段:创新平台形成
在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构建阶段,由于核心企业承担了更多的重大项目,从初始阶段形成的知识网络中脱颖而出。在这个阶段的动态能力是核心企业对于重大项目的机会捕获能力与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协同创新能力。企业间相对平等和独立的知识网络架构转变为以核心企业为创新平台的轮辐式协同创新架构。
在产业创新生态构建阶段,核心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是关键性驱动要素,这个过程中核心企业由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类平台企业转型。平台企业往往是由其所在基础性行业的业内影响力决定的,因此构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迫切需要基础性产业龙头企业引领。因此,河南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阶段,必须充分发挥基础性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聚集产业创新要素、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2.3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扩展阶段:创新生态形成
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扩展阶段,平台企业需要进一步将创新平台应用到相关产业链的不同行业和场景中去。在这个阶段的动态能力是平台企业对于不同应用场景行业中头部企业的牵头能力与创新平台的迭代创新能力。轮辐式协同创新架构得到进一步拓展。
在产业创新生态扩展阶段,基础性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在相关行业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行业中龙头企业的牵头能力是关键性驱动要素。这意味着,基础性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迫切需要形成技术标准,尽快拓展到不同行业和应用场景。河南省工业软件平台、物联网监测平台、医疗检测技术平台、智慧交通云平台等需要尽快扩展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3 河南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发展的决策建议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变化。一方面企业需要逐步由成本领先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另一方面企业面对高投入、高风险的创新活动常常感到困难重重。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有利于整合各方面创新资源而受到学界、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按照《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明确整个创新生态体系主体要素的功能定位。针对不同产业特征,按照创新过程构建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是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当前需要进一步整合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基础设施和环境要素,制定创新平台加盟策略和创新成果交易定价策略,利用交叉网络外部性吸引更多的会员企业加入创新平台,从而形成创新生态系统。
3.1 以制度优势破解创新要素瓶颈
充分发挥河南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制度优势,针对河南电子通讯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引进国内外顶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分校和分支机构,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共性技术问题,聚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要素。创新过程中基础性研究是个耗资巨大、耗时很长的过程,很难由企业进行那么大而持久的经济投入,还是需要更多的科技政策支持,由科研院所承担前期的基础研发、人才培养和技术积累。因此共性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如何把科研院校成果转移转化,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充分发挥河南自贸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制度叠加优势,聚集国内外产学研创新创业人才、技术、组织、资金要素。
3.1.1 明确科研院所主体要素的主导功能
例如正在建设的郑州高新区双湖科技城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共建研发基地及研发平台,已有的中国科学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郑州分所应充分发挥基础性研究优势,结合河南产业特点,实现共性技术突破。
3.1.2 识别共性技术资源要素的约束条件
共性技术创新体系中,人才成为整个创新生态体系的制约要素,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为依托聚集基础性研究人才。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实现基础前沿研究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3.2 以平台优势破解合作机制瓶颈
充分发挥河南基础性产业龙头企业创新主体积极性,尽快构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引导目前已经设立的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开放创新,引领更多上下游企业加盟形成供应链创新。制造业创新中心是面向制造业战略产品创新的国家重大工程,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首,也是《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明确的“九大工程”之一。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平台,主要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领域、前沿技术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和载体,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这种创新平台既是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新型载体,又是制造业技术转化的中试基地,也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和人才培养中心。
3.2.1 明确核心企业主体要素的主导功能
例如目前河南省11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主要聚集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型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医疗五大主导产业领域,大多分布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其牵头单位都是本行业的骨干企业或主要研发机构。
3.2.2 识别关键技术资源要素的约束条件
创新中心聚焦重大装备、重要材料、关键工艺、核心软件、核心元器件等关键技术,进行自主研发与技术集成,突破行业技术瓶颈,提升产业竞争力,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
3.3 以产业优势破解创新生态瓶颈
充分发挥河南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在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基础上引领相关产业更多中小企业加盟,尽快培育各个细分行业龙头,聚变融合形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例如郑州机械所把握国家重大装备和重点技术项目机遇,通过“齿轮传动数字化设计分析与数据平台”项目,针对中国齿轮数字化设计存在的共性技术问题,实现企业动态能力从传统齿轮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到工业软件创新平台构建,再向风电、轨道交通产业生态系统拓展的演化。
河南作为食品工业大省,需要树立食品安全文化,形成社会共治格局。例如政府部门牵头相关院校为企业提供一个实用的、科学的行动指南,帮助企业及其员工制定食品安全绩效目标。结合社会和企业需求评估确定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内容。确保建立正确的食品安全交流计划,通过多种媒介强化食品安全意识。制定有效的食品安全工作目标及问责制度,全面评估食品供应链风险和绩效。不断巩固基于行为的食品安全管理,创造食品安全文化,形成全民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需要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形成信用经济配套的产业生态系统。例如政府牵头,产学研合作创建食品信用平台,发展食品检测中介,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建设省域食品行业信用体系。
需要建立食品安全技术与绿色生产体系。例如政府牵头,产学研合作创建食品安全监测平台,发展生态环境检测中介,以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打造全链条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衍生食品安全生态系统。针对河南农产品主产区尽快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启动土壤污染程度甄别和风险等级划分研究,建立土壤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农药、化肥管理法规标准建设,深化农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农产品安全行动计划。通过对农业生产者的生态补贴,调动农民规范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聚焦种业产学研政合作与商业模式创新,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农作物种业是国家优先支持的战略性和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承担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种质资源的获取、拥有和开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河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更应该成为种业培育大省,应投入更多专项资金,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保障,全面提升种质资源保障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