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涉农专业助力衡水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27廖智慧刘欣苗李少博曹春红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训院校区域

廖智慧,刘欣苗,李少博,曹春红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0 引言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顺利收尾,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展开,进一步巩固我国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在乡村振兴战略这场战役中,人才是关键,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服务人才和技能技术人才。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需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为其培养更多的人力资源,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培养的人才正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为了顺应衡水市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实施方案,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大胆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的人才能与实际一线无缝对接,为乡村振兴做出人才贡献、技术支撑。文中立足衡水区域,通过探索归纳出适合衡水地区乡村振兴的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1 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服务区域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地方高职院校给予本区域内的人力支撑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培养了大量符合本区域特点的技术技能人才。涉农专业与乡村振兴产业密切相关,尤其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例如涉农专业可以进行涉农服务,为区域农业产业给予技术支持。首先,“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迅速,涉农专业本身会立足于本区域的实际,在“三农”人才培养和教育上下功夫,努力承担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的义务。其次,站在地理位置的定位,地方高职院校由于与本区域有割不断的关系,所以它更加会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出真正符合需要的各类涉农人才。再次,涉农专业还可以与本地的涉农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和深度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将核心实训基地建在一线企业,可以聘任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1]。这样做,可谓是一举两得,既可以确保学生实习实训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可以为师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实习实训的学生,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部分用工难问题,还可以为企业持续不断注入新的人才。所以说,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服务区域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巨大,有必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涉农专业的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

2 人才培养与地方乡村振兴需求之间的差距

2.1 培养的人才有落差

对于涉农专业而言,虽然热度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增加,但相对于一些热门专业,还是略显冷清,真正喜欢涉农专业的学生不多,这就使涉农专业生源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出现专业设置与地方农业产业布局不匹配的状况,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对接本区域乡村振兴产业,出现恶性循环。此外,乡村振兴产业所需的人才是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是既懂种养殖,又懂“互联网+农业”的复合型人才,但鉴于学科交叉的困难,导致涉农专业学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乡村振兴产业适应性出现落差。

2.2 研究型人才培养困难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科技的支持,更需要可以落地转化成生产力的优秀科研成果。优秀科研成果的实施与转化离不开涉农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将技术转化到田间、企业、农村等各个方面。但目前高职院校这一功能还未能很好地发挥,虽然一些教师在研究一些横向课题,为生产一线提供了理论支持,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像本科或者研究生,学生很难或者很少参与到教师主持的项目研究中,导致学生并不了解最新的科研技术,也对科研这项工作不了解,无法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更无法将一些科研成果进行技术转化。

3 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的问题

3.1 办学定位要明确

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必须明确办学定位,既要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倡导学生加强知农、为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意识,使学生乐于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任。

3.2 人才培养定位要明晰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定位[2]。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与地方区域产业结构相吻合,确保人才培养定位不偏离区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重心,培养的涉农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区域乡村振兴产业服务。

4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的创新对策

4.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对于涉农专业而言,其实践性更强。不仅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在“田间地头”工作就会捉襟见肘,往往无法进行。因此,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推动该专业学科领域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且理实两手都要硬,只有将这两个方面都做好并且配合好,才可以培养出适应乡村振兴产业的人才。为此,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可以建立校内外实训场所或者实训基地。在校内外实训场所或者实训基地中,学生可以开展实习实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生产一线的实践和行动。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的涉农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好地为乡村振兴产业服务。

4.2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实现“真实环境,技能递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涉农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想要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乡村振兴产业一线发展需要,各院校不仅要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与区域内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种养企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等校外企业的积极对接,为学生提供基于真实工作环境的“顶岗实习”和“跟岗实习”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真实工作环境下进行实践和学习。为此,通过 “真实环境”的形式,使学生实现能力递进增长。例如,在每个学期中穿插进行深入生产一线的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通过在实习认知过程中技能的不断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采取岗位轮换制,使学生熟悉生产一线的所有流程,使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较大程度地提升。

4.3 健全完善学习评价机制,科学设置评价体系

学习效果如何,最后体现在评价体系上。科学地评价学习效果,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其中包括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学体系设计的科学化,有利于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可以采取教师听课互评、学生评教等方式进行。目前,互联网技术发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线上课程学习平台、微信群、QQ群、钉钉群等对教学设计内容做出反馈,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再将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过程性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还可以尝试“生生互评”的评价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机会。

5 结论

乡村振兴的推进离不开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高职院校一定要立足区域发展,明确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地方的乡村振兴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实训院校区域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