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向”育人策略
2021-11-27丁朝阳
丁 放,丁朝阳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2021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客观把握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对推动高校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对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做出提纲挈领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从字面上看,其落脚点是创新创业,但价值内涵是育人[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多次、反复强调了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无论在重视程度上还是落实要求上,都比以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讲话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强调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
20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意见》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精神支撑。高校应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守正创新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向”,培养新时代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3]。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向”的必要性
(一)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之需求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人才是创新的根基。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高校要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4]。同时,要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更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青年学生迎难而上的勇气,让青年学子坚定理想理念,志存高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建功立业。
(二)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之举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2015年以来,中国迎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浪潮。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越需要广大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勇做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5]。
(三)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课外实践活动阵地,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潜质,都能得到更大限度的激发;两者的融入可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可以坚定其理想信念,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正面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良好的创业操守及纯正的创业动机。二者的深度融合,同心同向,必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向”的可行性
(一)培养目标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其核心价值指向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者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等优秀品质”的教育诉求相通,归根到底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二者在培养目标上高度统一,同心同向,同梦同行,就是创新创业的青春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教学内容耦合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载体,是教育内容的又一支点和新的理论源泉,更多以实践展开,锻炼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等创新创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站在融通第一第二课堂的前沿,贯穿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全过程。总的来看,二者在知识体系、教育内容和技能培育等内容方面具有相通性,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相对的统一性,二者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有效互补,正确引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螺旋式发展。
(三)教学方式兼容性
创新创业教育多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变革提供了可贵的启发。创新创业教学,通过合理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人生理想追求和未来职业发展道路,将空洞抽象的思政课理论讲解转换为生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外实践活动。二者在教学方式上相互融合、彼此借鉴,使教学方式更为灵活而多样。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向”育人策略构建
当前,大学生群体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思维比较活跃。因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之路径,推动二者“同心同向”,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又红又专人才[7]。
(一)设计“思创”融合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学生为教育中心,传授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优先,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观,加强顶层规划,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增加课程思政元素,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制定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要定期调研和回访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了解课程的满意度;定期走访企事业单位,跟进了解社会及产业需求,与时俱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一心多元”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国外晚,课程开发要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准绳,以课程建设作为核心,优化设置各类课程资源、深入挖掘其中的育人资源,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重视学生创业品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8]。同时,根据创新创业课程特点,深挖、淬炼双创教育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创新创业课程中价值引领的案例,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融入,科学拓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真正做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目标。这就需要努力打造“一心多元”的课程体系,即以价值引领为中心,植入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创新创业基础课、创新创业实训课、创新创业大讲堂等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三)打造“外引内培”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构建一支政治性、思想性和业务性强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一是充分发挥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双重能力的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要充分发挥全国模范教师、省教学名师、省劳模工作室、创新创业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做好“青蓝工程”,引导团队教师扎实学科知识,突出专业能力,强化理论武装,深厚教育情怀。二是鼓励团队教师参加创新创业继续教育,加强教师定期培训,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教育者要转变传统的固有的教育理念,深化双创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新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五维课堂交叉融合。三是坚持内外联动,推进校企合作。邀请优秀企业家、知名校友与教师进行长效联系,建立良好的协同关系,有条件的高校科研聘请拥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校友返校,传授经验,提供咨询,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建立“思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继续完善和扩充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断形成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与学生朋辈引导作用相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采用研讨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运作线上优质慕课资源和线下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习惯。开设“创禾进行时”线上线下融合式讲堂,邀请校内外知名企业家、业务主管、专家、学者、杰出校友、各行业优秀人才等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开拓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储备,推选校外各平台优秀创新创业网络课程、MOOC、专题报告、学术研究等,引导部分兴趣浓厚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由广度向深度发展。
(五)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融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要集社会各方优质资源,政企产学研多方参与,搭建优质创新创业优质学习实践平台。一是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园区等建立行业全覆盖、产业链全渗透的合作联盟,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院企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二是优势资源整合,构建创新创业学院+基地型、创新创业学院+企业型、创新创业学院+科研型、创新创业学院+事业单位型、创新创业学院+重点院校型、毕业生+在校生(学长)等全领域协同机制,增强学校“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整合校内资源,学校组建学生社团、组织创办项目实践、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业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闯会创”的精神和品质。同时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达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心同向育人。
四、结语
新时代赋予新的时代使命,新征程呼唤新青年。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向”“同梦同行”,既满足了时代的现实需要,也为这两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向”“同梦同行”,唤醒和培育高校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构筑其“心灵的生态”,以“圈层融合”来共同塑造通识视野,创新意识;以内外联动来共筑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