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下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2021-11-27任娟娟

科技与创新 2021年22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产业双创

任娟娟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 250061)

伴随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批高素质体育人才的输出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和壮大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作出巨大贡献。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从政府、企业、学校、组织等多个维度进行说明,是体育教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创新的重要政策支持。高等体育院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核心基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得到政府、社会、学生等多主体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等多主体协力解决。基于此,高等体育院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理应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现状进行反思和改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打造良好的人才输送通道。

1 高等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已从“复合型体育教师”转向“创新型应用人才”,要求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点,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更是服务地方经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1.1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高校育人作用

高等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注重“一专多能”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培育力度较小[1]。然而,2018 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26 579 亿,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达1.1%,现代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对高等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高等体育院校通过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通过创业教育,展现体育人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体育人才,有助于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现代化,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推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加快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2 弥补传统教学不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在教学中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以灌输式为主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学生缺乏自主探索能力。“经验式教学”导致学生面向就业岗位时,暴露出教法传统、内容陈旧、教学水平单一等缺点,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传统的专业建设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进行专业拓展培训,提升学生的主动适应性,挖掘体育专业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有助于推动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改革,对地区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 高等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是面向社会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人才的一种实用性理念。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多方式向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尽管国家在要求完善高校双创组织、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等方面均提出有效措施,但是在政策落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等体育院校进行思考与调整。

2.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缺失

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中,注重对学生锻炼能力培养,忽视学生认知素养的培育,主要原因有:①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尽管中国高等体育院校中开设多种专业,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出现“模式化”现象,多数院校忽视专业性质,倾向培养师范类体育人才的行为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模式化的教学现状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导致体育专业毕业生无法凸显自身的核心素养,对学生走向社会形成阻碍。②体育教师创新教育意识存在偏差。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认为技能水平是检验体育专业毕业生条件的唯一标准。因此,部分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在体育专业中开设收效低,没有必要进行开设。③家庭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多数家庭认为稳定的就业岗位是毕业生的最佳选择,创业风险较大,无法保障毕业学生面向社会的生活质量。因此,家人对创业行为的反对导致学生从源头就切断了创新创业的期待。这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体育专业教育理念相融合,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贯通。

2.2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欠缺

多所高等体育院校已经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但是在落实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原因有:①教师资源队伍的缺失。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多学科知识且具有实践性、实战性的特点。目前多数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只能从书本进行教授,没有创业和管理的经验,无法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是“纸上谈兵”。②校内外创业基地的缺失。学校未建立与社会组织连接的创业平台,无法为学生提供创业机遇,学生的创业实践无处可施。即使学校建立“创业孵化园”,但是存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钩现象,体育专业学生无法进行实操性创业实践。③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缺失。全国体育院校中,只有个别院校成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平台和资源。体育产业的辐射范围较广,但是由于体育院校没有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没有完善的创新创意产品及设备,没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无法与体育专业的教育紧密衔接,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2.3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中国高校积极响应政府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号召,但是仍然存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主要原因有:①政府政策落实滞后性。政府政策在落实到学生上,需要经过多次协调和沟通,缺乏实际操作性的政策在落实中容易消磨学生的创业意识,形成低迷的创业环境。②创业教育相关部门属性的不明确性。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因为没有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导致部门属性出现不明确性,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帮助和支撑。③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偏差。很多学生将创新创业简单的理解为“挣大钱”行为,盲目跟风、浮躁参与创新实践的情况屡见不鲜,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环境。“喊口号”等注重形式的创业教育无法形成正确的创新意识,形成正向的创业理念。教师、学生等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偏差和教学环节的低实践性都会影响创新创业教学环境的营造。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体育院校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完整的教学模式系统化进行,从各个方面综合完善双创教育,真正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双创能力,落实国家的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双创教育要求。

3 提升高等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

1947 年起,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弥补了创业经验的不足,为创业技能提供了理论支撑,使得创业行为更加专业化。高等体育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遇到许多问题,使得学者开始思考:如何优化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以提高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认知,增强社会对创业行为的认可,推进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3.1 搭建体育“产-教-创”平台

中国推进创新创业事宜具有综合性、协调性、衔接性,需要“体育产业、专业培训、双创教育”三者共同搭建“产-教-创”综合型平台。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体育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供平台支撑,体育专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健全的专业知识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体育产业包括提供体育产品、体育服务、体育管理等多个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势头为体育专业学生创业行为提供新的平台和思路。高等体育院校可以利用学生不同的专业属性进行针对性培养,院校将摒弃面向“教师”或“教练员”对学生进行的单一化专业教学,学生在实施创业行为时也将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体育专业的教学课程主要涉及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传授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体育产业、创业意识的认知,让学生了解更多本专业的前沿性,而非片面了解体育就业环境,提升学生的眼界,激发体育专业学生的创业兴趣。

创业课程体系应该包括课程体系和非课程体系。学校为学生提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课程,还要与政府、体育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友好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模拟创业环节或讲座等。只有三管齐下,才能真正推动体育产业、体育专业、双创教育的同步发展,真正让学生明晰创新创业的真正含义,避免盲目跟风参与创业行为。

3.2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创新的认知与理解,提高社会主体对学生创业行为的支持和认可,是推动体育产业的繁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对此,高校应明晰体育专业属性,提高培养针对性。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面对就业环境时的应对力。同时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对教学起到重要影响。进行双创教育的专业教师,应该既包括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有创业经历,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教育行为。教师应该明晰创新创业的核心内涵,注重学生职业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普及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3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系统化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系统化,是提升高等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举措。高等体育院校需要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多要素综合考量后进行系统化构建。高等体育院校发展双创教育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中,应该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例如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育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想,利用公共选修课(例如企业管理课程、工程类课程等)提升学生构建不同学科创新视角,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情况的学术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仅仅凭借理论知识的灌输远远不够,还需要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社会中真正进行创新创业,使得学生明晰创业并非一日之功,无形中提升学生吃苦耐劳、坚韧的创业品质。高校应该提供更多关于校内创业平台(例如开办俱乐部、创新孵化园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创业行为的参与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毕业生创业提供思路和准备。

3.4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新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感的营造需要通过对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进行整体提升,具体措施如下:①积极运用创新资料和创业产品,提升双创教育硬环境。智慧化设备的不断出台,提高了体育类院校在技能练习、数据储存等方面的先进性,体育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专业性质的创新创业类设备、仪器、书籍等,让学生亲眼见证社会创新创业的发展。②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形式,营造双创教育软环境。院校可以以开展双创课程为活动起点,邀请优秀校友企业家进行宣讲、增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创新创业竞赛沙龙、开展创意文化长廊等多样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期待。③“软硬兼施”,共同推进双创教育环境发展。院校在提升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与校外、社会等其他因素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期待,更要开阔学生的眼界,着眼于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4 小结

高校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开创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认同关键是构建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系统化、全面化、多元化、专业化。通过该模式,提高体育专业学生主动适应瞬息万变社会环境的能力,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势头,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是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体育产业双创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体育产业之篮球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