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1-11-27武晓娟
武晓娟
(孝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山西孝义 032300)
1 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服务监管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基本完善,可以满足当前监管需要。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从长期以来的多头监管、分段管理到如今的统归于市场监督管理局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了监管效能。基层执法人员的食品安全理论水平、执法办案能力、案卷制作水平大幅提升。根据近年来公布的食品抽检数据来看,我国的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食品安全总体形势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2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源头存在污染
不合理地利用化肥、农药、兽药、激素等生长剂引起的食品农药、兽药残留超标以及水质和土壤污染引起的重金属污染,从食品的源头给食品安全带来了风险。
2.2 食品生产经营者缺乏自律
有的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注重卫生、质量把控,导致食品引入了重金属、微生物、毒素等污染物;有的企业为了提高食品外观品质、口感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加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添加非食用物质。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销售“三无”食品、过期食品,更有甚者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宣传普通食品具有保健功能,夸大宣传保健食品的功能性和功能范围,甚至宣称有疾病预防及治疗作用。餐饮服务单位存在使用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消毒不到位的餐饮具、不合理的加工方式等行为,有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2.3 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
①食品检测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地级市以下尚未形成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经费投入不足,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专业人员无法满足形势所需;②市场准入把控不严,事前事中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问题食品流入市场;③执法效能低下,一些执法人员出于个人私利或者怕得罪人思想,出现执法不严甚至徇私枉法行为;④执法资源不足、发现线索能力有限。当今社会制假售假手段层出不穷,并且微信、直播带货等多种食品销售方式都暗藏着安全隐患。
3 不同市场主体食品安全控制对策
食品生产企业要落实好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从标准、道德、科技3 个维度保障食品安全。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原则,企业首先要遵守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再用国际或国内标准去规范生产、把控品质,从原料选材、产品研发、生产加工、流通运输、售后售前等全方位严加把控,形成一套严格标准。道德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企业要把培养全员守法意识写进规章制度里,让食品安全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科技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手段,企业要通过引进先进的工艺设备,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提升产品生产的安全性[1]。①食品小作坊要从场所、设施设备上提档升级,要在环境卫生、添加剂使用、产品质量上严格把控。②食品销售者要开展食品安全自查,销售符合要求的食品,定期清理过期食品,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不合格品退市等制度。③餐饮服务单位要建立贯穿食品采购、贮存、加工制作、供餐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认真开展自查整改,严格落实进货查验、餐饮具清洗消毒等主体责任。
4 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4.1 加快食品污染源头治理
加快安全、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产品基地监督管理系统,给食品生产带来健康良好的环境,从根本上治理食品污染。同时,对农兽药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食品农药残留的检测能力和检测覆盖面,防止农兽药残留超标的食品流入市场。
4.2 严格日常监管
制定全年工作要点和监督检查计划,开展网格化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关键,防范、消除风险隐患。①严格事前审查,对规模大、风险高、工艺严而复杂的从业单位进行专门核查,严把准入关。②加强事中管控,把督促整改、复查落实、消除隐患作为工作之本。检查中,突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突出风险分级管理,突出配合协查,协助上级开展飞行检查、交叉检查,剖析存在问题,全面整改提升。③强化事后监督,建立完善风险隐患清单,全面掌握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风险等级、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跟进复查整改,实施整改销号。
4.3 深化专项整治
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重点品种、重点单位、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开展食品小作坊、进口冷冻肉、现制现售饮品、网络订餐、校园及周边、农贸市场、和保健食品欺诈与虚假宣传等专项整治行动。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整治应联合教育局进行,以便教育部门掌握学校及周边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实施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提升行动,应指导督促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认真履行食品安全责任,建立线上线下协同监管机制。农贸市场专项治理的开展应督促市场开办者履行管理义务、改造升级市场环境,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2]。
4.4 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①开展双随机检查,对高风险企业、高风险品种、投诉举报多、有严重违法违规记录的单位加大抽查力度,并将检查情况通过媒体公布,有效监督问题的整改落实。②对专项整治发现的突出问题、监督抽检发现的不合格产品要咬住不放、深挖严打。③对投诉案例较多、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企业,相关企业法人和主要负责人要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断其从业后路。④进一步加强行刑衔接,重点打击非法添加、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
4.5 加强检测支撑作用
我国应加快完善各级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地级市以下食品检测实验室的建成和完善,加快各种先进的快检试剂盒和仪器的普及应用。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农产品抽检计划,抽检要覆盖各类重点单位、重点品种、重点检测项目;坚持风险品种抽检,结合季节特点,加大对地方特色、大宗消费等风险较高的品种的抽检;坚持食品快检筛查,定期在超市、农贸市场驻点快检筛查。
4.6 发挥示范创建引领作用
相关部门应把示范创建作为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和行业整体水平的重要抓手。①建立标准化手册,明确提升重点,细化任务分工,扎实开展餐饮服务标准化规范建设,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打造标准化农贸市场,打造食品小作坊典型样榜。②加大对各地特色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扶持和监管力度,督促其提升改造、上档升级。在餐饮单位持续推进“明厨亮灶”,推行6S、4D 管理模式。
4.7 强化队伍建设
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对法律法规、条例适用范围、规范新要求进行深刻解读;组织开展业务比武,考查执法人员违法行为的发现能力、证据收集的合法有效性、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快检操作的规范性及执法文书制作的规范程度等内容;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责任落实、监管成效、问题整改等情况的检查,对执法过程中失职、渎职、弄虚作假等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其中要特别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及检察院公益诉讼对食品监管履职的监督作用。
4.8 应用信息化监管手段
相关部门应继续推进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监督抽检、行政处罚等信息的公开。启用电子监管系统录入监督检查、双随机检查、投诉举报、监督抽检、快速检测等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有效采集融合和分析运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3],实现监督执法全程痕迹化。
4.9 加大宣传培训
相关人员应对从业人员开展宣讲培训,向经营户普及生产经营的具体要求和法律责任,促进经营户的严格管理,切实增强其主体责任意识、守法意识和自律意识。①利用3·15、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时段全年不间断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举办校园知识讲座,便于学生群体掌握食品安全相关知识。②利用社区宣传展架,让人们就近了解食品安全科普知识。③通过电视台、广播、微信公众号、电子屏等载体,及时推送食品安全科普知识。
4.10 推进社会共治
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协管员作用,对协管员进行培训指导和工作激励。①畅通12331 投诉举报电话,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对公众反映的问题依法严查并及时答复、协调解决矛盾。②联合新闻媒体开展阳光执法,通过视频录播,主动曝光执法全过程,接受公众监督,同时利用媒体广泛传播食品安全知识、揭露食品安全问题和曝光食品安全违法违规典型案例。③通过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消费者投诉建议等外部约束的力量,倒逼行业从他律到自律。④强化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鼓励和督促食品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签订自律公约、行业内监管和对企业进行教育培训等措施促使和诱导食品企业强化食品安全。⑤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制度管理等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鼓励和支持第三方认证机构广泛传播食品安全知识,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质量认证[4]。⑥鼓励城乡基层自治组织、消费者协会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防范等知识普及工作。⑦探索性尝试赋予城乡基层自治组织隐患排查、先期整改等工作,缓解监管部门人少事多的矛盾[5]。
5 结语
食品安全监管呼唤社会共治,维护整个食品链条的安全。创建更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共同努力。我国将食品安全上升到战略高度,各级、各部门多措并举持续整治,使得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中向好。但我国市场主体庞大,食品行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政府、监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媒体、消费者都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自觉感共同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新时代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体系,形成群防群控、共治共享新格局,食品安全形势一定会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