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育苗产业困境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
2021-11-27卜万贵郭玲珍
卜万贵,郭玲珍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甘肃,康乐 731505)
1 育苗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发挥的重大作用
1.1 育苗产业发展壮大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育苗产业始于上世纪80 年代初。刚开始主要以扦插杨树和移栽云杉为主,虽每年也有一、二亩的云杉播种育苗,但往往因冻拨而失败。真正快速发展始于90年代。其缘由主要为:一是由于当时新的班子的高度重视,舍得投入财力人力;二是播种育苗逐步破解了苗期管理和越冬冻拨等技术难题,使得大田播种育苗获得了成功,并逐步趋于技术成熟稳定;三是由于全社会掀起造林绿化高潮,苗木需求持续旺盛,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因而推动了保护区育苗产业质的飞跃。育苗方法由早期仅有的播种、移栽两种之外,又新开展了大田全光播种、大田遮荫播种、大棚播种、地膜扦插、营养钵培育等多种方式方法;培育品种由早期的杨树和云杉2个品种,扩大到落叶松、油松、华山松、樟子松、白皮松、圆柏、桦、柳等10多个品种;每年新育面积达几百亩,最高时达上千亩,留床面积由初期的几十亩增至2500多亩。苗木销售收入从1990年初期的几万元,增至2000年的117万元,2006年的192万元,2010年最高时的1000多万元。但之后逐年下降,到2016年时460万元,2017 年时 195 万元,2018 年时 110 万元,2019 年上半年的63万元。据2019年底统计,太子山保护区现有育苗面积1809亩(其中留床1718亩),保存各类苗木约706万株,其中0.5~1m的造林小苗649万株,1~3m的中苗54万株,3~6m大苗3万株。2020年春季共销售苗木7.1万株,收入15万元。
1.2 育苗产业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太子山保护局的育苗产业,是太子山人用几十年时间花费了大量精力和财力,精心培育起来的支柱产业,它为太子山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确保了广大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的正常发放。近三十年来,太子山保护局(差额事业单位)每年差2~3个月的工资缺口,从初期的每年缺几十万元,到现今的每年缺上千万元。但是,尽管缺口巨大,可都由苗木销售收入所弥补(不过从2018年开始已无力可补了)。由于工资待遇的按期发放,稳定了人心,确保了职工队伍的稳定,从而促进了保护区的发展。
二是为局站两级办公生产设施的改善提供了基金保障。太子山保护局最早成立于1957 年,局机关和各站圃都是用当时的土坯修建而成的。到2000年前后普遍残破漏水,办公桌凳更是破烂不堪。但正当其时,苗木销售迎来转机,收入连年直线上升,在保证职工工资发放的前提下利用剩余资金逐步改建、扩建了保护局和8站圃机关的办公楼房(部分单位改建了2次),置办了崭新的桌凳和办公设施,一举改善了局站两级机关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
三是为兴办养殖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启动资金。特别是对森林旅游项目建设的投入,数额虽高达数千万元之巨,但这些资金都是由苗木销售收入中筹资过去的。
2 苗木销售困境及原因分析
自2011 年开始,苗木销售收入开始下降,且降速较猛,由该年近900万元降至2018年95万元,平均每年减少100 多万元。经笔者广泛与基层单位负责人探讨原因和对销售形势的分析,大家共同认为,主要由如下原因共同作用造成的:
一是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苗木供应远大于需求。以前苗木销售火爆时(2006~2016 年),北方数省大范围区域内很少有较大规模的育苗基地,在本地仅为太子山保护局一家,且尚无社会育苗的个人和集体。因此需求远大于供给,育苗产业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之后,由于丰厚利润的趋动,致使全社会、各界层人士蜂拥育苗。短短十来年,育苗规模达到空前,存苗数量惊人,仅康乐县就育苗数万亩。如今,不仅太子山保护区周缘各县都育苗千亩万亩,全省各地、北方诸省均已培育了各自的育苗基地。因此,总的来说,无论是省内省外,苗木市场早已饱和,剩苗太多。
二是绿化工程有所减少,苗木需求量不断减小。2012年前后,每当地方政府领导班子换届后,或新领导上任伊始,往往都会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结果城乡附近、大路两边的荒山绿化成了最易出成绩的地方,也最易让人看见的项目,因此每年对中小苗木的需求量很大。但之后数年,随着“八项规定”出台和“反对四风”的开展,这些政绩工程逐渐偃旗息鼓,致使中小苗因需求减少而大量积累,售苗收入大幅度减少。同时,近几年省外如蒙古等省的大型绿化工程项目有所减少,或因苗木的就近采用,也就使太子山保护局的大苗销售量也逐年减少。
三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太子山保护局严格的管理体制难赢私人个体户的“灵活机动”战术。保护局的苗木销售工作制定有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对议价、起苗、检数、收款等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制约性较强。虽前些年为防止产生腐败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在近些年同私人苗木的竞争中,表现出了灵活性不够、延误时机等负面现象,同树种、同规格的苗木,私人可以打折扣、给好处,甚至不计成本贱卖,但保护局下属各单位却因各种规定或考虑,要么不能卖,要么划不着卖,要么因决策不及时而丧失了时机。结果是私人苗木卖得“热火朝天”(实为惨卖),但保护局的苗圃地头却冷冷清清。
四是受到了地方保护政策和被征地户抛售苗木现象的冲击。前些年,太子山保护区林缘各县由于提倡和激励广大农民大搞林木育苗产业,使其迅速培育和积压了成千上万亩的苗木,使老百姓怨声载道,对政府造成了很大压力。近两年来,虽然各县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大搞荒山造林,但他们只收购本县本乡农民培育的苗木(由乡政府统一经办),不要外县外单位苗木。因此群众的中小苗被消化了一部分,但保护局的中小苗木几无售出。另外,在县城扩建工程中,育苗地被征占农户,在获得了较高赔偿后,大肆贱卖抛售所育苗木(按行情应卖十几元至几十元的,他们只收几元,甚至一、二元便卖。真是“见钱就卖”),一下子冲垮了苗木行情和中小苗市场。
五是苗木贩子不讲职业道德,搅乱市场行情,售苗利润大幅缩水。苗木行业中有一句行话叫“育苗的不如贩苗的”,很形象,说出了育苗者的心酸。广大育苗者辛辛苦苦多年培育的苗木每株赚个几元至十几元,而苗贩子一经转手,却赚的翻倍。甚至是育苗者忙着亏卖捞本,而贩苗者忙着一赚再赚。近些年来苗贩子横行,当年的挖苗民工都变成了苗贩子。他们多不讲职业道德,竞相压价,互挖墙根,致使别人好不容易联系来的外地客户,刚装一车树苗,就马上被他们低价拐跑。这样的结果造成了竞相减价的恶性循环。原本一株1米以上云杉可卖15元以上,现在卖5 元都没人要;原本一个单位每年售出1000株大苗,可收入几十万元,现在却仅可收入几万至十几万元。
3 解决对策探讨
鉴于上述育苗产业之困境和形势分析,就如何破解问题症结,笔者通过和基层负责人广泛的讨论后,梳理了几条建议和看法:
一是要尽快调整育苗结构和规模。建议今后继续下调育苗面积,尽快地消化亟需移栽的小苗。同时,应依据城市美化、靓化工程对彩色苗木、花木之需求,积极引进适合保护区生长的珍稀品种,以另劈溪径增强竞争优势。
二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建议在这一方面要舍得花钱,要增加宣传方式,要积极参加邻近省市自治区以及国家举办的林产品展销会,大力推介苗木,扩大客户范围。
三是探讨组建绿化公司竞标承包绿化工程的可行性。建议各单位自己组建绿化公司,竞标工程,直接运送自己的苗木去绿化,那苗木收益必将大大提高。
四是巩固老客户,在别人竞标的绿化工程中的承包供苗、栽植和保活等子项目。笔者认为这个想法虽然比不上自己竞标工程搞绿化来的彻底和挣钱,但起码好于低价供苗挣不了钱,属过渡的较高层次,值得肯定和鼓励。
五是建议彻底下放基层单位的苗木销售自主权,让他们自行根据市场行情去定价,去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