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研究
2021-11-27刘丽娟邓淑天徐隆源
刘丽娟,黄 华,邓淑天,徐隆源
(1.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佛山 510682;2.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00)
自2019年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出台以来,全国各地再次掀起了生活垃圾分类的讨论热潮。垃圾分类既是社会治理的文化标志,更是民生幸福安康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范畴。2019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自当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0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力争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基本全覆盖。
作为广东省会城市及华南地区排头兵,广州从1992年起就开始了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是国内最早开展垃圾分类的城市。然而经历了近30年的探索和试点,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垃圾分类的效果依然不理想[1]。
文章以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为基础,深入了解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实际推行情况,切实掌握当地社区群众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知水平,查找广州市垃圾分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开展优势,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以期为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出建议,并为其他城市的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1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进展现状
1.1 调查对象
以广州市居民为调查对象,涵盖广州市11个区的居民。
1.2 调查方法
为扩大调查受众覆盖面,本次调查以腾讯问卷星为依托,结合部分区域的实地走访。调研内容主要包括:社区是否设置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社区是否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运,居民区是否有配备专职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居民区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的满意度等。
1.3 调查结果
1.3.1 居民接受的宣传途径和成效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关键所在,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2]。生态文明意识不可能自发、自动地产生,要靠培育和实际行动,适应新形势的环保宣传教育应运而生,在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绿色生活理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86.75%的受调查者通过张贴的海报、横幅接收到垃圾分类的宣传知识,46.99%的受调查者接收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或其他群团组织志愿者派发的宣传传单,44.58%的受调查者从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学习到垃圾分类的知识,22.89%的受调查者从摊位宣传知晓过垃圾分类,接受过宣传讲座和入户培训指导的仅占17.47%和12.65%。
而另一组调查结果告诉我们,有78.31%的受调查者提出需要专业人员提供垃圾分类的专门培训指导。该数据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垃圾分类的宣传可以影响居民的主观意愿,但是更专业更切实的行动指导在目前开展的宣传教育中尚有很大欠缺。因此,尽管垃圾分类的宣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大多数受调查者依然反映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绝大部分受访市民对垃圾分类还停留于表面或一知半解,垃圾分类的习惯也未能养成,垃圾分类积极性和准确率有待提高。综合分析来看,垃圾分类宣传的雷同性高、不考虑受众的心理、政策解读不具体等方面,都会使得垃圾分类宣传效果不佳。由此提出需要专业的垃圾分类培训团队来对垃圾分类进行培训指导。
1.3.2 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已经基本覆盖了广州市受调查者所在社区,但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成效并不理想。认为能够按照标准投放的居民达32.7%,另有61.63%的居民认为较少或几乎没人分类投放,这项结果与“生活垃圾是否进行分类收运”的调查数据基本吻合。这一调查说明,生活垃圾的实际成效不应仅停留在宣传和居民意识上,政府的协调调度和顶层设计也息息相关。王晶[3]等人也在垃圾分类技术研究中表明,完善的收集政策和成熟的运输系统能提高效率,避免将已分类投放的垃圾混装从而打击居民的积极性。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统一发力,从而走出一条适应超大城市发展和具有广州特色的垃圾分类路子。
1.3.3 居民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调查者对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效果并不满意,最主要的原因是垃圾分类后仍被混合收运,这极度影响甚至打消了群众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从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再到终端的分类处理,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是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制定后的“第一环节”。可喜的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约85%的受调查者认为垃圾分类很有必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值得去做。这些民众也对未来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开展抱有信心,大部分群众意愿主动投入到垃圾分类中来,以身作则,履行好公民垃圾分类的义务与责任。
2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策略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垃圾分类需要各方合力,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出发,特别是加强垃圾分类收运的筹备工作。开展典型示范片区创建,待有成效后再以点带面,扩大垃圾分类的覆盖范围。同时,在党政机关和公共事业单位实施强制垃圾分类,形成党政机关带头示范、全社会普遍参与的良好局面。
(2)近些年居民的知识水平和文明素养均有很大的提高,对于环保的宣传教育需要更加精准和具体化。调查中发现,居民所接收到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繁杂,但内容单一,过于形式化,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生活场景形成规范化培训体系,给居民提供一个便捷易懂、切实有效的指导。
(3)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劳动教育。依托课堂教学、劳动实践等平台,加强学校垃圾分类教育,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公共意识和公民意识,进而带动家庭做好垃圾分类。
(4)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部门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完善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但收效甚微;从居民角度来看,居民耗时费力分好类的垃圾最终在收集运输环节还是被混合收运,挫伤了居民们分类积极性。目前部分区域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又从兴起进入到“消退阶段”,需要政府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持续开展。
3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某些区域垃圾分类从前端分类投放到终端分类处理的全链条尚未完全接通。在顶层推动乏力、群众分类情绪消极等因素影响下,垃圾分类又将进入到“消退阶段”。为巩固现有的垃圾分类成果,避免进入“衰退循环”,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制定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方案这种软措施和完善分类转运、分类处理设施这样的硬手段这两方面下功夫,实现从分类前端投放到后续各个环节全链条的高效运转。垃圾分类前后环节都畅通了,更多人才会从“被动分类”转为“主动分类”,垃圾减量化才能逐步实现,城市文明、国民素质、社会治理等也会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