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发展问题与对策思考
2021-11-27宋西强褚东花刘宝印
宋西强,褚东花,刘宝印
(1.临沂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山东 临沂 273304;2.蒙阴县国有天麻林场,山东 临沂 276200)
1 引言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山东省临沂市西北,跨蒙阴和平邑两县,总面积1804.76 km2,覆盖14个乡镇,区域总人口约68万,包含蒙山园区、钻石园区、孟良崮园区、云蒙湖园区和岱崮园区等五大园区。区域内分布有AA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园区内地质地貌复杂多变,地质遗迹众多[1],岱崮地貌、金刚石矿、科马提岩及系列古老侵入岩等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获得了地质专家的高度评价[2,3],具备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的优良条件[4]。经申请,2019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沂蒙山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成为山东省第二家世界地质公园[5]。
2 基本做法
2.1 借助政策优势,为地质公园发展注入活力
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成功申创以来,主动融入各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得到了省、市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刘家义作出重要批示:“创建意义大,保护、教育、可持续发展意义更大!”。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推进泰山、沂蒙山等重点生态区域保护修复”,并将打造“泰山-沂蒙山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实施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临沂市树立了“世界地质名山、国家生态样板”的发展愿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以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为主要抓手,全面打造“三高一地”,即生态文明实践高地、红色文化传承高地、乡村振兴沂蒙高地、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打造蒙山生态文明实践区”的规划目标。这一系列战略将为地质公园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政策利好和发展空间。
2.2 创新体制改革,提高管理与发展水平
在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管理模式不一,普遍存在政出多门、条块分割、事企不分、体制不畅等问题,“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方式居多,管理效率不高、推诿扯皮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临沂市委市政府重构“四梁八柱”,建立了地质公园管理局牵头总管、主管部门行业管理、县区属地管理的体制构架:一是坚持高位推进,强化组织领导。将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发展纳入市级层面,建立领导机制,组建临沂市蒙山管理委员会,纳入14个市直部门和涉蒙山各县作为成员单位,成立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市蒙管委办公室设在管理局,新体制提升了公园的统一管护能力、群策群力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联防联控能力。二是聚焦主责主业,提升协调能力。保障管理局能够聚精会神抓管理和保护,剥离管理局原有的社会管理和景区开发职能,除做好地质公园管理、保护、规划、宣传外,承担蒙管委办公室职责,发挥“催化剂”“粘合剂”作用,着重抓好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执法监督、调度考核等工作,强化部门、县、平台公司之间协调配合,为市政府当好“参谋助手”。三是明确事权划分,提升联动能力。涉蒙山各县参照市里做法,明确相应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接受市蒙管委和市蒙管委办公室业务指导。同时,落实属地责任,负责辖区内的森林防火、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土地运作、项目开发、行政执法等社会管理工作;国有平台公司负责蒙山区域内的景区运营开发;市直相关部门单位立足自身职能,为蒙山保护开发争取政策、搞好服务、提供保障。为确保蒙管委高效运转,还配套建立了联席会议、请示报告、督查问责等制度机制,推动工作落实落地。
2.3 统筹规划引领,助力管护合一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了解决功能区重合叠加、各自为政、管护虚化等问题,从问题症结和矛盾关键点出发,以规划为抓手,引领管理和保护工作。一是编制涵盖地质公园在内的蒙山生态文明实践区的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了地质公园发展的目标愿景、发展定位以及实施策略。二是编制蒙山生态文明实践区国土空间规划。该规划实现了与市、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的紧密联动编制,明确了生态保护的范围要求和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体系和重点,为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开展工作提供了明确依据,并从空间资源配置的角度对各县的相关工作进行协调统筹。三是突出构建地质遗迹保护规划。聘请多名高校专家教授为顾问,提供政策解读、技术指导以及对外联络等方面的强力支持[6~10];编制了《蒙山保护总体规划》《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发展规划书》,引领推动地质公园可持续性发展。
3 存在问题
3.1 专业人才缺乏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由原来旅游渡假区管委会改制而来,工作性质和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来的员工主要从事社会事务管理,对地质公园工作参与较少,专业人员仅有6人,造成了整体专业素养不高,缺乏从事科学研究的技术人员和科普宣传人员。
3.2 民众参与度不高
地质公园相关知识的宣传面不广,民众知晓率不高,对地质公园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知,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地质公园与民众共建共享的机制还未形成。
3.3 缺少统一的形象包装和宣传营销
公园内景区经营者有国有企业、民营公司和其他社会资本,对世界地质公园的认知程度和经营理念不同,经营思路和营销手段不同,存在“各自宣传,分散营销”问题,合力不强,效果不佳。再加上一些景区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主题形象,打造统一形象和宣传营销的难度较大。
3.4 带动地方发展不明显
公园内景区开发档次不高,功能单一,经济收入仅靠门票,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对地方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
4 对策和思考
4.1 打造“沂蒙山”户外运动和研学旅行品牌
公园内山地、湿地、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开展户外运动和研学旅行活动。通过合理引导、有序管理等措施,解决户外运动与环境保护、安全管理、森林防火等之间的矛盾,建立科学规范安全有序的户外运动秩序,组织举办登山赛、山地越野、自行车赛等赛事活动,将其打造成户外运动首选之地。强化公园教育功能,整合和提炼各类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开发自然、生态、文化、运动等研学课程,设计研学线路,组织体验和教育活动,建设成为研学旅行目的地。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园显示度,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激发民众参与积极性。
4.2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生态保护补偿的目的是通过政府行为和经济手段拓宽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渠道,从而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和安全的能力,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山水林田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量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同时,也面临着生态保护投入不足、生态资源破坏时有发生等问题,探索建立多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既能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又能拓宽融资渠道,势在必行。从政策制度保障和体制机制支撑入手,制定完善财政支付、经济赔偿、考评奖惩、统筹使用等制度,不断创新实践,逐步实现生态保护补偿的制度化规范化。
4.3 建立统一的宣传营销体系
以“沂蒙山”元素为核心塑造公园的整体形象,创作如“沂蒙山,不一样的世界”等朗朗上口的宣传口号,景区和服务企业对外宣传和营销推介必须使用统一的形象标识和口号,树立整体品牌形象。各景区根据自己的资源条件确定特色鲜明的子品牌形象,策划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连珠成串,形成公园内不同类型、不同线路的旅游产品组合,从而构建“总—分—总”的宣传营销模式,实现宣传整体化、区域特色化和产品融合化。
4.4 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公园管理和建设
研究建立公园与当地居民和谐共建和发展共享的发展模式。成立民间研究机构,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等工作。通过资产入股、链条合作和提供岗位等方式,让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4.5 借力开展科普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需要专业人才,科普工作也需要专业队伍,而这恰恰是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短板和弱项,需要短时间内借势借力推动这项工作。为此,要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获取人才技术支持和培训输入,提升研究水平和全员专业素养。设立科研基金,通过科研外包或外协的形式,进一步挖掘研究课题,拓宽研究领域,丰富科研成果。创新科普方式,变说教式为参与、互动、体验式,特别是强化“互联网+科普”理念,利用好大众媒介,将静态展示视频化、社交化、游戏化,更加接地气,更贴近生活,实现科普效果最大化。
5 结论
我国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占全世界的1/4左右,资源条件和管理模式各异,普遍存在跨越区域、多头管理、规划冲突、职责不清等问题,制约了地质公园的进一步管理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地质公园把“保护教育和可持续”从理念落实到行动,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创新管理,融合发展。沂蒙山经验,对我国其他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