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军海上破袭游击战思想研究
2021-11-27
海上破袭游击战思想,是人民海军初建阶段,根据基础薄弱、敌强我弱的实际,以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为指导,将毛泽东游击战思想成功运用于海上作战,逐步形成的重要作战指导思想。
一、以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为指导,发展形成海上破袭游击战作战指导思想
以“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为核心的积极防御思想,是人民军队一贯的战略指导思想,主张在防御中积极主动寻找战机,并实施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战火中诞生的人民海军,面临的海防形势十分严峻。创建初期,在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指导下,人民海军着眼完成沿海作战任务,坚持海上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确立了海上破袭游击战方针。
(一)把当前对敌斗争与将来作战任务结合起来
打破敌人封锁,协助陆军收复沿海岛屿,将解放战争进行到底,是历史赋予刚刚诞生的人民海军的艰巨任务。①史滇生:《世界海军军事史概论》,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年,第431页。1950年8月,海军建军会议明确指出:海军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保卫国防,解放台湾则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只有处理好当前对敌斗争和长远建设的关系,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正确的海上战略和方针。1954年4月,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在总结海军初建阶段工作时指出:以当前对敌斗争为主还是以长远建设为主?这是一个明确海军任务的问题。不能把负担当前对敌斗争任务和准备力量负担将来的任务对立起来,既不能满足于应付当前任务而停滞不前,又不能脱离当前任务而关起门来进行长远建设。②海政编研室:《海军文献》第1册,北京:海潮出版社,1997年,第716页。新中国面临着严峻而复杂的海上安全环境,在海上作战中一味贪功求大,对于一个初步建立、相对弱小的海军来说不切实际,也不符合国家的海上安全战略要求。正是由于充分考虑了收复沿海岛屿与巩固海防的统一性,人民海军以海上破袭游击战方针为指导,发扬“小艇打大舰”“海上拼刺刀”等战斗精神,打出了万山群岛海战、披山岛海战、三门湾海战、“八六”海战等一系列经典战例。
(二)坚持长期的积极的作战方针
初建的人民海军结合海上作战任务,始终坚持长期的积极的作战方针,并进一步要求部队既须防止由于轻敌而产生的急躁情绪,又要防止由于长期斗争所可能产生的松懈疲惫情绪,而最主要的是发挥积极主动的战斗精神,以改变当时沿海对敌斗争的形势。在战斗战术上,进一步要求除在统一的行动中积极协同陆军、空军作战,还必须发挥在海上单独作战的积极性,加强海军各兵种的密切配合和统一指挥,采取积极的小的速决的歼击战,不失时机地打击敌人和歼灭敌人。
(三)坚持持久作战中的海上游击战
为了更快收复沿海岛屿、解放台湾,海军中曾一度产生过速胜论、决胜论等思想,这种思想与新中国国情、军情特别是海军实际情况不相适应,但仍然较长期地存在于一些同志思想中。为此,萧劲光曾指出,在战争指导思想上及战略战术原则上,根据我们的优越性和缺陷性而采取持久作战方针,仍是完全必要而正确的。①海政编研室:《海军文献》第2册,第240页。这是当时海军领导人深入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精髓,准确把握国家军事战略,基于海军所处的战略环境而做出的科学判断。海军在初建阶段始终坚持持久作战的海上游击战,在海上采取积极行动,争取在战术方面尽可能更多地消灭敌人以支援陆上作战。在作战方式上要求以分散的海上游击战与在有利条件下集中打击的歼灭战相结合,即海上的破袭战与沿海抗登陆战相结合。之后,海军作战原则进一步确立为充分利用依托海岸、岛屿的有利条件,采取机动灵活出敌不意的游击战争在海上打击敌人,并最终确立为海上破袭游击战指导思想。这是人民海军在贯彻国家军事战略基础上,客观分析沿海局势,立足当前和长远任务,充分考虑到大国介入未来沿海军事斗争等因素后,制定的科学审慎的海军作战方针,在当时条件下对于海军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作战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十六字原则”等游击战精髓,指导人民海军取得海上游击战胜利
毛泽东游击战思想的精髓,就在于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断打破敌人的封锁和控制,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人民海军创建时,沿海港口与岛屿仍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和控制之下。②史滇生:《世界海军军事史概论》,第450页。朝鲜战争后,帝国主义仍不甘心失败,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为了保卫国家生产建设,打击敌人猖狂气焰,人民海军创造性地把游击战思想运用于海上作战实践,指导人民海军不断取得海上破袭游击战辉煌战绩,出色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作战任务。
(一)积极主动捕捉战机战胜敌人
“游击战争的主动权问题,是更加严重的问题。”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11页。“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就是灵活地使用兵力。”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3页。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创造并捕捉有利战机,对敌实施积极主动的进攻,是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形式,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陆上作战,对于打赢海上战斗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民海军成立之初,海军部队弱、散、小,经过一段时间重点发展轻型舰艇后,其作战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概括起来就是高度的运动性和灵活性。这一特点要求在作战时要积极主动捕捉战机战胜敌人。年轻的人民海军继承和发扬游击战思想,克服人员、装备、后勤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勇于承担党和人民交给的作战任务,积极主动寻求战机。人民海军自成立以来进行了大小战斗1300多次,其中主要发生在海军初建阶段,从这些实际战斗中,取得了海上斗争经验,提高了部队作战能力。
(二)注重集中优势兵力避强击弱
游击战思想尤其强调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集中兵力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改变敌我形势。”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23页。海上斗争同样是力量的竞赛,因此必须从敌我双方力量的发展变化上着眼,不能停留在某一时、某一点,否则就会陷入被动。人民海军继承了毛泽东游击战思想的精髓要义,注重根据海军特点研究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军事方针。萧劲光对此有十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他认为,敌人不能永远集中在一起,一定会有分散的机会,以我之集中对敌之分散,敌我力量强弱对比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我集中变强,敌分散变弱,加上我们政治上的优越性,依托岛岸作战的优越性,我们就有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机会。①海政编研室:《海军文献》第1册,第854页。
人民海军在敌强我弱、敌集中我分散的情况下,充分运用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策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经典战例。如:1954年3月的三门湾海战中,参战舰艇实施攻击并击伤国民党军舰后,发现敌人有多艘舰艇赶来增援,对于优势的敌人,编队审时度势,在有利于隐蔽的海面作灵活机动的转移,迅速摆脱敌人,有效避免了自身作战损失,保持了战果。1954年在檀头山岛附近海面先后进行的两次战斗中,均采用了“双舰打单舰”的策略,两次击伤国民党军“太”字号军舰,给敌以很大震慑。1954年11月人民海军利用快艇集中攻击国民党军主力驱逐舰“太平号”的战斗,部队战前待机六个月,确定了“敌舰不明不打,不靠我们海岸不打,出击不利不打”的作战方针,确保兵力集中、把握战机,取得了一举击沉敌主力舰艇的辉煌战果。1965年的“八六”海战中,首先集中多艘高速护卫艇和快艇击沉国民党军舰“章江”号,又迅速组织调整多艘护卫艇配合原有快艇追歼敌舰“剑门”号,同样在兵力、火力、速度上取得优势,一举击沉。
(三)打好近战、夜战、快战
毛泽东游击战思想,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中的奇正思想,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战法打法,尤以近战、夜战、快战为代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取得了辉煌战果。人民海军成立初期,海上力量并不强大,要想以小搏大,除了发挥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必须采取突然袭击的战略战术,发挥近战、夜战、快战优势,给敌以措手不及的打击。1954年5月,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巡视山东沿海设防情况时讲道:“在海军战史中,以小艇击沉重型军舰的战例,为数甚多。”②海政编研室:《海军文献》第1册,第741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军在海战中正确判断敌我情况,灵活机动部署战斗,寻找把握良好战机,依托岛屿等海洋环境,乘敌不备突然进行近距离攻击,予敌以有力打击。比如:1950年5月的万山群岛海战,战役开始时以火力船队夜袭国民党军舰艇停泊场,敌舰艇之间、敌舰艇与岛上敌军之间,相互盲目射击,出现极大混乱。在之后的战斗中,人民海军“解放”号炮艇冲进敌舰艇群,从千米左右一直打到近百米,致使吨位大、火炮口径大、船舷高的敌舰难以发挥火力优势,而吨位小的“解放”号则灵活机动,充分发挥机关炮、火箭筒和无后座力炮的威力,给敌舰舱面的国民党军以严重杀伤。1950年7月的披山岛海战,炮艇部队利用暗夜隐蔽航渡,长途奔袭,使披山岛国民党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战斗中,与敌舰展开激烈近战甚至接弦战,指战员除使用艇上的火炮外,轻武器、手榴弹、炸药包等都充分发挥了作用,国民党军一艘炮艇被人民海军用手榴弹、炸药包炸沉。1958年的封锁金门、马祖作战,人民海军鱼雷快艇部队攻其不备,给国民党军制造“错觉和不意”,迫近敌舰至最近距离才发射鱼雷,这样更准确地击中了敌舰。1965年在总结“八六”海战时指出:小舰不仅可以打大舰,而且也能够击沉敌舰,证明了在海上作战更应该发扬人民军队夜战、近战的优良作风。
(四)运用诱敌、伏击等战术策略
毛泽东游击战思想,强调要善于运用地形、天气等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以诱敌、伏击等战术,出敌不意,攻敌不备。这些战术思想同样可以运用于海上作战,不同的是,作战环境要以海面、岛屿等地形,或以风浪、浓雾等天气条件为屏障。这就需要指战员发挥聪明才智,寻找诱敌良机,创造伏击的有利态势,形成利弊转化的条件,再一举歼敌于不备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采取守势,盘踞在一些沿海岛屿,采取龟缩姿态不轻易出动,给人民海军歼敌带来一定困难。人民海军在海战中,往往利用岛屿、海岸等天然屏障,注重运用诱敌、伏击等战术,将敌引入对其不利的海域,然后集中兵力有效歼敌。如:1951年6月的头门山海面战斗,人民海军快艇部队提前六个月就秘密进入伏击海区,天天进行紧张准备,忍受一切艰苦困难,最终捕捉到有利战机。战斗中,海军舰艇隐蔽于头门山北占据有利地形,待国民军舰接近后予以突然打击,仅用约两小时便击伤敌护航舰、扫雷舰各1艘,胜利完成战斗任务。1954年5月,檀头山东南海面战斗,人民海军以1艘舰艇诱敌,将国民党军舰引入预定区域,创造歼敌良机后再予以夹击,战斗部署灵活恰当,虽未取得战果,但对敌起到了很大威慑,使敌不敢再犯。1958年对金门进行封锁的一系列海战中,人民海军快艇集结时“以单车微速,使用消音器”,并通过“快艇系于帆船内舷”进行伪装,“成功的保障了快艇行动的高度突然性”,是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在捕歼敌特登陆艇、交通艇、特务船等战斗中,通常以设伏待机等方式,采用“放进来打”“关门打狗”等战术,以优势兵力围歼敌人。
三、充分发挥岛岸群众伟大力量,丰富和发展了海上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曾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11页。人民海军始终坚持人民战争思想,在进行海上游击战时,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动员渔民、船民、盐民,依靠岛岸群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使初建的人民海军在万里海疆立于不败之地。
海上游击战主要是以正规部队进行单兵种或各兵种合同的战斗活动,需要岛岸群众,尤其是渔民帮助进行侦察、掩护基地、与敌特分子斗争等工作。人民海军诞生之初,沿海一些群众受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蒙蔽和蛊惑,对人民海军心存芥蒂。1951年8月召开的海军首届政治工作会议上,萧劲光指出,把“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在人民群众中生根,首先是在渔民中生根”,作为海军建设的基本思想。②佟国荣:《人民海军的生命线》,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409页。人民海军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为渔民办实事,结合完成剿匪、护渔、救生等任务,在渔民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取得了沿海群众特别是渔民的信任与支持。在战斗中,沿海群众在收集情报、协助侦察、瞭望警戒及捕捉偷越国境人员和国际间谍等方面,都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正面作战。如:大万山民兵仅1952年就配合部队进行大小战斗近30次,捕获大批海匪和偷越国境者,缴获很多匪船及武器弹药等;解放蚊尾洲岛时有渔民船40余只,配合部队一同勇敢登陆;东矶列岛战斗中,海门市许多渔民争相报名参加运输部队。此外,沿海渔民在抢救受伤官兵和支持海军建设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954年5月,当“瑞金”舰在战斗中失事时,渔民们不顾生命危险划着小船前来营救,救出20余名海军官兵;在修建垃圾尾岛营房时,群众自动帮助部队挑砖运沙。③海政编研室:《海军文献》第1册,841页。沿海渔民、民兵,成为对敌斗争、巩固海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开展海上游击战的“青纱帐”“千里眼”和数不清的“活动码头”。
初建的人民海军充分认识到,仅靠海军的有限力量完成海上作战任务是不足的,民用船舶无论是在当时的沿海作战,还是在未来战争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海军认为,在和平时期进行海上战斗力量建设的同时,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后备力量建设,实行军民结合、劳武结合、平时建设与战时使用结合的方针。这样,一旦爆发战争,就可以在海上出现一个全民皆兵的形势。为此,海军探索在交通航运部门和渔民的基干民兵中,建立劳武结合的短期训练制度,并帮助地方组织相关训练。其训练内容和步骤主要包括:从一般海洋气象知识,航海知识,排除机械故障、防风、防空、防雷、防潜知识入手,逐步增加海上战斗训练课目。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海上运输和渔业生产技术,又为海军后备力量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同时,在兵源的补充来源和复员退役的去向上,海军党委也认识到,应尽量做到从海员、渔民中来,回到海员、渔民中去,这样,不仅在海员和渔民中不断增加技术力量,而且在广大的航运队伍和渔民群众中,也为海军准备了雄厚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