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气自动化维护几点问题的方法策略
2021-11-27王春辉
王春辉
(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广东 惠州 516086)
前言:电气自动化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充分的技术支持,以高新技术的电气设备帮助提高行业生产力的发展与管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必须严格考量电气自动化管理体系在当下存在的问题,并思考从设备、人员、制度等角度思考其维护的优化方法。
一、现存问题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较差
目前在企业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并不彻底,导致在电气设备在革新与换代的节点上,存在部分旧设备无法适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而导致生产效率的下降,甚至存在生产中的安全隐患。
(二)电气自动化管理水准不高
由于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较为落后,导致与之相对应的针对于自动化体系而形成的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都并不健全,容易导致人员操作能力的缺失与器材检修的失调,产生管理问题。
(三)自动化设备维修制度不合理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需要在合理的周期性维修之下才能保证其功能的合理运作,而当前制度下的自动化设备的维修制度尚未根据电气自动化的新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改变,极易出现自动化设备无法得到正常维修的情况。
二、优化措施
(一)提高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
1.充分增进国内外技术交流
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技术硬指标上与其他发达国家仍存在较高的差距,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通过跨国企业的技术交流,派遣高端人才进行对国外高端企业的访问与学习,要尽可能地掌握其他行业已经发展健全的自动化技术与管理体系方面的知识,并思考其在我国具体国情中的适用情况,在尝试进行相应的调整后,在我国的电气企业中进行相应的应用常识。要通过学习先进的技术的形式,弥补中国在自动化技术发展上的历史缺陷,填补自动化技术的知识理解的断层,通过对技术型人才的知识培养,为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使国内的电气自动化在未来能够得到自主的发展方向的适宜的考虑,以高端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石。
2.引进先进的自动化设备
不可故步自封,将引进先进自动化设备视作一种“作弊”式的发展手段,相反,要深刻地意识到在国内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普遍落后的前提下,引进先进设备是优先满足当下生产力发展的刚需的合理方式,同时也是通过设备学习先进设备生产技术的另一途径。国内的航母发展正是从购入他国的淘汰型号后,进行我国自自主研发技术的修正与应用,使其最终制成完美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辽宁号”。由此,国内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能够得到一大启示:不可以将设备的引进视作简单的购买交易行为。必须以严格的标准制定与之对应的分类计划,对各个领域的设备的型号、功能进行项目的登记,并安排相应的人员进行技术的分析、学习,尝试对设备的生产技术进行反向的推断,借此提高电气行业的自主科研能力与设备制造能力。要避免因引入设备带来的短效发展形成行业发展对其的依赖性,要通过对高端设备的技术学习,让技术的追赶帮助行业逐步形成设备技术的自主局面,最终在未来完成在高端自动化设备生产上的赶超。
3.对落后的设备进行升级改良
在我国现阶段的电气行业中,存在大规模的低科技水准的电气设备被应用的情况。该类设备数量庞大、技术落后,却占据着行业应用的设备的极大比重,使国内电气自动化进程的推进面临着工程量巨大、资金需求高、设备浪费情况严重等问题。因此,电气自动化的良好实行,必须从原有的设备入手,要对低科技水平的电气设施进行性能的检验,判断其是否符合技术改良的标准,将不符合电气自动化改良技术要求的设备进行淘汰,留下能够进行技术改良的设备。通过已经掌握的自动化技术,对现有的电气设备的改良方式进行合理的构想,通过技术人员的调配,对大批次的设备进行同步的更新处理,保证该类落伍的设备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改良,并尽可能缩短改良需要耗费的工时,让设备能够更快地投入生产应用,减少升级对电气行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并在后续的生产活动中进行对设备升级效果的观察,保证升级后的设备在各类元器件与零件上不会出现因质量问题而导致功能的失效,使升级改良能够得到切实的实施,同时要对升级后的设备的信息进行统一的登记管理,保证其设备功能能够得到合理的管控,有助于后续进行对其功能的定期检修与合理的调配。
(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绩效体系
1.进行对自动化设备的信息登记
自动化设备的信息登记,能够使企业充分掌握更新之后的设备的功能适用范围、设备使用限制及极端条件下的防护措施等各方面的使用规范。进行对自动化设备的设备信息登记后,能够让企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及时进行对应的体制的规划,让各个类型的自动化设备得到针对性的检测维修周期,保证其功能可以得到妥善的检测,让电气自动化下的高频次检修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既保证了电气行业的合理运转,又能够使设备检修所必要的人力资源尽可能减少,降低相应的成本投入。
2.实行相对独立的个性化维护方案
要对各类设备进行独立的维护安排,要充分了解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之下,各类电气设备在功能方面呈现了较高程度的差异化的局面,使得各类电气设备需要检修的功能,分别需要的检修周期都有较大的差异,这使得原有的粗放型的检验形式在电气自动化的计划推行的情况下将无法满足自动化设备的检修需求。因此,对于各类设备实施个性化的检修周期安排成为了硬性要求。同时,要根据各类设备应用的生产技术指标,进行对于其功能技术的相关检测。例如部分电力光缆的接头功率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出现功率下降的问题,这一变化曲线存在着一定的合理趋势,在相应的下降范围内仍旧可以投入正常使用。因此,要求工作人员使用OTDR 光功率计对该类电力光缆进行接口的功率检测,并对周期性的检测数据进行折线图式的表格图形数据的呈现,并与合理的下降范围的标准数值进行比照,判断其功率下降是否符合一般标准,对下降明显超标的产品进行更加严格的质检,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进行更换。并对所有的更换后的部件进行长期、周期性的跟踪监测,以半年为周期,维持至少四次以上的跟踪次数,保证其功能可以得到正常的维持,令自动化设备的个性化检修体制得到合理的贯彻。
3.实行检修人员的责任登记
由于在电气自动化之下,电气设备的管理有了更加严苛的要求,维修的频次也与之相应地上升,因此管理体制的指向性不可单纯以设备为考量,更要严格进行对工作人员的责任登记。要使各个与设备功能的检修工作相关联的工作人员形成相应的责任意识。可以通过实行对检修人员的信息登记,将检修人员的工作信息与设备的检修信息进行同步的登记,进行对设备功能的检修的追责,按相应的“设备+员工”的形式,实现机器与人员的绑定式检修形式,一方面能够使单个负责维护员工的工作量下降,保证机器能够得到及时、合理的维修,另一方面员工对应的维护机器被按条文硬性规定后,能够让员工在反复的维护后形成对该类机器的维护经验,提高针对于该类机器的维护效率,从而为针对于自动化设备的维护机制得到技术层面的支持,从质量上提高维护机制的运作能力。
(三)制定合理的维修时间表,提高人员素质
1.重视维护时间表的设置
要强调维护时间与企业正常工作时间的交错,由于电气设备在常规使用时的电压较大,极易造成人员施工的事故,因此要尽可能避开正常的使用高峰,进行相对应的快速检修。例如可以在午休、下班等时段,在电气设备处于运转的空闲时期时进行相对安全的检修。同时要在完成对各类设备的维护信息的登记后,进行对其维护周期的归纳整理,并具体落实到维护时间表的设计上,对于在企业内部的设备安放位置较近的设备予以较近的时间安排,尽可能地保证维护人员在工作途中能够便捷高效地进行对自动化电气设备的功能检修。同时,要重视各类设施的每日维护总数,将每天的时间表安排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得到约束,避免因为过度的工作量堆积,导致维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过大,致使工作人员被迫在工作途中提速,进而导致维护工作方面的失误,造成“以数量换质量”的情况的产生,令维修工作本末倒置,反而阻碍了对自动化设备的功能检测的进行。
2.重视维护人员的素质培养
要严格制定对电气企业内部的维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计划。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在随时进行着各方面的技术突破,这对电气设备的维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其专业素养成为了电气自动化进程能够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因此,一方面要对在岗的维护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集中培训,丰富其电气专业知识的储备,学习最先进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对各类自动化设备的维护形成最准确的认识,同时要明确自己身为电气自动化计划中的一员所应当具备的责任意识,要自主形成对先进科学知识的学习冲动,通过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对于现代科技的认知,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自动化设备操作能力,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在设备维护岗位的准入门槛方面要进行相对应的提高,要对应聘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严格考核,在择优录用后进行岗位的试用,通过该模式的岗位准入流程,保证电气自动化的体系下,能够吸纳最为优质的电气设备维护人才,以支持电子自动化的平稳运作[1]。此外,企业更要重视内部的学习氛围的建立,要从员工的精神层面上对其进行诱导,科学地令其形成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让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成为企业员工的共识,充分调动在企业内部的员工群体的学习热情。
3.完善员工绩效体制
要深刻意识到工作效率的提高不能只靠精神层次的诱导以及企业文化的熏陶,要让员工从心底形成对工作的热情,并在工作中追求尽善尽美,就必须通过良好的工作绩效体制,对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肯定,并从长期的视角进行对各个员工的工作评估,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表彰与薪酬上的奖励。因此,要完善电气自动化体制下的员工绩效体制的建设,进行对自动化设备的功能追踪,对实行“设备+员工”的模式下的员工与各设备的检修相挂钩的关系进行严格的审核,对各个员工针对于各个设备的检修责任进行追查,对正确执行任务的员工进行正向的绩效加分,对未尽维护职责的员工进行绩效上的扣分,通过一月一结算的形式,对当月的员工行为进行一次总结,并对绩效优秀的员工群体予以按级别程度的奖励,并对于有着长期的优秀表现的员工进行追加程度的薪酬提高[2]。通过适宜程度内的提优,适当地提高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让员工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够形成较高的热情,并对于自身工作的质量能够进行较为严格的自查,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员工活力与工作效率。
结语:电气自动化的维护措施方面的改良,是基于国内自动化技术较为落后的现状,在设备、人员、体制等各个方面做出的针对性优化设想,能够较好地调节生产发展要求与技术研发之间的矛盾关系,使电气自动化真正成为国内电气行业的良机,进一步促进其技术、管理等层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