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卫生经济政策体系分析

2021-11-27刘秋风

魅力中国 2021年47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卫生绩效考核

刘秋风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0)

引言

健康状况可以定义为人的功能能力、生理和心理基础状态或幸福感(Well-being)。世界卫生组织还将健康状况定义为:“按公认标准衡量的个人、群体或人口的健康状况。这些标准将包括对特定年龄和医疗条件的个人的健康预期”。

一、初步探索建立卫生与健康发展政策体系

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党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起,我们党就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从1921年至1949 年,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的时期,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与疾病,尤其是与传染病做斗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与健康需求,初步探索了卫生健康发展政策体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一系列卫生工作会议,发表卫生决议,制定各项卫生与健康政策法规,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1939 年,军委总卫生部制定了《卫生部门暂行工作条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驻军部队则专门成立了防病委员会,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党代会通过了《关于开展卫生保健工作的决议》,1940 年,晋察冀军区印发《关于夏季防病问题的通令》,1941 年,新四军军部颁布了《夏季卫生工作大纲》,1944 年,陕甘宁边区出台了《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各项卫生健康政策法规的颁布与设立,有力地推动并保障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健康,成为解放前卫生与健康发展政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前我党的系列卫生与健康政策不断改进,创造性地发动群众开展卫生活动,建立卫生防疫知识的全民教育方式和群众卫生活动的方式,成为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源泉,逐步形成改善卫生状况、预防控制疾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模式。

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优化策略

(一)强化全员绩效考核认知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工作的有效落实涉及医务人员利益再分配,同时我国针对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相对匮乏,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借鉴。因此,倘若绩效考核工作落实规范程度不足,极易导致人才流失。因此,为了实现绩效考核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层首先应当学习相关知识理念,充分把握国家政策指引,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理念。在机构内部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对于绩效考核工作落实的重视程度。同时及时解答医务人员关于绩效考核工作的相关问题,广泛收集医务人员意见。科学合理的设置绩效考评工作的相关岗位,严格遵循岗位划分原则,确保岗位设置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内部为绩效考核工作的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实现经营管理及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支撑系统,强化复合型人才储备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给予支撑,因此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进一步强化内部信息化建设,确保绩效考核信息数据的真实准确。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根据绩效考核工作开展要求,对信息化系统相关功能及模块进行科学的调整与优化,确保绩效考核信息数据能以量化数据呈现在信息终端,实现结果分析等功能。借助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诊疗服务的监督管控,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同时,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还应当进一步强化全员风险防控意识,科学保存信息化系统相关账号以及密码,避免出现信息泄露的状况。引进专业人才或加强与第三方机构之间的合作,维持信息化系统高效稳定运转。强化复合型人才储备,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切实提升医务人员综合素质,满足信息化时代下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

三、“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卫生经济政策体系架构

卫生经济政策体系属于多层次多门类的系统,根据政策学的理论分析,卫生经济政策体系必须强调政策体系内的制度配置。首先要加强对卫生经济政策体系目标的制定。政策目标是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功能目标则是服务于最高目标的现实基础,随着卫生经济政策的快速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新医改以来政府执行制度的重要功能。在卫生经济政策决定的过程中,还要坚持群策群力,提高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沟通协调意识,确保信息建设的整体质量显著增强。在政策制定时,要客观公正地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四、完善我国卫生经济政策体系的总体目标

在推动我国卫生经济政策体系建设时,最主要的就是由危机推动转向理念引领,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只有创新概念,才能领导改革。将健康纳入所有政策,消除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健康经济政策的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积极制定卫生经济政策,确保每一项卫生经济政策都能够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协调发展起到应有作用。平衡卫生经济政策时,要进一步提高经济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健康经济政策包含非常复杂的主题,因此政策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执行者、实施者和听众,全面提高政策的引导性,保证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机构差异、疾病差异等因素。在卫生经济政策体系构建时,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卫生健康服务机制,把重点人群纳入到健康管理体系之中,确保卫生健康需求,实现供需平衡,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系统的需求,然后根据疾控工作的具体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促进疾病防控机构实现改革,转变为卫生、机构、医疗三位一体的防控应急机制,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中西部地区倾斜,基层倾斜,促进各级医疗体系的分级联动和有效整合,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协同发展。

五、“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转变卫生治理模式的现实考量与路径选择

(一)中国转变卫生治理模式的主要考量

转变自我对身份的设定。自1963年中国首次派出援外医疗队,中国已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援助者,中国已经向近70个国家派驻了医疗队,并向非洲、中东和拉美地区的受援国提供了大量的医疗设施项目、医疗设备和药品物资,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作为合作者,中国与非洲、东盟、金砖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建立了常态化的卫生合作机制,与欧盟、东盟等区域性组织构建了跨区域的合作平台。然而,作为由中国发起的区域合作战略,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卫生治理中一是要继承过去所取得的经验,二是要完成身份的转型。以引导者的身份选定卫生治理所奉行的基本理念,深化卫生合作的主题,增进沿线国家的认同。以建设者的身份协调卫生治理机制的建设,逐步形成“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集政府间政策协调、机构间技术交流和卫生产业协同发展为一体的卫生合作机制。以供给者的身份推动医药科研与医药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发挥中国在医药领域的相对优势,弥补沿线国家在医药科研、人才培养和关键药物普及等领域的缺陷。

(二)中国转变卫生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

自2013 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卫生合作被列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建设的重点领域。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性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开展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主要传染病领域的务实合作”列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重点。在同年出台的《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中,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对2015-2017 年中国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卫生合作做出了战略谋划。3年间,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卫生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卫生治理模式已初具形态。尽管如此,中国对“一带一路”卫生治理模式的转型建设仍然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在未来,中国可以通过理念设定、机制平台建设、推动医药产业合作、统筹中央与地方多部门参与等路径实现治理模式的创新。

结束语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度过各种考验,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 年的不到35 岁到2019 年的77.3 岁,圆满地交出了温暖的健康答卷,逐步提高健康中国共建共享水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对卫生与健康有了新要求。党的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新征程上我们党和国家不断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卫生绩效考核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论目标绩效考核正向激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医院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的实践
智取红领巾
试论国企绩效考核体系现状及优化策略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卫生歌
讲卫生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