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蹚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子

2021-11-27王娟

魅力中国 2021年47期
关键词:党组织群众基层

王娟

(中共晋城市委党校,山西 晋城 048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这标志着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走向了一个崭新的、明确的、能始终确保的正确方向和制度保障。在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中,党委领导是关键,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依靠党委坚强领导,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才能注入活的灵魂。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实现治理的现代化,今后要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建强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坚强战斗堡垒,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是践行党的宗旨的阵地,是提高党性修养的熔炉,是展现党的形象和作风的旗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并强调“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要加强企业、农村、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基层党建是推进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在基层实践中如果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统筹各类资源,基层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

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优势,避免思维上的狭隘,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要敢于担当,积极作为,能够整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推动事业前进。选优配强领导班子,要充分发扬民主,选出最好的带头人,同时发挥外部力量的作用,比如说第一书记的作用,帮助打造精干的基层干部队伍。

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要以心里是否真正装着群众为重要评判标准,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只为个人升迁考虑的干部是不能委以重任的。俗语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信仰坚定、甘于奉献、一心为民是组织带头人的基本特质,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一个地区的面貌。正如阳城县演礼乡献义村的支部书记李海江同志,他经常讲要干出一番事业,必须辛苦一代人,甚至牺牲一代人,他正是以身垂范,带领党员干部冲在前,苦活难事争着干,让群众真正信任,实现了乡村的高效治理。献义村以德孝闻名,这得益于李海江组织的三支队伍,即基层党组织队伍、义工队伍和慈善企业家队伍,更得益于深入推进的三大工程,即以孝治家大食堂、健康家园、和乡村书院。通过三支队伍和三大工程,促进群众居家养老有依靠、身体健康有护航、家庭教育有保障。

“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无论是农村还是社区,政治过硬、一心为公、作风正派的干部始终是群众心中最信任的,也是最能凝聚起干事力量的引路人。怎么选好配强的带头人呢?第一,继续发挥好第一书记的作用。脱贫攻坚过程中,第一书记以自己的政治使命和个人魅力实实在在影响了村里的干部和群众,为村里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农村人都有着对生活的美好的追求,正如一位大爷讲得:“第一书记下村来,不仅在生活上帮助我们,还在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我的孙子”,这就是外力输入带来的变化。第二,真正发挥好村民自治的作用。村民自治是我们基层治理的有效实践,营造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让家族势力、黑恶势力干扰村内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选出一心为公的好干部。

(二)发挥好基层组织作用

有了基层党组织后,关键的问题是实现基层组织的有效运转,真正发挥出1+1 >2 的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究竟怎样发挥呢,这就要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否则就是空对空,两张皮。近年来,晋城中院积极探索“融支部”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审判执行深度融合,实现了党建和业务双提升,被推选为全国法院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具体来说,做到了四个融合,一是以“思想融合”为先行驱动。在全省率先制定落实司法责任制实施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审判权、管理权、监督权一体推进,确保独立审判与党的领导相统一,与监督管理相统一。通过党员政治生日、重温入党誓词、入党宣誓等活动载体,增强党员身份感,把党建效应辐射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将党的政治建设与审判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促进审判工作坚持正确方向、改进司法作风。二是以“组织融合”为力量驱动。坚持“支部建在团队、小组建在庭室”,推动党建工作格局条块融合,实现党组织力量与行政力量有机融合。三是以“工作融合”为战略驱动。坚持党建和业务同部署、同推进,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工作中的“红色引擎”作用。四是以“考核融合”为导向驱动。坚持党建业务同步考核,党建评价实现从“分数”转化为“系数”,真正发挥党建的“乘数”效应。总而言之,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党建工作是统一思想,保证方向不偏,行动有力,从而实现业务工作不断发展上台阶。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搞党建是麻烦事,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的错误认识,从而实现党建的有效引领。

二、推进“三个转变”

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治理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必须发挥党建的龙头引领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动基层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环境实现“三个转变”,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由“单打独斗”向“整体推进”转变

当前我们要真正理解治理的内涵,实现治理重心的下移,推动组织联建,聚合最广泛的力量,推进市域治理再上台阶。第一,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构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体制。要把政治引领作为贯穿市域社会治理的主线,加强党委对市域社会治理的统筹谋划和组织领导,努力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市域社会治理优势。积极推进社区“大党委”建设,探索由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联席会议轮值主席、驻区单位党组成员到社区党委交叉任职、驻区单位党员干部进社区开展共驻共建的“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发挥成员单位的场地、信息、人才等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社区党委重大决策和重要活动,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第二,建立“大工委”制。我市西街街道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一体化建设,通过“吹哨报到”试点工作,解决了征补拆迁、创建文明城市、环境卫生、服务民生等不少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上走出了坚实步伐,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操作。具体来说,西街街道建立了街道党建哨所,下设17 个党建哨站,利用三级哨手队伍、三级吹哨流程和“三声三色三哨”工作法开展工作,真正把党的关怀根植于基层、根植于群众,用实际行动办好群众的事。

(二)推进基层治理格局由“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切实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双向互动,真正实现治理为了群众,治理依靠群众,治理成果由群众共享。第一,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区治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因此,全市上下力推党群服务中心,建好平台,完善服务,推动社区治理走向专业化、法治化和现代化。比如,城区范围内的东圣社区利用这一红色平台,完善功能,切实满足群众需求,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在这一社区,设有年轻人学习交流场所、老年人学习活动场所、孩子的五点半课堂、旧物交易平台,为生活在该社区的居民提供全方位周到的服务,解决了一老一少问题,更提供了年轻人下班后休闲活动的好去处,真正实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二,壮大培育社会公益组织。积极鼓励引导一些社会组织发展成熟,对于壮大治理力量大有益处。

(三)推进基层治理环境由“传统保守”向“文明法治”转变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类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农村(社区)党员的思想教育这块阵地始终不能放松。第一,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战略、全面从严治党等,组织开展下基层宣讲活动,推动新思想新理念在基层生根开花。注重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可以通过设立党员“红黑榜”等方式,有力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第二,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实施阳光村务,明确村干部权力“边界”。探索推行“执法进小区”,组织综合行政执法、住建、交警、公安、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有效破解小区内违章搭建、违章停车等群众反映强烈、久拖未决的问题。第三,发挥好村规民约的作用。公约是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自治规范,是维护社区生活秩序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公约在推进垃圾分类、拆除违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抵制陈规陋习,引导居民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向上向善。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人民群众,更有赖于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猜你喜欢

党组织群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清华党组织公开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