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羊肚菌种植关键技术
2021-11-27刘月苹
刘月苹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羊肚菌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20多种氨基酸,是一种珍贵的食药两用菌类,羊肚菌属于低温型菌,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0~18 ℃,低于5 ℃生长速度缓慢,高于20℃时菌丝稀疏且容易死亡[1]。子实体发育最适温度为15~20 ℃,气温高于20 ℃时不易形成原基,冀东地区春季短暂,自然状态下环境温度、湿度难以满足羊肚菌生长的需要,可能出现有的年份可正常生长,有的年份不能正常生长甚至停止生长的现象。利用日光温室等农业设施,通过模拟、创造适宜的环境,达到满足羊肚菌生长的生态条件,可实现羊肚菌规模化人工种植量产,满足市场的需求。经过多年栽培实践,笔者总结出了日光温室羊肚菌种植的几个关键技术环节,为实现羊肚菌种植的高产、高效提供参考。
1 创建适宜羊肚菌生长的温室环境
1.1 选择栽培设施与保温材料
在冀东地区,种植羊肚菌的日光温室以跨度8~10 m、室内无立柱的钢架结构,轻质保温砖墙体为宜,跨度大,室内种植面积大。由于羊肚菌属于低温菌类,室温要求低于一般种植蔬菜的室温,室内蓄热较少,且羊肚菌种植季节又在严寒冬季,夜间温度又要保持在5 ℃以上,避免低温影响菌丝发育和子实体受冻,因此需要对日光温室墙体做好保温,保温板以3~5 cm厚为宜。外保温材料选用双层PE布+2层太空棉的保温被(即PE布120 g+无胶棉400 g+无胶棉400g+PE布350 g),其较一般蔬菜生产常用的保温被能提高室内夜温2 ℃左右,可以满足羊肚菌生产的要求,这一点尤为重要。
1.2 创造日光温室内散射光条件
散射光是羊肚菌菌丝发育和子实体生长需要的客观条件,羊肚菌菌丝在短时间的直射光照射下,易出现枯萎、停滞发育现象,子实体在直射阳光照射下菌褶极易提前开裂,影响膨大。为避免出现不适的光源影响,需要选择遮光率好的黑色遮阳网,一般选择8针交织或6针加密的黑色遮阳网。使用方法:发菌阶段(播种至子实体露出地面前)覆盖在日光温室棚膜外,与薄膜紧贴。出菇阶段将遮阳网由棚外覆盖移到棚内。
1.3 搭建日光温室内微喷灌设施
羊肚菌生长的适宜空气湿度较大,干燥是菌丝体萌发的最大障碍,室内微喷灌是保持羊肚菌生长过程中需要的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条件的优选。微喷灌系统由管径2 cm的PE硬塑管、吊坠喷头、过滤器组成,吊坠喷头设置在距离地面1.5 m高的位置,南北方向3排,每排间隔2 m距离,东西方向吊坠喷头相距1.2 m,温室东西向中间分设控制阀,单独控制东、西2个方向的微喷,可避免因输送水管太长、出水端压力太大而形成雾状喷雾,而末端喷水压力小成水流落向地表的现象,使喷水均匀,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子实体膨大。
1.4 配置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
3DFC-450型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是调节羊肚菌生长环境的有效工具,主机为负压系统,每400 m2左右配置1套,绝缘子每隔5 m放置1个,电极线距离地面2 m高度;其形成的空间电场可促进羊肚菌菌丝发育和子实体生长,即通过物理方式就可有效地预防气传病害的发生,而对土壤表面及以下菌丝无伤害,且不使用任何化学制剂,是绿色、无害的安全性防治病菌危害技术。
2 日光温室羊肚菌种植与管理关键技术
2.1 土壤处理最关键
种植羊肚菌的土壤应是土质肥沃、疏松、无除草剂等污染源的砂壤土或壤土,砂壤土的含砂量不高于40%,土壤pH值以6.5~7.5为宜。
土壤处理方法:播种前1周,将土壤浇足水,在土壤表面撒1层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生石灰每667 m2用量为75~100 kg,并用3DT-480型土壤电消毒灭虫机对种植地块土壤进行电击杀虫灭菌30 min,以杀死土壤中残存的害虫和病原菌,然后用旋耕机翻旋土壤20~25 cm深。7 d后,进行第2次电击处理,同时第2次翻旋土层20~25 cm深,以彻底消灭土壤中的昆虫和病原菌。翻耕后每667 m2撒施氮磷钾复合肥(19-7-14)15 kg。检测并调整土壤pH值至6.5~7.5[2]。
2.2 播种技巧多思量
播种时期:当秋季室外气温下降到20 ℃时,即为播种适期,冀东地区一般在10月初进行。
播种量:每平方米用菌龄25~30 d的优质菌种1 kg。
播种方法:将经过消毒灭虫与施肥的土壤整平,检查土壤含水量,以手握成团,不滴水,松开即散为宜。采用平畦种植,畦面宽1.2 m,菌种袋打开捏碎成菌种粒径为0.5~1.0 cm(玉米粒大小)的颗粒,均匀撒播在种植畦的土壤表面,从畦的两边向中间铲土覆盖菌种,覆土厚度1 cm左右,覆土后用铁锹轻轻拍平畦面。
注意:微喷灌的吊坠喷头下垂位置应在相邻两畦的中间位置,以防喷淋停止时因水压减弱短时间内水管中水流直接滴入畦面。播种后喷水,至土壤水分充足但不积水。播种时菌种要避免阳光直射,棚膜外遮阳网在播种前应该铺设好。
2.3 外援营养袋保高产
外援营养袋形似栽培种培养袋,袋内没有接菌种,作用是为菌丝补充营养,促进形成大量原基和增加菌核数。营养袋原料配比:麦粒48%,木屑(或玉米芯)30%,棉籽壳10%,麦麸10%,石灰1%,石膏1%,含水量50%~55%。每袋装湿料500 g,高温灭菌消毒。
播种后7~10 d,畦面菌丝变白,有分生孢子出现时放置营养袋。将营养袋一侧用螺丝刀扎10~15个孔,摆放时孔口朝下,使营养袋紧贴畦面,营养袋距畦边10 cm横向摆放,每畦3行等距离摆放,营养袋纵向间距为40 cm,摆放时需要按压,使扎出的孔全部贴接土壤而不暴露在空气中,防止杂菌污染。
外援营养袋摆放后,羊肚菌菌丝逐渐自土壤中伸向袋内,菌丝相接后营养袋与土壤紧紧相连,待营养袋放置40~50 d后,地面上的分生孢子开始消退、畦面变黄,营养袋干瘪、萎缩,手触即离开时,撤除营养袋,准备出菇管理。若畦面变黄时营养袋尚未干瘪、萎缩,接触仍很紧密、不易分离时可不移出营养袋。
2.4 温室温湿度细管理
2.4.1 菌丝生长阶段
适宜地温为16~20 ℃,白天棚内气温控制在15~18 ℃,晚上地温不低于6 ℃;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85%,畦面保持湿润;晴天白天10:00—14:00,打开通风口,通过调节通风口大小,控制温室内温度。阴天采用间隔通风方式,上午通风1~2次,每次30 min,保持棚内空气新鲜;使用遮阳网遮阴率在70%~80%。
2.4.2 出菇期
催菇:撤除营养袋后,用微喷灌系统喷淋至土壤完全湿透而不积水,之后保持土壤表面湿润,畦面缺水时喷雾状水;控制地温在8~12 ℃,昼夜温差保持8~10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7 d后即可开始形成子实体。
2.4.3 子实体生长阶段
催菇后,畦面出现0.5~1.0 mm大小不等的球状原基即开始出菇,出菇阶段将遮阳网由棚膜外表面覆盖移至棚膜下覆盖。喷水宜少而勤,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适宜气温16~20 ℃,地温12~16 ℃,注意不得低于6 ℃和不得高于20 ℃;通风时注意避免冷风直吹子实体。
2.5 通风保证空气鲜
羊肚菌属好气型菌,其子实体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氧气,因此在栽培过程中要合理地进行通风换气[1]。发菌阶段每天通风时间在4 h以上,以顶部放风为宜,出菇阶段适当延长通风时间,但需要小风口,避免冷风直吹子实体。
2.6 采收
羊肚菌从针状原基形成到采收需15~20 d,待子实体长至10 cm以上,菌盖直径2 cm以上、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脊与凹坑轮廓分明时要及时采收。采收前2~3 d将空气相对湿度降至70%~85%;通风保持棚内空气新鲜。
采摘时一手执刀,一手轻轻捏住菌盖,用刀在菌柄与地表交界处切下子实体,避免菌柄携带泥土。采收时应采大留小,避免伤害周围的幼小子实体。采收后清理泥土,及时销售、晒干或烘干。
3 日光温室羊肚菌种植技术关键点总结
(1)自菌种播种后,启动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整个生长期菌丝和子实体均在空间电场作用工作之下。(2)利用3DT-480型土壤电消毒灭虫机对土壤进行电击杀虫灭菌2次,彻底杀菌灭虫是羊肚菌菌丝生长的保证,避免其他菌和羊肚菌竞争养分,防止杂菌污染及昆虫取食。(3)利用微喷补充水分,控制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使土壤含水量适宜,通气良好,有利于菌丝生长。(4)散射光是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的必要条件,避免阳光直射,遮阳网遮光率是光照控制的关键。(5)发菌阶段和子实体发育阶段,采用遮阳网覆盖棚膜位置变化是温度控制首选方法。(6)通风减少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室内新鲜空气是菌丝萌发和子实体形成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