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作英译复译下大学生翻译意识的转变
2021-11-27龚好玲
龚好玲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陶渊明诗作翻译从1918年起就有诸多译本可供研究,包括各种散译本,节译本和全译本。目前,陶诗英译复译本达20多种。其中,在国内有几个主要英译复译版本,它们是:方重译版、谭时霖译版、汪榕培译版,各译本各有特色,形成了兼容共生的复译局面。笔者收集了以上几个主要国内译本,并对它们反复进行分析研究对比,发现通过分析各译本的特点可以得到一定的翻译启示,能为实现大学生翻译意识的转变和翻译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陶诗典故翻译认识误区下的转变
笔者曾经任教的某文理学院旅馆某班有两名同学对古诗翻译比较感兴趣,得知我在研究陶诗英译后询问我“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藕耕”的正确译文,并提出他们看到的译文是:“To right the world’s wrongs …/ Is none of my concern;So tenderly my heart,/ Clings still to the soil.”[1]他们一致认为这是错误的译文。
其实不然,这是方重先生的翻译,句子当中的典故“商歌”作为自荐求仕的代名词意译为英语中的常用语,并加用引号强化其典故意义。原典故意义虽未译出,但达济天下的不凡诗意没有削弱,不能说是错译,而学生因平时习惯了典故注释的方式未免不太适应这样的翻译方式而形成了错误的认识。陶诗中的典故颇多,在如何处理典故的问题上各译者各显神通。本土方译译陶脚注很少,陶诗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等文化语项都简化在英语诗句中。如前面提到的“商歌”,这种化繁为简的做法使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少了许多阅读脚注的麻烦,能比较直观地了解诗意。后来的洁译本、汪译本在脚注上的态度基本相同,该版本一般采取浅化意译、添加官位称谓或虚化等三种方式。本土汪译同样也能使读者立刻有所感悟。看重文化的谭时霖则选择大写和尾注形式辅助译语文化间的交流,尾注在本土谭译版中大量出现,是谭时霖先生希望读者更多了解中国典故,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传播的态度决定的。如《咏三良》中的“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被译为“ Beyond recall are the Noble Three,/My robe is stained with tears of grief”。[2]“三良”翻译为“Noble Three”,再配以尾注进行解释。综上所述,以上各个译本处理典故的翻译方法都无可厚非。如何处理典故的翻译,依据阅读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依据作者所看重地想要强调的东西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不是一味地如很多学生所认为的只能采用加注解释的方式处理典故翻译才是正确的,这是当今很多大学生严重缺乏典故翻译处理知识的表现,是他们翻译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区。当代大学生诗词翻译接触少,典故翻译对他们而言更是知之甚少。诗词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被世界了解,其典故的翻译在古诗词翻译中意义非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翻译点,对西方读者而言关系到是否能让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更深刻认识的问题,不容小觑。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他们秉承了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责任,对典故翻译的认识态度急待转变。
二、陶诗直译与意译认识误区下的转变
笔者任教过的土木某班曾不止一次表明所学课文中的一段内容的翻译有误。原文和译文如下:
Suddenly I want to write about that,about the
warmth and good feeling of it,but I want to put
it down simply for my own joy,not for Mr.
Fleagle.It was a moment I wanted to recapture
and hold for myself.
突然我就想描述那一切,描述当时那种温馨美好
的气氛,但我把它写下来仅仅是想自得其乐,而
不是为弗利格先生而写。那是我想重新捕捉并珍
藏在心中的一个时刻。[3]
具体理由是write about(写下),good feeling(好心情),hold for(抓住)分别被翻译为“描述,美好的气氛,珍藏(在心中)”,他们表示不理解,尤其是一些基础偏弱的学生。其实这只是直译与意译的区别罢了。非英语专业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都习惯直译,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直译。本土译如方译、谭译、汪译则倾向于选择意译的翻译方式。有着深厚汉语功底的本土译者对古典诗歌的了解透彻,均能很好地采用意译的方式,能使得读者更贴切、更直观、更快捷地了解诗歌的真意。方重认为忠实诗不是完全忠实于诗的文字,不能忽视其篇章语境意义,意译陶诗“思想感情”为他译陶的大题目。如翻译诗句“不为好爵萦(高官厚禄从来不动情)”为“No longer to be misled,/ By worldly rewards!”。原句的“萦”意思是“缠绕”,方译为misled,可以说是意译中的佳例,将作者毫不为高官厚禄所动的品质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又比如陶诗中有“养真衡茅下,庶以擅自名”,方重将其中的“养真”译为“nourish my soul”,用意译的方式将意思完美凸显出来。再如诗句“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中“行带索”指“拿粗绳做腰带”,而“况当年”是“超过当年”。汪译为“At ninety,Rong the Hermit was so poor,/ In worse conditions than before so sure.”因为文化因素使译者化繁为简,进行了一个点到为止的意译。综上所述,很多时候直译和意译能够满足不同的需要,不能一味地说直译比意译好,或意译比直译好,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很多学生知道直译与意译,但是到真正运用的时候却不知所措,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生。因为非英语专业生在大学里英语学习的时间短,学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直译和意译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不太懂得如何实践。应该多看多了解一些直译意译的句子,比较他们在翻译效果上的异同以及如何进行取舍。笔者认为经典作品如陶诗各译本中有很多常见的佳句翻译可以作为他们学习思考的对象,相信那些耳熟能详的佳句名句能够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然陶诗复译本中有直译、有意译的,那么教师可以将这些佳句的直译版和意译版作为分析对象进行讲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学到更全面的翻译知识,也能更多地感受中国古诗文化的魅力。
三、陶诗各复译本重要性认识误区下的转变
前面提到陶诗复译本众多,但当提及哪个译本最成功最重要的时候,国内不少人认为当属汪榕培版。而当问起对典籍翻译有业余兴趣爱好的英语专业生时,他们更是一致推崇汪榕培先生的译作,并对其他版本的译作或给予了一定的否定或不置可否。毫无疑问,汪译是成功的,是以诗译诗。该版基本上采用五步抑扬格的形式再现原诗的诗意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腊日》原文和译文是: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桂花。我唱尔言得,酒中适合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The year draws to its end amid snowstorm,
But seasons change and days will soon grow warm.
Flanking the gates are plum and willow trees,
On which are budding flowers in the breeze.
The flowers nod consent for poems I sing
Of what great joy the liquor has to bring.
Heigh-ho,what great joy,what greatjoy!
Immortal poems from hills we all enjoy.[4]
全诗诗行整齐,控制在五步抑扬格的音节要求之内,韵脚穿插在//、//和/i/、/i/之间。第二联与原诗不同的是译文中作者增添了in the breeze,即是为了形成韵脚,又与原诗冬雪渐去、万物复苏的意境吻合。另外,末节音韵回到篇首的// 音,以其短音形式收势,呼应开篇运势的同时干净利落收住韵脚。
汪译无疑是成功的,但这并不能动摇其他几个译本的地位。尽管本土方译谭译没有考虑押韵,与诗歌抒 “感”宗旨不太一致,但从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翻译功底深厚。“信”是方重译陶的一大特色,兼顾陶诗的言外之意,我们很多学生却除了知道意译和直译外,其他的翻译方法不太懂,实在令人深感遗憾。又比如前面提到的翻译时有所取舍、化繁入简的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同时,该版本的历史意义也是重大的。典籍诗歌在许多英译本中误译很多,方重发现这个问题,几十年心血全心译陶,为的是帮助外国读者正确的认识陶诗,使陶渊明的思想不被西方读者误解,让西方人更多了解中国古典文化。方译质和量并重,为后来译者的复译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方译注重表达陶诗原意,注重“信”。之后的谭译则发展到“求达”,陶诗意味与风格并重,通过学习比较这两个译本,我们能更多地了解“信”和“达”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对学生翻译认识的提高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另外,谭译的几个特色是:擅长用倒装进行强调;注释;趣译;言简意赅。这也是学生应该关注的地方。而汪译就是以方译和谭译为基础做进一步的补偿和优化,可以说没有方译和谭译等一些之前译本的借鉴就不会有这么成功的汪译复译本。三个国内译本翻译时以总之,各译本各有千秋,不可或缺,形成了互补共存的复译翻译局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对这些译本有更清楚的认识,应该意识到各个译本的优劣,不要存在偏见而厚此薄彼。
四、结语
大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无非是看他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翻译是考查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是相对相求较高的一种能力。各种大型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八级都会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这些通常涉及的是一些普通的小文章,没有诗歌的翻译,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对诗的翻译认识不够,自然对翻译的理解也是远远不全的。诗歌翻译是最难的翻译,正因为很难,在大型考试中不会对其进行考核。但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歌是我们文化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作为英语学习者至少要对它的翻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对翻译的认识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解。建议可以针对所有大学生包括英语专业生开设如陶诗诗歌译本比较方面的选修课程,以其中一些大家相对比较了解的诗句做材料,对其进行一个比较简单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等方面的认识,让所有大学生更多地了解诗歌的翻译,更全面的发展翻译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