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c小调夜曲》审美特征和演奏要点
2021-11-27王科灵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王科灵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一、肖邦夜曲创作概述
夜曲最早出现于16 世纪的宗教音乐中,以管弦乐重奏的方式奏响于当时的一些晚会中。钢琴领域中的夜曲是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创立的。菲尔德经常参加一些晚宴和沙龙,后萌生了创作适合于这些场合演奏的曲目,夜曲由此应运而生。具体到肖邦来说,其正好位于夜曲发展的中间阶段,上承菲尔德,下启福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在肖邦创作的21 首夜曲中,早期的音乐创作受到夜曲的首创者菲尔德的影响[1]。1814 年,肖邦在看到菲尔德出版的夜曲后,立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经常演奏菲尔德作品的同时投身于夜曲创作中,在短暂的艺术生涯中,曾先后创作出二十多首佳作。肖邦不仅对菲尔德成功的经验予以充分学习,还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使夜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带给观众新的审美体验。《c 小调夜曲》创作于1841 年,当时的肖邦正在巴黎隐居,在乔治·桑的照料下,肖邦的生活相对平静,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因此,这首作品也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集中表现出民族性、戏剧性、悲剧性等多种鲜明的审美特征。
二、肖邦《c小调夜曲》的审美特征
(一)民族性
浪漫主义后期,民族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诸多音乐创作者有意识地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融入创作中。肖邦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对波兰民族民间音乐无比珍视和热爱,因此,其在创作中对各种素材和技法的运用,以及民族精神、风格的彰显,早已成为一种自觉。这一点在《c 小调夜曲》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作品整体上采用了复三部曲式。其中,A 部分是单三部曲式,B 部分是单二部曲式,而且第二部分经过变化和重复后成了D 部分,再现部A1 属于动力性再现。从A 部分带有悲伤色彩的独白,到中部像宗教圣咏的合唱,再到通过三连音和八度上行音表现出来的动力感,以及最后主题的再现,整体的结构形式和内部起承转合,都是与波兰沉思曲这一诗歌体裁相一致的。其次,从调式上来看,尽管该曲的调性变化较为复杂,却都是围绕着“c 小调——bE大调——g 小调”这条线索展开的,而这条线索来自波兰舞曲中自然音三度进行、大小调主和弦平稳交替等特点。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调式怎样变化,其都因为对主线索的紧紧依附,而始终呈现出浓郁的民间风味。最后,从旋律上来看,该曲的旋律具有明显的吟诵性和歌唱性特点,这与波兰民歌宽广、质朴的旋律特点一脉相承。特别是第二部分带有宗教圣咏色彩的旋律,更是对波兰民歌的直接模仿。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波兰民族民间音乐堪称肖邦创作的源泉,他能够根据创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运用,使之呈现出新的面貌,民族风格便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现。肖邦的这种民族创作观,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其人、其作有着不朽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原因。
(二)戏剧性
戏剧性原是一个戏剧名词,是指创作者对各类材料的有机编排,使之呈现出强烈的矛盾冲突,继而刻画艺术形象,抒发真情实感。在浪漫主义时期,情感表现是一项重要的创作追求。在肖邦看来,菲尔德确立的夜曲的结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自己情感表达的需求,而是要借助戏剧这种最具情感张力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让情感表现得更加彻底,他的作品也由此呈现出戏剧性色彩。
首先,在结构方面,《c 小调夜曲》的结构可以用简约而不简单来形容。在该曲的再现部中,肖邦采用了对第一主题变奏的手法,虽然主题材料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在速度上加快了一倍,这就使得情感变化从之前含蓄、悲伤变为悲愤交加和慷慨激昂,而且这种处理手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之前的三段体作品中从未有过的。其次,在速度方面,该曲的第一部分为慢板,主旋律较为缓慢,在八度低音整齐的伴奏下,更像一段悲伤的独白,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中部的前半部分,肖邦再次放慢了速度,以表现圣咏的威严与虔诚。但是从38 小节开始,速度发生了陡然变化,平行八度的十六分三连音像滚滚而来的洪流,快速带领乐曲朝着高潮发展,随后加入了半音阶音群,更像嘹亮而强劲的号角。在该段的最后,速度又突然慢了下来,像要将之前激动的情绪缓缓释放,为进入再现部做好了情绪上的准备。这极快极慢、忽快忽慢的速度变化,让人不禁心潮起伏和澎湃。最后,在音型方面,肖邦先是用很轻的八度音作为开场,平静而虔诚地奏出第二主题,随后,随着音乐的发展,出现了连续的双手八度半音上行,每一句都使人们产生紧张之感。中部的末尾,连续三次几乎横跨整个键盘的八度一泻而下,更是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看出,肖邦通过对多种戏剧表现手法的运用,不仅使作品呈现出戏剧色彩,也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悲剧性
肖邦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悲情的,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却不得不接受祖国屡次遭受外族侵略的现实,自己也不得已流亡异国,所以他的骨子里浸润着悲情,也自然会在夜曲中流露出来。
在《c 小调夜曲》中,首先,在旋律方面,肖邦广泛使用了半音阶,这是一种最适合表现悲情色彩的音型,给人听觉以抽噎、哭泣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肖邦又在节奏上做文章,通过对节奏的伸缩处理,让旋律的起承转合更加分明,就像在讲述一个悲伤故事一样生动、传神。其次,在和声方面,该曲的特点在于使用了大量规整的大音程和弦,左右手之间的音域距离会让作品的悲剧色彩更加突出。比如,在乐曲的开始部分,左手的伴奏是缓慢的,旋律富含歌唱性,随着新的主题材料的加入,右手以小幅度琶音和半音的形式进行,伴奏是三连音加重低音的八度,力度也随之渐弱。49 小节处,大音程和弦再次出现,乐曲速度也不断加快。65 小节时,伴奏的和弦力度持续增强,将悲情色彩推向了高潮。最后,在结构方面,该曲的三个部分虽然情感指向各不相同,但是当组成一个整体后,听众还是会感到一种悲愤、悲戚之感。乐曲的第一部分像一段低沉的独白,无论歌唱性的旋律还是高低起伏的柱式和弦,都营造出静谧和悲壮的氛围。中部部分,由c 小调转为了C 大调,更像一首宗教圣咏,那温和而平静的旋律像一种对内心的抚慰。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个人内心也变得强大起来,随后的乐曲更像压抑到极点的爆发,并直接迎来了乐曲的高潮。再现部中,整体色彩是冷峻、严肃的,也象征着抗争的信心更加坚定。可以看出,整首乐曲的悲情色彩是无处不在的,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乐曲中始终萦绕着悲伤、悲怆的色彩,这正是悲情肖邦最真实的写照。
三、肖邦《c小调夜曲》的演奏要点
首先,在演奏准备方面,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特色有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于夜曲来说,整体感觉应是唯美、浪漫和抒情的,演奏者要静下心来,先深情地哼唱旋律,找到一种歌唱和吟诵的感觉,然后尝试演奏,从根本上避免方向性的偏差。在此基础上,演奏者可以对三个部分进行细致解读。第一部分是发自内心的宣叙,旋律要突出歌唱性色彩,左手伴奏部分要整齐而均匀,并带有几分庄重和严肃的色彩。第二部分是坚定有力的,像有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是逐渐增强的,乐曲也随之发展到高潮。第三部分作为再现和变化,要将第一部分的深沉和肃穆扩展为热情和激动,展示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
其次,在声部分层处理方面,夜曲的特点决定了各个声部之间既要层次分明,又要有机组成为一个整体。具体到这首作品来说,其包含低音、和声和旋律三个声部,三个声部都要清晰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再现部中,三连音伴奏织体的加入,会跟旋律声部与和声声部结合在一起,演奏时不能喧宾夺主,要保证旋律的流畅和独立性。
再次,在力度和速度处理方面,该曲有着戏剧性的审美风格,所以力度和速度的处理也要十分细致。乐曲开始时,整体速度是偏慢的,力度也要以弱奏为主,要表现出一种略带哀伤的情绪。中部部分,力度和速度都要明显加强,演奏者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再现部的力度和速度变化频繁,演奏者要以良好的控制力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方能表现出这种戏剧性色彩。
最后,在踏板运用方面,该曲的踏板是十分丰富的,如果运用精准到位,就可以有效提升乐曲的音乐表现力。在一些柱式和弦的演奏中,演奏者要果断使用踏板,以此来表现出丰满的音响效果,而且要通过对乐曲的细致分析,把握好换踏板的时机和半踏板的程度,呈现出静谧、肃穆的意境。
结语
肖邦的夜曲,像诗歌般抒情,平和静谧,其中又带着哲学的沉思[2],既体现出肖邦精湛的创作技法,也是其真情实感的外化,所以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俱佳,每一首都堪称传世佳作。因此,在钢琴鉴赏和演奏中,我们应充分重视肖邦的夜曲,并将作品的审美特征作为体验和表现的要点,这既是作品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也是当代人对肖邦最佳的缅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