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沈林从脾胃论治杂病验案举隅

2021-11-27郦心瑶谷雨指导刘沈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诃子胸痹脾虚

郦心瑶,谷雨,指导:刘沈林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刘沈林教授系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40余年,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诊疗方面有较高造诣。刘教授临证不仅对脾胃病有颇多见解,还善于从脾胃论治其他系统杂病,体现其药证相符、病证结合的辨治思想[1-2]。兹结合验案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1.1 咳嗽

患者,女,38岁,2019年2月21日初诊。1个月前患者外感后出现咳嗽,咯少量白色黏痰,反复未愈,咽痒不痛,面色淡黄,声低,偶有气短,乏力,纳眠尚可,大便不实、日行1次,小便正常,舌质淡 红,苔薄白,脉细。既往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平素工作忙。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咳嗽(肺脾两虚证),治以补益肺脾。处方:米炒党参15g,麸炒白术10g,茯苓15g,山药15g,麸炒薏苡仁15g,炒白扁豆15g,肉豆蔻15g,木香6g,砂仁(后下)3g,陈皮6g,桔梗5g,前胡10g,款冬花15g,炙甘草3g,炒诃子15g,大枣1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19年4月15日二诊:药后好转,近日再次外感,咳嗽、痰少色黄,面部泛发红疹、潮红,大便成形,舌脉同前。治以宣肺止咳、健脾和胃。改方:太子参15g,黄芪15g,麸炒白术10g,茯苓15g,防风10g,苦杏仁10g,前胡10g,枳壳10g,桔梗5g,白前10g,陈皮6g,法半夏10g,枇杷叶10g,炙甘草5g。继服14剂。

2019年4月29日三诊:咳嗽未清、痰少色黄,咽痛,大便黏腻,舌脉同前。治以补益肺脾、宣肺止咳。守方去茯苓、白前、法半夏、枳壳、炙甘草,加炒白扁豆15g、山药15g、炙紫菀10g、款冬花10g、紫苏叶10g、甘草3g。继服14剂。

2019年6月14日四诊:咳嗽好转,咽不痛,大便成形,舌脉同前。治以补益肺脾、宣肺化痰。守方加茯神15g,继服14剂以资巩固。

按:本案患者咳嗽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肺脾两虚,标实为外感风寒。《素问•经脉别论篇》有“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患者素伤于劳逸失度,致脾土虚无以养肺金;又脾虚失运致痰浊内生,上渍于肺而失宣肃,肺气上逆则咳嗽、咯痰;大便不实亦为脾虚之象。肺虚卫表不固,则易感外邪而致咽痒、咳嗽难愈。治当补益脾肺,方选参苓白术散合止嗽散加减。方中以参苓白术散为主健脾渗湿;前胡、款冬花止咳化痰,合桔梗宣肺气;炒诃子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全方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其中仅用炒诃子一味敛肺之品,配伍前胡、款冬花、陈皮宣肺理气止咳,可无闭门留寇之虞;配伍陈皮、甘草、大枣,又可涩肠止泻以实大便,用法极妙。二诊时,患者大便已成形,乃脾运得健,然近期再次外感,故治以前法,并增宣肺化痰之力。三诊时,患者大便黏腻,且咳嗽未清、咽痛、痰少色黄,故守方复加山药、白扁豆以渗湿助运。四诊时,患者咳嗽已好转,余症皆除,遂守方加健脾宁心之茯神以善后。

《杂病源流犀烛》有“肺主气,脾生气,故伤风虽肺病,而亦有关于脾,以脾虚则肌肉不充,肺虚则玄府不闭,皆风邪之所由以入也”,据此,刘师强调肺脾在肺系疾病中关系密切,尤其于久咳者,应时时注意健运中焦、固护卫表。

1.2 胸痹

患者,男,56岁,2016年5月11日初诊。心前区闷痛不适反复1年余,加重2 d。刻下:时有心前区憋闷不适,偶有刺痛,过度劳累可诱发,面色淡白,肢倦乏力,食欲一般,夜寐欠佳,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年轻时工作繁忙、嗜好烟酒,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右束支传导阻滞、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史。西医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心脾两虚证)。治以补养心脾、活血和络。处方:炙黄芪15g,米炒党参15g,麸炒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0g,丹参15g,桂枝5g,石菖蒲5g,炙甘草5g,枳壳10g,郁金10g,佛手10g,远志5g,茯神15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17年3月16日二诊:患者守方服药3个月,诸症缓解。近半月于劳累后再次出现心前区隐痛闷堵,怕冷,夜寐欠佳,时有吞酸,舌脉同前。守方去麸炒白术、白芍、佛手,加麦冬15g、仙鹤草15g,继服21剂。

2017年12月14日三诊:患者5个月前于外院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左前降支轻度狭窄,心肌桥”。前日晚间饮酒后胃脘不适,心前区疼痛发作,仍怕冷,夜卧少寐,舌脉同前。配合温通心阳、健脾和胃之法。守方去远志、麦冬、仙鹤草,加白芍10g、红花10g、酸枣仁15g、大枣10g、桂圆15g。继服14剂善后。

按:本案患者以心前区疼痛为主症,证属本虚标实。胸痹标实多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本虚可为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近代多位名老中医常从脾虚论治胸痹而收获良效[3-4]。胸痹以脾虚为本者,多因过食肥甘厚味、醇酒炙煿,或因情志失调、忧思伤脾,痰浊内生。《儒门事亲》有“膏粱之人,起居闲逸,奉养过度,酒食所伤,以致中脘留饮,胀闷,痞膈醋心”。本案患者既往嗜食烟酒、过度劳累,致脾胃受损,津液运化失常而痰浊内生,胸阳失展,心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故刘师从脾论治,选归脾汤为主方补养心脾,再以黄芪益气健中,伍桂枝温阳通经,桂枝配白芍又可调和营卫,共合黄芪桂枝五物汤之义,取其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痹久成瘀,故佐以活血之丹参、郁金,行气之枳壳、佛手,化瘀通络;石菖蒲、远志祛痰开窍;伍茯神宁心安神。全方心脾并补,气血同调,使气旺则血旺,气行则血行,痰浊、瘀血得去,心脉通畅,胸痹自除。本案患者为中年男性,正气尚存,故服药后疗效较好,但平素劳倦过度、饮食不节,是诱发胸痹的重要因素。患者服药后胸痛发作减少,仍时有胃脘部不适,乃素体脾胃虚弱所致,故在温通心阳基础上,加大枣等健脾和中之品以固护中焦,且有扶正之意。刘师强调,本案以心脾两虚为本,但发病时以痰浊为标。由于脾胃失健,运化失司,易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加重胸痹,故治疗胸痹时重视调理中焦往往收效良好。

1.3 皮肤瘙痒

案例3:患者,男,69岁,2018年11月19日初诊。皮肤瘙痒间作3年余。每逢入冬则腰腿皮肤干痒加重,近半月瘙痒更甚。刻下:腰腿可见淡红色抓痕,伴有脱屑,无风团状改变,面色萎黄,形体偏瘦,胸闷气短,大便偏稀,小便尚可,饮食一般,夜寐尚佳,舌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既往有荨麻疹病史。西医诊断:皮肤瘙痒症。中医诊断:风瘙痒,辨证为脾虚运化失常。当治以健脾益气、祛风止痒。处方:太子参15g,麸炒白术10g,炮姜3g,山药15g,茯苓15g,炒白扁豆15g,麸炒薏苡仁15g,木香10g,砂仁(后下)3g,陈皮6g,大腹皮10g,炙甘草3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炒防风1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18年12月7日二诊:皮肤瘙痒时作,发作时诸症较前好转,大便偏溏,舌脉同前。守方去大腹皮,加蝉蜕6g、炒诃子15g,改麸炒薏苡仁为30g。继服14剂。

2018年12月24日三诊:大便不实,咳嗽,有时皮肤瘙痒,舌脉同前。守方去炮姜、砂仁、蝉蜕、炒诃子,加莲子15g、桔梗5g、前胡10g、赤芍10g,减木香为5g。继服14剂后大便正常,咳嗽及皮肤瘙痒明显缓解。

按:本案患者既往有荨麻疹病史,可考虑其年老气血亏虚,卫外不足,故逢冬季风寒之气偏盛之时,易受外邪侵袭,风盛阻于肌肤而发为瘙痒;风性燥烈,易伤阴血,肌肤失养则皮肤干痒。又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不足可责于脾虚;且脾虚可致气机不利,津液运化失常,故见胸闷气短、大便偏稀。辨证为脾虚失运,治宜健脾助运。方选参苓白术散合理中丸加减,稍加辛热之炮姜,既助阳化湿,又可少火生气,以健脾气。方中砂仁、木香、陈皮、大腹皮理气调中,以消胸中痞闷,使补而不滞;白鲜皮、地肤子、防风合用祛风燥湿止痒。全方甘润辛燥相伍,疏养相合;内虚得补,外风得疏,中焦气机得畅,则痒症自除。方中巧用防风,除祛风燥湿外,还可振脾益气、调畅气血,如《读医随笔》有“东垣谓参、术补脾,非以防风、白芷行之,则补药之力不能到”。二诊时,患者症状已减,然脾虚湿邪仍存,故大便偏溏,遂治从前法,倍薏苡仁健脾祛湿,加诃子涩肠止泻以实大便,再予蝉蜕助祛风止痒。三诊时,患者出现咳嗽,提示肺脾气虚不足,守方加前胡化痰止咳,赤芍活血滋阴、调和气血。刘师认为,皮肤瘙痒好发于素体亏虚之人,因其易外感风邪,兼夹寒、湿、热邪等,入里与气血相搏而发瘙痒。《诸病源候论》云:“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故治其本当注重补虚益气,恢复机体卫外御邪之力。

2 讨论

以上三则案例,病虽不同,但证属脾虚,故均可从脾胃论治。临床上,肺系疾病多与中焦关系密切,盖因脾为肺之母,脾虚母病及子,常致肺气不足或痰浊阻肺,肺失宣肃则发为咳嗽,如案例1。李中梓《病机沙篆》有“肺气受伤者,必先求助于脾家”,脾土虚不能养肺金之咳嗽,可治以培土生金之法,主方可选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甘温培土,酌加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之品。

若脾虚失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致心脉痹阻之胸痹,久则耗气伤阳,致心阳失展,病愈深矣。因心脾两脏在生理、经络、五行等方面互相影响,胸痹病多本于脾虚,故从脾论治常获良效,《备急千金要方》所谓“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王则感于心矣”。案例2治从健脾化痰、通阳泄浊,并巧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助益气温阳通经,正体现了刘师治病求本、灵活用药的思想。

案例3乃脾虚所致皮肤病。因气血生化乏源可致肌肤失养,正气不足以御邪则风邪易入腠理与气血相搏,或脾虚津液失运致生内湿,内湿挟风或湿郁化热生风,怫郁于肌肤而发瘙痒。此时治以健脾益气、化湿助运往往比单纯祛风止痒、清热化湿疗效显著。此外,刘师还重视风药的运用,一则以风药升腾之力升引脾胃清阳,助甘温之品补益脾胃;二则“风能胜湿”,适量风药外可散体表之湿,内可助脾布散水精通经络。《脾胃论》有“脾胃一病,五脏并乱”,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其他脏腑在维持生命活动上相互协作,又相互影响,正所谓“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总之,调理脾胃是临床治疗杂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诃子胸痹脾虚
永德县诃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永德县诃子产业化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诃子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金诃子低温提取物对神经胶质瘤C6细胞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