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
2021-11-27赫郝
赫 郝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就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自学课程内容,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语文的学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成为语文教学中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1]。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语文预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和速度,促进学生语文水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实现教学中三位一体的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忽视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
就教师来说,很多教师能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认识不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将课前预习放入到正式的教学过程中去,只是把课前预习看作是促进教学目标完成,达到课堂效果的方式之一。当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时就会将问题归结于课堂上的突发事情或者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领悟能力,忽视了课前预习对促进学生理解中的重大作用。
(二)学生对语文课前预习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将预习作为一项作业或者是任务来完成,没有将课前预习看作是自己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逐渐失去了预习的兴趣,继而忽视了预习。同时,我国家长对于儿童的教育中,对课前预习的认识也是存在不足的。受我国传统的考试制度影响,家长对于孩子学习关心主要停留在孩子的学习结果上,没有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2]。只强调孩子是否学会,忽视孩子用什么方式去学。家长只告诉学生知识需要预习,却没有做到带着学生或者是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进行预习,进而导致学生对于课前预习的认识不足。
(三)课前预习的方法不恰当
课前预习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有它独特的作用和效果。但目前我国的课前预习并没有发挥它自身的教育功能,很大的原因在于课前预习方法的不当。
预习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将要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对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于没学知识难度的分析。那么这就需要在课前预习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3]。我国大部分学生的课前预习方法停留在简单地看、读和写上。这种简单的预习无法剖析自己对于知识的认知度和可以接受程度,相反还可能耽误学生课后娱乐休息的时间。
三、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缺少对于课前预习的认识
第一,教师没能准确地认识到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课前预习是衔接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桥梁及纽带,做好课前预习能帮助学生减少接受新知识的困难,同时巩固已有的旧知识。而教师简单地认为预习只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了解,在这种因素下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第二,教师没有将课前预习作为教学所必需的环节。大多数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希望将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因此,往往忽略了正式上课之前对学生预习的检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归结为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以及教师自身讲述的原因,没有认识到这也可能是学生的预习效果不佳导致的。教师只是将课前预习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并没有认识到课前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造成教师没有重视课前预习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说: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习惯等都有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导致学习过程带有随意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良好的,但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多方面的。
首先,有学生自身的问题。这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直接的关系[4]。比如说: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讲究学习方法,哪科出现问题了就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高频率的学习,没有深度思考为什么这一科会出现问题,是在理论上没有理解还是在实际的练习中没有能准确地应用;学习态度更是充满随意性,上课态度不端正,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独立、尽快完成。这些都对语文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家长没有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及时的监督、引导与改正。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往往停留在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成绩的排名上,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给出正确的监督和指导,认为只要能提升成绩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都是小问题。但事实上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却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成绩提高慢的主要原因。
(三)教师缺少对语文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讲究方式方法,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一套普遍适用的语文课前预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更好的课前预习。造成教师缺少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原因有:
首先,就是教师忽视了课前预习。没有将课前预习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上。
其次,教师自身缺少教育教学的方法。我国现在教学体制是班级授课制,显著的特点就是统一进行教学,教育对象广泛,教学效率提高,但是也由于强调统一,忽视了学生的差异[5]。教师长期处于班级授课制下教学方法过于单调,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受到限制,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四、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教师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第一,教师要从教学整体把握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将课前预习放在教学整体中,联系好课堂内容教学和课前预习的关系,将课前预习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用来促进教学。
第二,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经过反思,教师将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果有更为清晰的定位,继而认识到课前预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性。
第三,教师要注意对于课前预习的检查。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师要让课前预习走进课堂,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检查。这样的检查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摸清学生的预习效果,更可以帮助教师形成对于学生知识理解程度的有效把握。另一方面,同学之间的讨论也是检查课前预习的有效手段[6]。同学之间针对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当教师发现学生有了不良学习习惯的时候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并督促改正,可以运用情境陶冶,树立榜样等方法帮助学生。教师还要看到学生的兴趣在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巨大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7]。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家长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家长要先掌握适当的教育教学知识,能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棍棒教育”。另一方面,家长要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家长和教师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时候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就会是“1+1>2”[8]。
再次,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单单依靠教师和家长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和教师都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因。想让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从心里产生培养自己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内在动机,这样在家长、教师和学生三者相互配合下,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加有效。
(三)教师教授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自然学习方法也不可以忽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习方法更是越来越得到关注。在课前预习中好的预习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减少预习的时间,而且更能将预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教师要注意总结适用的方法,并进行反复的研究,最后传授给学生。
教师总结的方法应该是从班级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实际情况中得到的,且可以付诸实践。比如说:提纲预习法,即预习的内容列为提纲,使之层次分明,便于掌握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循序渐进法,从课文到字词到文章大意再到课后习题,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寻找有价值的资料;温故知新法,将预习和复习相结合,用已有知识领会未知知识[9];此外,还有扫除障碍预习法、符号圈点预习法等。在学生运用预习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达到灵活运用。
当然学生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认识,准确了解,从学生的性格、气质、特长等各个方面出发教授给学生适合预习的方法。比如说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可以采用比较安静一些方法,像是默读、思考等;比较外向的学生就可以采用大声朗读、动手操作等方法[10]。把普遍方法与个别适用方法在一起就能有效地达到预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