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
2021-11-27陈星
陈 星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 201306)
清华大学最早于1993年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2007年,国家制定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紧接着,全国各高校都开始组织实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进入高校课堂。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就业指导课已经从单纯的就业指导演变成生涯发展教育,并融入心理学理论;同时把西方的生涯发展理论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开始生涯教育本土化。但是这门课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对大学生的生涯发展教育功能,本课题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一、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1]
态度层面:通过对于本课程的学习,在校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知识层面: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应当在自我认知、职场认知、职业决策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达到一只脚迈出象牙塔。
技能层面:通过对于本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就业信息搜集、管理类的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面试技能等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课题对上海海洋大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先采用调研问卷的方式对已经修完该门课程的连续三届本科生进行调研:包括理学、工学和管理学三个学科门类,分别是2017级金融专业,2018级动力专业,2019级会计专业,调研问卷从就业指导课程影响学生态度、知识、技能三个方面进行题目设置,根据调研结果来了解和分析高校生涯发展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状况。问卷分成四个模块,分别为课程对学生就业态度的影响情况、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对课程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通过问卷星进行线上调研,收回有效问卷275份。
(一)课程对学生就业态度的影响方面:3%的学生在学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前有清晰的职业目标,53%的学生职业目标不清晰,44%的学生没有职业目标;通过课程学习,73%的学生有较为清晰的职业目标,对职业目标不清晰的降低至20%,没有职业目标的仅占7%。通过课程学习,89%的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观意识,86%的学生积极主动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而努力,93%的学生初步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61%的学生认同个人发展要与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总的来说,课程实现了对学生态度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学目标,但在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教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效果,充分把价值教育和课程育人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当中。
(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方面:通过课程学习,77%的学生清晰认识自我特征,61%的学生清晰认识职业特征,91%的学生掌握职业分类知识,62%的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59%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93%的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91%的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87%的学生清晰认识社会环境,21%的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知识。从调研可知,该门课程对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的解读很到位,大多数学生对当前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社会现状、行业现状都有了清晰的认知,但课程需要深刻反思如何有效传授创业的基本知识。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00后”的年轻人处在创新创造的历史时期,承担着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强起来的重担,要求青年人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启蒙,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因此本课程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知识的普及。
(三)学生对课程技能的掌握方面:通过课程学习,82%的学生能进行自我探索,42%的学生了解到职业技能需求,97%的学生掌握了制作求职简历的方法,99%的学生掌握了求职信息搜索技能,46%的学生掌握了生涯决策技能。从调研可知,课程需要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职业技能需求,提升生涯决策技能,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让学生真正掌握生涯探索和生涯决策的技能。生涯发展是动态的,伴随着人的成长,即使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依旧需要职业探索和生涯决策,因此本课程要加强职业探索和决策技能的教学,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实现,让学生充分掌握生涯探索和职业决策的技能,并学以致用。
(四)对课程的评价方面:77%的学生满意授课方式,79%的学生满意该课程,21%的学生认为该课程一般,没有不满意。说明了该课程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不过授课方式和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不高,则需要反思。当前的课程主要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大班授课导致教学效果和听课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坐在前排的同学往往听课效果更好,因此,改变传统的课堂布局和授课方式,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上课效率。
(五)对课程的建议方面:通过问卷调研,学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比如大班授课互动不足,建议小班授课;建议增加实训实践以巩固求职技巧;建议到现场开展职场体验活动;建议增加职场人士的现身说法等。
总而言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不过,在促进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的转变上依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在征求专家和学生建议的基础上予以重视和完善。
三、提高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具体途径
(一)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是课程的重点内容。由于大学生的认知、观念、追求会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初步步入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认清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把当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融入教学大纲中,课程围绕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做讲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的国情教育渗透到课程当中,实现该门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
(二)突出培养大学生的生涯决策技能。[2]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个人需求与国家需求相结合起来郑重地做出选择。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一方面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职业目标需要结合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兴趣和能力,具有可执行性。因此生涯指导课程应该以学生的生涯发展为着眼点,以个体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在课程当中穿插实践环节,让学生熟练运用生涯决策的各项工具,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涯成熟度,提高决策能力。
(三)小班授课增加技能获得感。当前职业发展课程几乎都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都在80人以上,甚至达到120人。尽管是必修课,但学分少(1学分),课时多(32学时),学生往往感觉课程冗长,上课不够专注。而职业发展是一个与社会互动的过程,需要实践。大班授课大多数以单纯的知识讲解为主,实践环节很难实现。通过小班授课来增加实训实践以巩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依据职业生涯辅导理论,把测评和实践融入课程中。课堂中开展多样的团体辅导和职业实践,并开展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大赛等。把学生带出去,走进企业参观和实习,课堂中融合企业赛事、引入企业导师,“理论”和“技能”的传授相结合,实现生涯教育与社会接轨、讲授和实践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实现一只脚踏进社会,了解社会现实,大学不再是无忧无虑的象牙塔,而是学习技能、填充羽翼的小社会。课程教学内容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方向,让校园学习和社会生存无缝对接。
(四)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当前,多数学校该类课程的任课教师是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辅导员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职场经历,因此,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专职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为生涯教育课程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证。可依照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引进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国内外专家,尤其是从事心理测试、职业测评、求职咨询等工作的专业人士作为指导,引领课程的发展;另一方面支持教研室的讲师进行专业的职业进修和职业培训,通过专业技术水平认证把上课的辅导员培养成专业的师资队伍,比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中级职业咨询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就业胜任力教练”等,并督促讲师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提升业务能力,提高专业水平。进而形成多层次的生涯教师梯队,切实推进任课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
(五)授课的形式和教师多样化,“带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设置整套的实践课程,不仅仅拘泥于讲授,增加参观和讲座环节,设置教学形式多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带出去,进行企业参观和实习。“理论”和“技能”的传授相结合,实现生涯教育与社会接轨。让学生真正走出校园、深入全面地了解社会环境。依据职业生涯辅导理论,把测评和赛事融入课程中。课堂中开展多样的团体辅导和职业实训,并开展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大赛等。把企业的管理人员、招聘人员、创业人员等请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企业的用人需求,招聘需求、创业经历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职场,真实地了解职场,与社会接轨,实现生涯教育的实际应用价值。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生涯发展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辅相成,青年时期是塑造品行的最佳时期,该门课程把人的终身发展与思想进步相融合,学生在职业发展课程中不仅学到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生涯决策能力、社会应对能力、职业忠诚度、工作快乐指数、人生幸福指数等。因此,从学生需求,讲师授课技能,授课形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而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