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环境对开展大学生“三走”活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绵阳市部分高校为例
2021-11-27陈奎儒肖秀烽蔡雯馨
陈奎儒 肖秀烽 蔡雯馨
(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2015年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指导意见》,全国各高校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简称“三走”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三走”活动已经提出了6年时间,但在实践中开展的效果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目前,有学者在“三走”活动对高校体育环境和学生体质的影响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认为“三走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发了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改良了大学校园体育环境[1]。但针对校园环境对开展大学生“三走”活动的影响方面开展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基于对绵阳市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通过分析高校校园及周边环境对大学生“三走”活动开展的主要影响,为高校提升“三走”活动的效果提供参考。
一、高校校园环境对育人的影响
人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生存,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离不开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必须在环境中进行[2]。作为长期生活在高校校园环境中的大学生,其思想与行为的发展必然受到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高校校园环境同样具有强大的育人效果,同样也会对开展大学生“三走”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笔者以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绵阳市域内的高校为调查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有效问卷1632份)形式,收集整理了绵高校校园环境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就其对开展大学生“三走”活动的影响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期望借此为改善高校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三走”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二、绵高校环境因素基本情况及对开展“三走”活动的影响分析
高校校园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开展“三走”活动而言,影响较大的物质环境既包括校园部分基础设施,也包括大学生群体所拥有的物质条件。
(一)大学生个人物质条件对开展“三走”活动的影响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大一学生占48.96%,大二及以上学生占51.04%。从调查统计来看,当今大学生拥有的硬件条件支持较为丰富,拥有个人电脑的学生占66.67%,所在寝室通了互联网的占75.37%。因此,排除部分大一学生尚未配备个人电脑或寝室暂未开通互联网等因素,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在寝室上网。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部分学生已不再依赖有线网络和电脑上网,数据显示大学生最常用的上网设备中智能手机占比最高,达98.28%;笔记本电脑次之,占38.42%。
可见,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大大方便了大学生的上网需求,随之带来的是大学生在时间分配上将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网上冲浪。问卷显示,大学生上网的时长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每天上网3~5小时的占38.3%,1~3小时的占27.08%,5~8小时的占21.02%,8小时以上的占8.52%,而低于1小时的仅占5.09%。而在大学生常上网的地点选项上,相当集中地选择在寝室,占比高达94%。
由此可见,由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大部分大学生每天花费了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寝室上网(3小时以上的占67.84%)。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想要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存在相当大的阻力。
(二)高校体育运动设施对开展“三走”活动的影响
在关于校内运动设施场所方面,接受问卷调查的绵高校大学生中有61.09%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没有综合性室内体育馆,但绝大部分学生(93.01%)都表示学校有标准田径运动场,大部分受访者(55.02%)表示学校有比较齐全的常见球类运动场(三大球、三小球),其余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一些常见球类运动场但不够全。同时,参与问卷的大学生中,除3.31%的学生表示学校的体育场馆及运动设施“部分向学生免费开放”“部分需付费使用外”,其余大部分表示学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都免费向大学生开放(58.88%)或不清楚是否部分场所需付费使用(28.92%)。在问及学校提供的运动场所能否满足同学们的体育锻炼需求时,有85.6%的学生表示能满足或基本能满足其运动锻炼的需求。在问及校内运动设施、场所对大学生“三走”是否有影响时,35.54%的学生认为有较大影响,50.6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
从这些数据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持续改善,高校基本都建设了大学生体育锻炼所需的常见田径运动场所、球类运动场所等设施,并向大学生免费开放使用。这些场所和设施的建设,满足了大学生们的大部分体育锻炼的需求,为高校开展“三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保障,同时也在引导大学生“走向操场”方面形成了较大的正向影响。
(三)高校体育运动软环境对开展“三走”活动的影响
高校体育运动软环境是相对于体育场所设施等硬件而言的,在此主要是指围绕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的有关机制和氛围等。从问卷调查看,高校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运动会的比例占44.12%,选择“有,但不定期开展”的占22.18%,选择“没有开展过”的仅占9.44%。有45.59%的学生反馈所在高校在特定时段开展主题性的体育活动,42.65%的学生反馈所在高校开展有特定单项体育竞赛,也有19.12%的学生反馈所在高校开展有特定传统体育活动等特定项目竞赛。大部分学生(84.93%)反馈所在高校将参加体育运动或体育竞赛获奖纳入了综合素质评价;大部分学生(80.45%)反馈所在高校将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纳入了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体育锻炼和运动氛围情况调查中,43.75%认为有比较好的氛围,42.59%认为有一定的氛围,认为没有什么氛围的占13.66%。在问及校内体育运动氛围的营造对大学生“三走”是否有影响时,37.25%的同学认为有较大影响,51.53%的同学认为有一定影响。
可以看出,随着对体育运动的不断重视,高校通过开展全校性、综合性的运动会,或是结合特定时段、特定单项开展体育竞赛,或是结合传统体育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高校校园营造出了较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将参加体育运动获奖及体质健康测试等纳入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一步带动和鼓励了大学生积极投身体育运动,为推动“三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高校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的营造也进一步影响并促进了大学生“走向操场”。
三、推进高校“三走”活动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三走”之中,走下网络与走向操场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实践中也是一对矛盾体。对于上网和参加体育运动二者倾向的选择中,55.02%的大学生认为“两者都喜欢,能有效协调好两者关系”,11.7%的大学生认为“更喜欢参加体育运动,不太喜欢沉浸于网络”,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8.2%的大学生认为“更喜欢上网,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有12.44%的大学生认为“两者都喜欢,但难以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也还有2.63%的学生表示“两者都不喜欢”。不难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协调好上网和体育运动二者之间的关系,但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运动或难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因此,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要为大学生“三走”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推进“三走”活动在高校的有效开展。
(一)加强对开展“三走”活动的宣传引导
从问卷情况看,听说过“三走”活动并了解基本内容的大学生仅占31.25%。因此,要在高校推动“三走”活动的开展,需要广大师生先对“三走”活动的基本内涵、工作原则、重要意义等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三走”活动的宣传,遵循“引导为主、分类管理”的原则,发动校团委、体育教学部门、教师、学生社团以各种形式开展[3],让大学生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认识到长时间“宅”在宿舍、长时间“泡”在网上的消极影响,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改善高校体育运动设施
体育运动设施是让大学生能够走向操场的必要物质保障,目前高校大多建设了较为完备的常规运动设施,但一些高校还是存在一定的欠缺,比如有的缺少综合性的室内体育馆,有的缺少健身房,有的缺少一些球类运动场所,一些场馆没有完全对学生开放,一些多校区的高校在场馆布局上难以照顾到每个校区等,由此造成部分大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难以在校内开展,或者是因为某些运动场所较少而造成使用上的冲突,从而因硬件条件难以满足需求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此,社会和高校要进一步重视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一方面丰富完善大学生喜欢的、乐于参与的运动设施,另一方面加强运动设施的管理和科学合理布局,提高各类运动场所的开放程度和使用效率,为“三走”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支持。
(三)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特定的校园环境营造出特定的校园氛围。良好的育人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求学心态,引导他们的行为选择,培养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2]。为推动“三走”活动的开展,高校要通过结合重要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体育活动,结合传统文化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结合青年学生兴趣爱好开展趣味性体育竞赛活动等,搭建推进“三走”活动广泛开展的平台和载体,因地制宜,因时施策,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同时,通过对体育运动活动形式的创新设计,激发青年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的热情,扩大体育运动的覆盖面,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增强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