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气象科普工作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1-11-27崔洁倪琛玲徐岚胡云丽

中国科技纵横 2021年7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防灾减灾

崔洁 倪琛玲 徐岚 胡云丽

(杭州市气象局信息中心,浙江杭州 310000)

新时代,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创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之翼。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气象信息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连。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养,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杭州气象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对杭州气象科普工作现状展开分析,剖析存在问题,同时结合气象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未来杭州气象科普工作如何发展给出建议。

1.杭州气象科普工作机制现状

1.1 业务化模式初步建立

市局成立科普宣传中心,市、区、县(市)联合科普业务系统初步形成。截至2019年,各区县(市)相继建立气象科普教育基地、35个校园气象站、55个乡镇(村)气象信息(科普)服务站[1]。

1.2 社会化格局基本形成

气象科普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融入杭州科普发展体系,气象科普“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化格局基本建立。与杭州市科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文明办、教育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机制,形成了由专业气象科技人才、高校大学生、气象科普爱好者等组成近600人的杭州气象志愿者队伍。

1.3 常态化机制有效运作

“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成为常态,年均受众20余万人次。以需求为导向,面向重点人群,常态化开展特色鲜明的气象科普活动,促进了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并为新时期气象科普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4 科普创作创新成果逐渐涌现

创新“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科普活动,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全市气象部门创作了一批图文类、短视频类、解读类和文字类气象科普作品,其中“科普67”气象科普短视频品牌深受公众欢迎。

2.杭州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气象科普工作仍然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

2.1 气象科普工作缺乏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不完善

政府及其他部门、社会公众对气象工作带来的社会影响力理解面较窄,往往只停留在气象防灾减灾上,气象科普普及率不高,气象科普活动的开展范围不广,政府层面介入不够。在气象部门内部又存在科普工作多头管理,业务部门职能界限不清的情况,容易造成工作重复、工作没人负责现象。

2.2 重气象科普场馆建设,轻科普产品开发

目前,杭州全市建成硬件建设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但是气象科普产品仍以传统的图文书籍为主,形式相对单一,适用于新媒体和互联网的科普产品,交互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高层次气象科普精品仍然较少。

2.3 对气象科普工作认知仍较陈旧,缺少产业化观念

长期以来,大部分气象工作者对气象科普的认知仍停留在,是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的一种补充,以公益性为主,缺乏对气象科普产业化意识,对此项工作的产业化运作更是缺乏了解。

2.4 科普手段和平台丰富,针对不同受众与需求的精准化服务能力不足

除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活动等手段以外,还开发了气象科普新媒体平台。但针对不同受众与需求的精细化服务能力不足,此外,对网络平台对突发事件、热点新闻等的反应也不够迅速,导致科普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3.气象科普新形势新需求

3.1 建设美丽杭州的现实需求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对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安全的影响日益加剧,公众对于气象防灾减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普需求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气象科普是保障人民美好生活、建设美丽杭州的现实需求。

3.2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需要

普及气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3.3 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的需要

气象科普是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让公众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破除对大气现象、自然灾害的恐慌,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

3.4 新传播手段发展迅速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气象科普,应依托全媒体传播进行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为公众提供更有内涵、更具特色、更加及时、精准贴心的气象科普[2]。

4.杭州气象科普工作发展思路

以气象综合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科学知识普及为重点,面向杭州发展公共服务需求,面向重点人群,大力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资源共享的气象科普大格局,业务化、标准化、社会化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4.1 加强气象科普工作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把气象科学普及放在与气象业务、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市县一体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气象科普工作的谋划和统筹,将各项任务目标落在实处。形成规划协调、政策引导、监测评估和奖励激励等完整的科普工作链条。

4.2 推进“融入式”气象科普服务

将气象科学素质教育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推动气象科普课程进机关、进党(干)校、进干部培训课堂。做好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科普工作,加强重点单位科普培训,以科普讲座、观看视频、发放科普资料等形式融入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4.3 推进气象科普载体一体化建设

推进气象科普场馆体系建设。以杭州气象科普体验馆为核心,建设杭州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加强气象科普融入新浪、腾讯、学习强国等新媒体传播平台。

4.4 提升气象科普作品创作能力

充分发挥部门气象业务、新闻传媒、影视制作等综合专业人才优势,组建科普创作团队,提升自身科普创作能力和水平。

4.5 强化气象科普标准规范化建设

加强气象科普标准和制度建设,重点推进气象志愿者管理、校园气象科普活动、新媒体气象科普创作等标准规范编制。加强气象科普工作观摩、交流和评比,建立科学有效的气象科普统计、监测、考核和效益评价体系[3]。

5.结语

气象科学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身边科学,尤其是在气象灾害频发的当下,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就更加突显了出来。但气象科普工作毕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需要气象科普人员的重视,尤其需要全社会参与到其中来,让气象相关知识传播得更远、更广,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防灾减灾
科普活动结硕果 广泛好评树品牌——2023年湘科普“四进”活动精彩不断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火防灾”大作战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