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空间作业危害防控技术研究
2021-11-27杨宏伟
杨宏伟
(甘肃宏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甘肃嘉峪关 735100)
0.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积极推动着我国工业向前发展,部分危险性较高的生产工艺逐渐转为封闭式,其目的避免环境污染,但却导致在受限空间内进行作业的环节日益增多,基于受限空间结构特殊性,通风条件较差,无法完成内外部空气置换,难以确保受限空间作业安全,如何正确运用受限空间作业危害防控技术来保障一线作业人员生命安全,是目前各相关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1.受限空间基本内容及作业危害特征
1.1 受限空间基本内容
空间处于完全密闭状态条件下或者空间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基于空间局限性而无法交换,即为受限空间。进出受限是此空间最为明显的特性,人员不能长时间在此空间内逗留,通常情况下,对受限空间进行设计时,并不会将人员长期存留这一情况进行考虑。与其他空间相同的是,也会将走廊这一必备要素在受限空间内部设置,其目的满足清洗、维修及养护等临时性作用需求。因受限空间空气不流通,加上初期设计等因素,促使部分有害物质等因素在受限空间内部存在,提升受限空间作业难度同时,也为作业人员生命健康带来一定威胁。例如储罐、反应器、矿井、下水管、污水池、烟囱等容器及设备都极有可能存在上述风险隐患,做好日常检查与维修工作十分必要[1]。
1.2 受限空间作业危害特征
在受限空间进行作业时,若作业人员突发意外,鉴于空间内无任何应急措施,并不能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加上受限空间通道入口普遍较小,对撤离在受限空间内产生意外的人员工作带来巨大阻碍,这些特点使得作业人员在受限空间作业更加困难,同时也威胁到生命安全。
(1)极易聚集有毒有害物质。基于受限空间结构特殊性,促使空间内工作中所产生的有毒气体不易被疏散,随着时间推移,受限空间内逐渐聚集越来越多有毒有害物质,对受限空间作业带来严重影响。其中硫化氢、一氧化碳、苯等都属于受限空间内常见的有毒气体,硫化氢中毒问题在受限空间作业事故中较为典型。工业生产中并不常用硫化氢,通常情况下,在自然分解某些蛋白质有机物、或产生某些化学反应时,会产生硫化氢。例如,在下水道中长时间沉淀的含硫有机污物会逐渐产生氧化分解现象,转化成硫化氢,部分硫化氢在下水道沉积物上附着,另一部分则是以超饱和状态与水体溶和,当外力对下水道底部沉积物搅动时,曾溶于水体中硫化氢将被释放出来,由于此空间面积较小,通风效果差,所释放出来的硫化氢属于超高浓度,当人员吸入高浓度硫化氢,会出现头痛、头晕、身体乏力等情况,严重也极有可能丧失生命。因此,在受限空间内进行作业时,安全生产部门应对此因素综合考虑,分析作业人员进入受限空间内可能会接触到的危险气体类型,借助气体检测仪器来测定危险气体,以此来提出相应防护措施,确保受限空间作业安全。(2)受限空间内部空气氧含量低。受限空间内部常出现供氧不足等现象,其中生产过程中氧气不足问题也较为常见,如飞机制造、造船以及机械工业,为了有效避免金属被空气氧化,通常会选择惰性气体氮气、氩气等作为金属焊接保护气体;在加工涂料、清洁剂时,也会降低受限空间内部氧气含量。受限空间狭小,通风条件必然较差,作业人员在缺氧环境下进行作业,极易产生窒息,加上惰性气体具有无色无味特征,部分作业人员在受限空间内作业时,并不经常佩戴正压式呼吸器具,当处于极度缺氧环境条件下,作业人员则会发生因缺氧而导致身体中毒,威胁生命安全。(3)受限空间内部含有易燃易爆物质。一般受限空间内部存在的易燃易爆物质,普遍来自于城市地下管道泄漏、容器内部残留气体以及微生物分解时所产生的代谢物等,天然气、氢气、甲烷等都属于易燃气体,当这些易燃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并与火源充分接触则会引发爆炸事故。因此,在受限空间作业时,需要做好空间内部氧气浓度测定工作,掌握空间中氧气浓度变化规律,进而预防由高浓度气体引起爆炸事故。
2.受限空间作业危害防控技术具体运用
2.1 在线预警防控技术运用
加强作业前监测、作业中预警以及远程监控是受限空间作业危害防控技术运用核心要素。在进行受限空间作业之前,需要作业人员分析与评估受限空间危险源,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来检查受限空间内部有害气体和空气质量,作业人员可按照所检测的数据对受限空间作业风险和安全进行分级。受限空间作业进行过程中,要求作业人员携带检测设备,使其对受限空间有害气体和空气质量实时监测,一旦出现有害气体超标或空气质量下降等情况时,该检测设备则会立即警示作业人员,此时作业人员需要停止作业,实时空气置换措施,当受限空间内部条件适合作业时,才可继续进行作业。充分利用传感检测技术、预警互联信息传输技术、预警互联信息加密技术及物联网络技术在此方面的优势,将其运用到受限空间作业监测工作中,以此来帮助受限空间外部人员远程掌握内部作业进展,一旦受限空间内发生安全事故,外部人员可在第一时间内实施救援行动。
相关条例明确规定,针对受限空间内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其作业期间应持续进行监控。通过对此方面情况调研和分析,现阶段大部分企业所配置的气体检测仪器,虽然携带便捷并可实时监测受限空间内部有毒有害物质,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员伤亡等严重问题[2]。其主要原因,外部监控人员并不能及时接收到受限空间内报警信息,为了避免此类型问题再次出现,运用在线预警防控技术,实现对受限空间动态化在线监测。例如,在针对受限空间作业、检查维修作业以及动火现场的气体检测,可通过建立区域气体监测报警互联系统,鉴于该系统装置可移动性特点,有利于及时开展对临时作业现场环境中的气体浓度检测,一旦该作业区域出现气体泄漏或供氧不足等情况时,此时气体监测报警互联系统会优化接触到危险气体,也能对作业区域环境空间变化有效识别,在向监控人员发出警报同时,也会将警示信息和位置信息以无限的方式回传给主监控系统和作业现场内已配置互联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设备的作业人员,进而实现将警示信号在第一时间内传递给一线作业人员和远程监控人员。充分发挥在线预警防控技术实际效用,将报警信息及时且高效传递,有助于外部监控人员立即实施救援行动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上保障受限空间内作业安全,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从而达到特殊作业安全规范标准。
2.2 加强受限空间作业危害防控措施
(1)加大受限空间作业危害防护宣传力度。相关部门应面向全社会来深入宣传受限空间作业危害,借助新媒体等平台,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将受限空间内极易形成的有毒气体识别方法进行普及,并提出防范气体中毒的措施,使其让社会全员掌握现场施救技能,通过做好相应宣传工作来进一步强化公众及用人单位针对受限空间作业危害的防控意识。(2)完善劳动安全保障机制。结合现阶段特殊作业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一线作业人员劳动安全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劳动安全防护水平,加强对受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防控,降低工伤事故发生几率,并为一线作业人员缴纳相应事故保险,最大程度上维护人员合法权益。(3)改善受限空间作业环境。鉴于我国现行的《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加强对受限空间作业人员安全防护,优化控制举措及防控技术,合理设计受限空间结构,增加受限空间出入口,受限空间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要求,通过改善受限空间作业环境,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同时,也能有效提升作业效率和质量。(4)健全应急救援措施体系。为了确保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用人单位需要对现有应急救援措施体系加以健全和完善,结合受限空间作业具体要求,将相应危害防护举措一一落实,同时做好针对一线作业人员安全作业教育培训,帮助作业人员充分掌握自救技能,进而确保人身安全。
3.结语
由于受限空间结构特殊性,促使无法有效将内外部空气进行置换,进而难以确保受限空间作业安全。因此,做好针对受限空间内部空间质量实时监测显得尤为重要,灵活运用现代技术与手段,对受限空间内氧含量与有害气体浓度进行监测,一旦监测出现异常则会立即警示作业人员,尽快撤离作业区域,最大程度上保障受限空间作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