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湛若水已佚《修复古易经传训测》的体系复原与遗文分析

2021-11-27张金兰

岭南文史 2021年2期
关键词:易经周易文言

张金兰 程 潮

湛若水是明代的经学大家,在中国古代经学史上开辟了“以测解经”的新经学。但因他带“测”的经学著作与正统经学相冲突,故得不到朝廷授命刊行,甚至受到官方打压,以致除《二礼经传测》外,其余都在近代之前失传了。经过对现存明清资料的爬梳剔抉,找回了已佚的《古易训测》《四书训测》的遗文。本文拟对湛氏《修复古易经传训测》的体系结构进行复原,并对现存遗文进行整合和说明。

一、《修复古易经传训测》的著述动因

《修复古易经传训测》,又有《古易训测》《古易经传》《古易经传测》《周易训测》等简称。从书名上看,湛若水是带着崇尚“古易”、忧心“古易”的心态和修复“古易”的使命写这部书的。他所理解的“古易”是由“一经十传”构成的。“一经”是指由伏羲之“卦画”、周文王之“彖辞”和周公之“爻辞”所构成的“全经”。[1]所谓“十传”,是指孔子所作的《十翼》,合称《易传》。

湛氏认为,孔子为“经”作“传”之时,必取“经自为经”,故不将自为的“十篇”之“传”分附于“经”中。[2]他既反对将孔子之“传”当作“经”,主张“古易只伏羲、文王卦画、彖爻辞为经,孔子十翼为传”;[3]也反对“分传附经”,经传相混,主张“经自为经,传自为传”,经传相分,故将“分传附经”视为“汉儒支离附会之陋”。[4]到底谁是“分传附经”的始作俑者呢?杨时乔言“自费氏分传附经”,[5]黄居中言“至郑康成分传附经”,[6]胡培翚言“分传附经始于辅嗣”。[7]而湛氏称“自孔子之后又数千年善治易者,吾独取费直焉”,[8]显然是视郑玄为始作俑者,而把费氏当作“以传解经”的代表。

其实,湛氏作《古易训测》,主要不是针对汉儒易学,而是针对宋明主流易学的弊端而发的。他说:“夫十传所以解经者也,后之儒者乃于经而解之,又以传而分附之,不亦赘而支也乎?”[9]这里指出后儒解《易》的三个弊端:一是分传附经。王弼承郑玄,程颐又承王弼,故后世有“王弼乃以传附经,而程子从之”[10]之说。二是繁疏博释。无论是程颐的《伊川易传》,还是朱熹的《周易本义》,都对“经”中的“画”“彖辞”“象辞”“爻辞”作繁博的疏解。三是传外立传。湛氏弟子黄省曾认为,孔子的《易传》已将“经”阐释得“至矣尽矣”,但“后之儒,复于经而有传,是与仲尼争衡也;且后儒之传,外仲尼之旨为之说者谓之诬,窃仲尼之旨为之说者谓之缀”。[11]这里虽未明指程颐,但《伊川易传》正好可以“对号入座”。至明代,以程颐为代表的易学模式得到官方的提倡而甚为显盛。明洪武初,颁《五经》于天下,《易》兼用程《传》、朱《义》;永乐中,胡广等撰《周易大全》,“取朱子卷次,割裂附程《传》之后”。[12]成化时,成矩依程《传》模式将朱熹的《周易本义》由经传相分的十二卷原本改成经传相混的四卷本。[13]故黄氏说:“今之为《易》,次附汨紊,又非朱氏之旧矣。(湛)先生恐《古易》之轨躅终泯也,乃因门人葛涧氏之请,起而正之。”[14]这就道出了湛氏著《古易训测》的直接动因。

二、《修复古易经传训测》的体系复原

在宋明时期曾诞生以吕大防、吕祖谦、朱熹、吴澄为代表的“古易”派。吕大防《周易古经》的结构是:上经第一、下经第二、上彖第三、下彖第四、上象第五、下象第六、系辞上第七、系辞下第八、文言第九、说卦第十、序卦第十一、杂卦第十二。[15]此说后为吕祖谦、朱熹所沿袭,只是吕的《古周易》首为“上经”“下经”,朱的《周易本义》首为“上经第一、下经第二”,二书其后篇次均为“彖上传第一”至“杂卦传第十”。吴澄的《易纂言》以“卷”替“第”并在《十传》各篇尾加“传”字,构成“卷一上经第一”“卷二下经第二”“卷三彖上传”……“卷十二杂卦传”的结构。湛氏又沿用朱、吴的古易学模式,“出羲、文、周公之《易》,复为上、下经,而取孔子之翼为后人所分附者,复合而为《十传》”。[16]而在宋咸淳元年(1265)吴革所刋的十二卷本《原本周易本义》中,加上“卷末”的《五赞》和《筮仪》二篇;湛书受此书的启发,卷末也有《二十三赞》。[17]吴氏《易纂言》的《卷首》阐释了《连山》和《归藏》,湛氏也有“夏之《连山》”[18]之说,可能取法吴氏而为“卷首”语的一部分。吴氏将《系辞传》中说上、下经的“十六卦十八爻之文”定为“错简”,移置于《文言传》中。[19]湛氏也将《系辞》“亢龙有悔”以下十九条重予厘正,复归《文言传》之后。[20]清康熙年间,姜丹书在《学易筌蹄》书中“从明湛若水说”,而将原《文言》“元者善之长”以下八节及原《系辞》中“鸣鹤在阴”七节(即“鸣鹤……慎乎”“同人……如兰”“初六……失矣”“劳谦……者也”“亢龙……悔也”“不出……出也”和“子曰……招也”)、“易曰自天佑之”一节(即“易曰……利也”)、“憧憧往来”十一节(即“易曰……盛也”“易曰……见耶”“易曰……者也”“子曰……谓也”“善不……耳凶”“子曰……苞桑”“子曰……任也”“子曰……之望”“子曰……元吉”“天地……一也”和“子曰……恒凶”)编为《文言外传》。[21]翟均廉(约1736-1805)在《周易章句证异》卷七和卷八中引《系辞》上、下传原文时,就有18处标注“湛若水作文言”“湛若水曰(或云)是文言”等语。若将湛氏从《系辞》中移至《文言传》的“十九篇”与吴澄的《文言传》文相对照,与姜丹书、翟均廉的说法相印证,就可断定湛氏《文言传》的内容直接取自吴氏《文言传》,只是节序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古易训测》十卷的体系结构及篇次大致如下:吏部尚书湛公古易经传训测序(黄省曾);修复古易经传训测序(湛若水);卷首(包括释“连山”“归藏”);上经;下经;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二十三赞。

三、《修复古易经传训测》的遗文整合

《古易训测》的遗文,除“自序”来自湛氏的《文集》外,其他都是我们在明清其他易学著作中搜寻出来的。本文所收集的遗文,除湛氏自序和黄省曾序不录入外,其余按照该书的体系结构整合为八个部分,20条(用带圈数字编序)。每条先引《周易》原文(因通行本都可找到,故长原文中间省略),后引湛氏的“训”文(有原文,有间接引文)和“测”文,并都打上标点。

(一)《卷首》

(1)连山易。湛若水曰:“夏之连山,知止者,始终之要,程子所以取艮卦也。”(引自朱彝尊:《经义考》卷二;参阅湛氏弟子蔡汝楠之说:“夏之连山,知止者,始终之要,程子之所以取艮卦。商之归藏,翕聚者,开泰之本,孔子之所以取坤乾。”[22])

(二)《彖下传》

(2)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止而巽,动不穷也。(下经,《渐》)

湛子谓“二以柔顺居中,以上承阳”。(引自熊过:《周易象旨决录》卷四)

(三)《象上传》

(3)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上经,《蒙》)

湛甘泉曰:“治蒙之初,非用教刑,则无以儆其惰、破其愚,所以然者,使蒙不至于终蒙,终蒙则过恶之甚,至受桎梏之刑矣。故初之用刑,用以脱其桎梏之罪也。两‘用’字有着落。”(引自查慎行:《周易玩辞集解》卷二)

(4)初六:……象曰:乾父之蛊,意承考也。……象曰:乾母之蛊,得中道也。……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上经,《蛊》)

诸爻取父母之象,李(鼎祚)、吴(幼清)、湛子(若水)尝有说矣,有未畅者……”(引自熊过:《周易象旨决录》卷二)

(5)六二:窥观利女贞。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上经,《观》)

湛源(原)明曰:“小人童观,不足责矣。以君子之人,得大君之应,不能明见九五阳刚中正之道,但觇视朝美一班于形似之粗,如女子之窥观也。丈夫而效女子之见,不亦丑乎!”(引自程汝继:《周易宗义》卷三;参阅潘士藻:《读易述》卷四)

(6)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上经,《无妄》)

湛原明曰:“天为纯阳,雷者阳之动,阳动而万物发生。勾者萌,甲者拆,蛰者惊,蔵者发。洪纤高下,物各付物,而天不与焉。不与焉者,动以天也。动以天者,无妄也。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圣人体无妄之道也。茂,盛也。动以天,故盛也。因其时而施,因其物而付,圣人无与于时与物也,此天道自然之妙用,圣人所以体天而无妄者也。”(引自潘士藻:《读易述》卷五;参阅钱澄之《田间易学》卷三)

(7)六五:豮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上经,《大畜》)

湛原明曰:“治己治人,其道一也。”(引自潘士藻:《读易述》卷五)

(四)《象下传》

(8)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下经,《恒》)

湛原明曰:“君子何以立不易方也?所以体恒也。知雷风相随,亘古不变之象,而自立于大中至正之矩,为可久不变之道也。何以为易也?变也。何以为方也?所恒也。时变而所恒不变也,何也?刚柔之上下,阴阳之升降,日月之代明,寒暑之往来,极古今之变,而不能易其常也。不知者以经权常变二之以为对,岂知道者也。”(引自潘士藻:《读易述》卷六)

(9)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下经,《遁》)

湛原明曰:“天下有山,主天而言也。主天而言之者,主阳而言之也。阳止阴于下,而脱然高上,不为所凌之义,遁之象也。不恶也者,无大声厉色,以绝彼之迹也。严也者,庄敬自持,以消彼之邪也。无有作恶,而严以自守,乃君子之常,非以远小人,而小人自不能近。彼虽上凌而迫之,而邈其不相及矣。此之为君子之遁也。夫遁者,早见而先机也。二阴方长,未至于盛,故可远,若盛,则已及而不能远之矣。恶已动,而不及严之矣。”(引自潘士藻:《读易述》卷六;参阅程汝继:《周易宗义》卷五,汪邦柱:《周易会通》卷五)。

(10)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下经,《家人》)

湛氏作嗃嗃,严厉之声。(引自章潢:《周易象义》卷三)

(11)上六:无号,终有凶。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下经,《夬》)

湛原明曰:“何以为终?不可长也。当夬之终,不可使一阴之复长也。阳盛而阴将尽,岂能有复长之理?圣人于夬终,为之戒慎,终保治之道也。”(引自潘士藻:《读易述》卷七)

(12)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下经,《井》)

湛甘泉以禽为井栏。(引自黄正宪:《易象管窥》卷九,参阅赵振芳:《易原》卷六)

(13)六四:井甃,无咎。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下经,《井》)

湛甘泉曰:“甃者,砌之也。四柔顺得正,以顺承九五刚中之君。交修其德,如修井然。井修则水之用不穷,德修则泽之流不竭,此大臣辅弼之道也。苟不务此,而汲汲焉思以勺水济天下,惠而不知为政,人人而济之,日亦不足矣。”(引自黄正宪:《易象管窥》卷九)

(14)初六:用拯马壮,吉。象曰:初六之吉,顺也。(下经,《涣》)

原明曰:“六质柔而履初刚,履刚者,乘壮马也。又,马少则壮,老则弱。初,所以为壮马也。又,初为涣之始,始涣而拯之则有力,亦壮马也。救之不早,不力也,救之早,则为力也易,此初六柔顺从阳之道也。若以二有刚中之徳为壮马,然人乘马上,而二反在前,非象旨矣。”(引自潘士藻:《读易述》卷十;参阅张次仲:《周易玩辞困学记》巻十二,汪璲:《读易质疑》卷十六)

(五)《系辞上传》

(15)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湛子曰:“理一而已,易简非二体,久大非二功,德业非二事,苏氏所谓隐显之别也。此乾坤之辨也,不可不知也。”(引自潘士藻:《读易述》卷十一;参阅程汝继:《周易宗义》卷九,熊过:《周易象旨决录》卷五)

(16)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徳。

湛子因曰:“阴阳交迭升降,合日月往来代明。”(引自潘士藻:《读易述》卷十一;参阅熊过:《周易象旨决录》卷五)

(六)《系辞下传》

(17)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湛原明曰:“天地日月无不一,故止言乎贞。有不一而侈言一,故以一言乎人也。天地日月人,其理一也。”(引自潘士藻:《读易述》卷十三)

(18)天地之大徳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财,古与材通,湛原明指为卦材。(引自潘士藻:《读易述》卷十三;参阅方孔照:《周易时论合编》卷十一,熊过:《周易象旨决录》卷六)

(七)《文言传》

(19)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湛元明谓:“阴阳刚柔,器也,得其中正者,道也。”(引自查慎行:《周易玩辞集解》卷一)

(八)《序卦传》

(20)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未济终焉。(通篇)

甘泉湛子曰:“《序卦》者,君子之读《易》至此而有感焉,《易》既成而象之者也。是故其言序者,顺其指,达其辞,枝而牵,其圣人之疑乎!”(引自熊过:《周易象旨决录》卷七)

四、《修复古易经传训测》的遗文说明

(一)判断是否湛氏遗文的根据

其一,确认在湛氏现存论著中没有与别人所引原文完全相同的文字。湛氏的易学思想,并非仅存于《修复古易经传训测》中,现存的《文集》(包括32卷本、35卷本、40卷本、85卷本、33卷续编本)和《圣学格物通》等论著也有所阐发。若在湛氏现存论著中没有出现与别人所引原文完全相同的文字,就可推断所引遗文可能出自《古易训测》。若湛氏现存论著中也出现与别人所引原文完全相同的文字,就要看这段文字的上文是否有相应的《周易》原文。如第19条遗文虽然也出现在湛氏的《樵语》(《湛甘泉先生文集》卷一,黄楷刻本)中,但在查慎行的《周易玩辞集解》中是用来解读《文言》“大哉乾乎!……天下平也”这段话的,符合湛氏的“原文—训测”格式,故应为《古易训测》的原文。

其二,确认引用湛氏原文的著作中哪些文字属于湛氏遗文。现存的湛氏遗文,多是引用者在解读《周易》的同一原文时,将它与多家解文作比较之用的。如取自熊过《周易象旨决录》的第20条遗文,是根据熊氏将它与“文中子赞:‘易至序卦……可与几矣’”“张文饶云:‘序卦上经……末牵绕也’”和“俞氏曰:‘序卦者……故在下’”三家之说相对照而推知的。因为王通、张文饶、俞琰解读《序卦传》的文字都是三人著作的原文,则湛氏所“曰”也应是《古易训测》的原文。但有些引用者在引他人的解文时又作点评,只有找出所引解文的出处,才能区分出解文与评文。如取自潘士藻《读易述》的第16条遗文,是依据潘氏引荀爽和苏轼的训文时,其后都各有一段文字不见于《荀爽易言》和《东坡易传》而推知的。故将潘氏之文标点为:“荀爽曰:‘乾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深居,冯氏止以复临明之。湛子因曰:‘阴阳交迭升降,合日月往来代明’,恐与变通义复也。苏氏曰:‘天地得其广大,四时得其变通,日月得其阴阳之义,至徳得其易简之善。’明乾坤非专以为天地也。”又如取自熊过《周易象旨决录》的第2条遗文,是根据“若……,则……”的语法规则推知的,即将熊氏之文标点为:“若湛子谓‘二以柔顺居中,以上承阳’,则于‘进’义不明”。

(二)遗文可以佐证各卷有无“训测”

“训”是对字词句的意义的字面解释;“测”是对段篇章的意旨的深度推测。根据黄氏的分析,湛氏对《古易经传》的“训测”,仅指“训说仲尼之翼言而彰测其蕴”,而不敢对“经”及其“彖、象”作训测。[23]湛氏本人说:“于孔子十传则稍出愚见,因言求象而各为之测;于之经,则全本文,第令葛生等采测义作旁释,而不为之说,俾学者因测以明传,因传以明经。”[24]黄氏也说:“(湛)不敢训测夫经,……在《翼》下,畅而发之,又为大测,二十三赞以毕。”[25]即是说,“训测”的范围仅限于孔子之“十翼”,而对《周易》之“经”(包括“彖”“象”)只能作“旁释”。从现存遗文看,也很少有《上经》《下经》的经文训测,只有《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序卦传》的传文训测。而“训”与“测”的形式在湛氏现存的《二礼经传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给人们如何理解《古易训测》中的“训测”提供了指引。

(三)遗文反映出湛氏易学独特的学术价值

从上面20条遗文看,其中对“禽”“甃”“财”“嗃嗃”“阴阳之义配日月”等字、词、句义的解释属于“训”;而其他段落文字基本属于“测”。这些引自别人著作中的“训测”,多是以与他人对《周易》原文的解读观点相对照的形式出现的,只有少数是单独介绍湛氏的训测观点,反映了引用者或介绍者对湛氏训测观点的重视,也反映了湛氏训测观点的独特性或独创性,能够成一家之言。

其一,“训”的学术价值。如第12条中“旧井无禽”的“禽”字,多作“禽鸟”解,而湛氏训“禽”为“井栏”。第18条中“何以聚人曰财”的“财”字,多作“资财”解,而湛氏训“财”为“卦材”,熊过认此解为“是”。而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可谓别出心裁,且使文意的逻辑更为顺畅。

其二,“测”的学术价值。遗文之“测”,一是对篇名总义之测。如第1条对《连山》(还应有《归藏》)总义之测,第20条对《序卦》总义之测。二是对《十翼》文义之测。湛氏通过对“十翼”的文义作测,表达他的本体论、道德论、政治论等观点。如第2条反映女性顺从男性的道理;第3条揭示“教”与“刑”在“治蒙”中的不同功能;第5条以女子“窥观”之狭喻君子应明见“阳刚中正之道”;第6条以“阳动而万物生”喻示圣人应体天道以应人事;第7条以“豮豕之牙”说明君主如何自治治人的道理;第8条以雷风之“恒”说明君子如何在“变”中立“不易”之方;第9条以“遁”之象喻君子应通过“严以自守”以应对小人;第11条以“阳盛而阴将尽”说明“戒慎”为“保治之道”;第13条以修井储水说明为政“修德”的重要性;第14条以乘壮马拯初涣之群说明“柔顺从阳之道”;第15条通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说明“理一而已”;第17条揭示天地、日月和人,“其理一也”;第19条说明“道器”关系。在湛氏之“测”文中,多含有对正统易学观点的挑战性。如程颐释“初六:用拯马壮,吉”时,称“马,人之所托也。托于壮马,故能拯涣。马谓二也,二有刚中之才”。[26]而湛氏则说;“若以二有刚中之徳为壮马,然人乘马上,而二反在前,非象旨矣”,认为程子的解释不合逻辑。

注释:

[1][2] 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二十二,《约言》。清康熙二十年(1755)黃楷刻本,第2、2页(卷页)。

[3] 湛若水:《泉翁大全集》卷七十二,《新泉问辨续录》。

[4] 屈大均辑:《广东文选(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09页,2008。

[5] 杨时乔:《周易古今文全书》,《周易古今文全书总序》。四库全书本,第2页(序页)。

[6] 黄居中:《千顷斋初集》卷十三,《重刻周易全书序》。明刻本,第10-11页(卷页)。

[7] 胡培翚:《研六室文钞》卷二,《周易分传附经考》。清道光十七年(1837)泾川书院刻本,第2页(卷页)。

[8][9][16][20][24] 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十七,第2、2、2、2、3页(卷页)。

[10]李光地等:《周易折中》,《御纂周易折中凡例》。四库全书本,第1页(“卷首”页)。

[11][14][17][23][25] 黄省曾:《五岳山人集》卷第二十六,《吏部尚书湛公古易经传训测序一首》。明嘉靖间刻本,第12、14、14、14、11页(卷页)。

[12][19] 吴伯雄编:《四库全书总目选》。南京:凤凰出版社,第12、18页,2015。

[13] 牛钮等:《日讲易经解义》卷十五,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内府刻本,第1-2页(卷页)。

[15] 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中篇》四库全书本,第9页(篇页)。

[18]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四库全书本,第11页(卷页)。

[21] 陈钟英等主修,王咏霓总纂:《黄岩县志》卷二十五。清光绪三年(1877)刊本,第10页(卷页)。

[22] 蔡汝楠:《说经札记》,《易经总记卷一》。明天启三年(1623)蔡武刻本,第2页(卷页)。

[26] 程颐:《伊川易传》卷八。元刻本,第12页(卷页)。

猜你喜欢

易经周易文言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我所认识的《易经》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易经哲学思想系统论及其网络性新探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甜甜的“蝴蝶茧”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