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探析
2021-11-27刘博
刘 博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1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计划。“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再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坚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大学生寓意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希冀,他们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他们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使其具备与此相关的意识与行为,有利于在实践层面上推动建设美丽中国,从而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
2 生态文明意识的科学内涵
纵观文明发展历程,人类前后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已进入文明发展的第四种形式,也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在当代社会文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这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和推动实现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理论根基,事关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只有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才能赢得未来,人类必须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明晰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
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消费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科技意识等。具体而言,可以理解为人类基于自身所处在自然生态系统网格中的一个节点的认识之上,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改正和完善自身的行为活动,逐渐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在无形中形成的一种意识主动性和自觉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随之愈加严重,生态文明意识正是基于正确理解和解决好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关系的问题之上,而形成一种彻底的本质观念。
3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实困境
3.1 对生态文明知识缺乏深入认知
知,即认知。认知往往作为是行为的基石。由于我国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及生态文明意识还停留在较为浅层化的状态,缺乏对相关知识的细致深入了解,所以仅仅是对相关知识有一个大概的认知[2]。对于一些高校大学生而言,可能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仅仅是一个经常出现在书籍或者试卷上的词汇或者概念,与实际生活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联,甚至很多学生还会对生态文明中的一些概念存在认知误区。只有积累丰富的生态常识才能形成固定化的生态文明意识,认知不清就会造成似是而非的漠然轻视的态度。
3.2 尚未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情感是产生行为的动力之泉。情感往往是一个人在具有一定价值观判断的基础之上,分析和评判某事件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3]。目前,一些高校可能仍然存在对学生培养方式方法过于单一,生态文明的培育尚未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导致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理论的普及教育尚有欠缺。加之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沉浸在其中,他们的思想受到困扰,他们的欲望被控制,逐渐失去了丰富开阔的视野和远见。
3.3 参与意志较为薄弱
意志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意志力,是参与行动的重要力量保证[4]。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学习方式的浸染,大学生往往更加适应了强迫式地学习新知识,很少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而高校的课程学习也更加偏向于成绩的评定,恰恰忽略了大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学生们即使是偶尔能有机会参与一些寒暑假期的实践活动,也很难保持坚定的意志完成活动任务,往往在其他人的负面影响下很轻易就半途而废,难以继续坚持下去参与活动[5]。另外,“95”后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的过度关注,导致在其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溺爱,缺乏各种锻炼意志的机会,造成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决心意志和高度的忧患意识。
3.4 具有相关态度,不具备相关行为
行,乃道德基础之上的行动。它是建立在人的知情意品德基础之上,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原则的实际行动,也是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最终目标[3]。大多数大学生了解中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环境保护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意义也有一定的认识,但这并没有反映在他们的行为中,导致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随着外卖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在高校中经常会看到塑料袋的使用,大多数大学生每天都会多次使用一次性餐具,对垃圾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也懒得进行分类。甚至很多大学生还存在着浪费食物和水电、随处乱扔废旧电池、传单等不良行为习惯。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生态知识只是保持在较低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生态生活的高度。为了使大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将生态环保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态行为能力。
4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现实践履
4.1 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的层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顶层设计,关键是要筑牢生态安全体系,要不断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筹划,国家教育部门和相关环境部门又尚未形成统一的指导和规范,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并且相应的纲要文件缺乏实际上的可操作性和约束性,许多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同虚设,效果不佳,严重阻碍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6]。因此,要立足国家战略高度,从多个层面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首先,生态文明的培育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规范化和合法化。通过社会宣传,让相关法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不仅仅需要熟知法律,更要合理利用法律,为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7]。其次,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计划提供行动指导,加强教育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研究制定大学生态文明教育计划,合理组织高校教学计划安排,要将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最后,要加大教育的投入,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发挥好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鼓励支持社会基金投资生态文明教育领域[8]。
4.2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作用,营造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九大”强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美丽中国是每个公民的强烈渴望的追求,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形成合力参与进来。在这种社会整体氛围下,发挥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的作用,加强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就显得十分迫切。第一,开发网络多元化渠道,通过时尚元素的宣传和吸引鼓舞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活动。发挥互联网迅速、同步、监督的优势,可以通过网络公众号定时定期更新相关内容,打造一个多元潮流同时符合学生需求的平台。第二,利用媒体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并通过电视、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各种媒体引导公众加强自身的文明建设和道德修养[9]。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凝心聚力、积极主动响应号召参与其中,增强自身的生态实践体验,从而直接获得最真实直接的经验,让生态文明在社会和校园内蔚然成风。
4.3 完善生态教育,优化课程体系,昭示高校育人新观念
如今,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高校仍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要,这是由多重因素所导致的。首先,学校没有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同时缺乏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其次,鉴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点较晚,而且忽略了对所有大学生的普遍生态文明教育。最后,高校严重缺乏生态教学资源,而且尚未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计划方案[10]。所以,高校应主动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责任。第一,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的作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第二,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绿色氛围。环境在塑造人中的作用不可忽略,高校应从“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宏观角度重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多媒体平台全方位宣传生态环境状况,建立健全校园节能环保的强制性规则并由学生社团监督实施,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自律意识[11]。第三,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参与度,让学生自觉主动融入到生态建设的队伍中去,让生态文明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选择。
4.4 倡导家庭健康绿色生活方式,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家庭家风的建设,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榜样作用的特点,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11]。大学生最初的生态文明意识理念大多源自于父母,家长的文化程度、思维观念也都会对孩子的生态文明修养产生重大作用[12]。首先,家长可以多途径从社会资源中获取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运用自己的理解对子女进行教育,鼓励他们课下多参与学校和社会团体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帮助子女养成正确的生态行为习惯,让孩子真正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最后,父母要能够与孩子进行定期性的交流对话,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生态文明培养氛围下进行双方的互动,从而缓步提升其生态文明意识。
4.5 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综合素质修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自觉
新一代的大学生难免会在成长中受到来自家庭的偏爱和过度关怀,长此以往,这就会造成他们在人格形成上的缺失,向来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不断弱化,逐渐丧失了像生态文明这种高瞻远瞩的生态思想,更不用说是积极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13]。所以,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生态保护公益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其次,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并利用它们来限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有效地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同时必须了解开展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和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生态德性修养是型塑大学生之生态美德的主要方式[14]。最后,是加强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研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经常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生态文明大会,报告和讲座,不断优化生态文明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绿色公民。
5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后继者,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注定与其今天所接受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程度密切相关[15]。尽管目前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过程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但相信通过国家、社会、高校、家庭、个人五位一体的多层培育途径,以此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慢慢形成生态文明习惯,最终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坚信“美丽中国”的愿景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