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防救援人员在狭小空间救援中发生化学中毒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021-11-27邵彬黄平利

中国科技纵横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毒救援消防

邵彬 黄平利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北京 102200)

0.引言

狭小空间又称为狭窄空间,狭小空间救援中的化学中毒事故是指消防救援人员在一个由固体物质有序或无序组成、至多只能由一人勉强通行、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的空间中实施救援行动时,由于空间内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使救援人员身体中毒而发生的事故[1]。此类化学中毒事件多发生在地震、建筑倒塌和掉落深井、管道、坑道、隧道、地窖、槽罐等灾害事故救援中。在这些地方的狭小空间救援中,由于通风不良、有毒有害物质聚集、作业条件受限等原因,极易发生消防救援人员化学中毒事故,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系统分析此类化学中毒事故的成因,找到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护消防救援人员安全,更好的完成救援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1.消防救援人员在狭小空间救援中发生化学中毒事故的原因分析

在生产生活中,导致化学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结合近年来消防救援的实际分析,能够导致消防救援人员发生化学中毒事故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1 空间中存在有毒有害气体

在地震、建筑倒塌废墟和深井、管道、坑道、隧道、地窖、槽罐中,因生产、储存、管道破裂、化学反应等因素极易产生硫化氢(H2S)、氯气(CL2)、一氧化碳(CO)、氨气(NH3)、二氧化碳(CO2)、甲烷(CH4)、苯、沼气等有毒有害气体。这些有毒有害气体容易聚集在狭小空间里,尤其是比重大的有毒有害气体,容易聚集在狭小空间下部,形成具有较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的中毒事故环境。有关资料显示,硫化氢是一种急性剧毒,吸入少量高浓度硫化氢可于短时间内致命,当人体吸入700mg/m3以上浓度的硫化氢时,0.5h~1h内死亡;氯气会使呼吸道黏膜浮肿,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难,症状重时,会发生肺水肿,使循环作用困难而致死亡,当吸入300mg/m3浓度的氯气时,会造成致命性伤害;当甲烷浓度达25%~30%时,可引起头晕、乏力,不及时远离,可致死亡;当空气中含有0.2%的一氧化碳时,呼吸两到三分钟后便失去知觉,含量达0.4%时会使人迅速死亡;氨气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接触3500mg/m3~7000mg/m3浓度会立即死亡;苯对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麻痹作用,引起急性中毒,吸入20‰的苯蒸汽5min~10min会有致命危险。消防救援人员在含有这些较高浓度气体的环境中实施救援时,极易产生致命危害。

1.2 救援空间封闭或半封闭,空气不流通

狭小空间是封闭或半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自然通风不良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很难保证空气的流通。另外,由于救援行动是高强度的劳动,救援人员体能消耗大,氧气消耗快,再加上被困人员心理压力大导致呼吸急促,容易致使氧气浓度低而形成缺氧环境。研究数据显示,空气中的含氧量最低允许浓度为19.5%;含氧量浓度为15%~19%时,工作效率就逐渐降低,并可能导致头部、肺部和循环系统问题;含氧量浓度为10%~12%时,会出现呼吸急促、判断力丧失、嘴唇发紫的现象;含氧量浓度为8%~10%时,会出现无意识、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恶心呕吐等现象;含氧量浓度为6%~8%时,8min会100%致人死亡,6min会50%致人死亡;含氧量浓度为4%~6%时,40s内人员会出现抽搐、呼吸停止、死亡的情况。在这样空气不流通而又缺氧的环境中,一旦出现有毒有害气体,即使浓度不高,也会造成救援人员发生化学中毒和死亡事故。

1.3 救援通道和救援区域狭窄,救援人员防护困难

救援通道对于救援人员来说至关重要,是救援人员进入救援现场的必经之道,狭窄的救援通道使救援人员遇到紧急情况时很难快速撤离,同时救援人员也很难穿戴防护服、头盔、呼吸器等防护器材进入救援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救援通道和救援区域内一旦存在或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就会导致救援人员中毒。另外,狭小空间的形成充满复杂性,对于地震和建筑倒塌等灾害事故形成的狭小空间,原来建筑物的整体框架被摧毁,整个建筑物属于不规则形变,内部存在很多尖锐的物体,这些尖锐的物体很容易刺破或撕破防护装具,造成防护装具失效,使有毒有害气体有机可乘。

1.4 指战员能力不足,盲目实施救援产生二次事故

在救援时,指战员的能力素质对于整个救援行动至关重要,而我们的指战员存在组织指挥能力不够的情况,稍微疏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同时消防员也存在缺乏实战经验、心理素质不佳、个人体能技能素质偏低、安全意识不够强等情况。消防救援人员到达救援现场之后,在没有准确判断情况的前提下,盲目地采取破拆、切割、焊接、钻凿等措施施救,很容易导致坍塌、煤气管道破裂、储罐泄漏等二次事故,形成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的救援环境。

1.5 化学中毒事故应急措施或应急预案不得当

灾害事故的成因多、情况复杂是灾害事故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灾害事故救援过程中,突发或意外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为确保救援行动安全、顺利,必须制定救援行动应急措施或应急预案,而化学中毒事故应急措施或应急预案便是其中之一。由于消防救援人员缺乏危险化学品的专业知识和救援技术等原因,制定的化学中毒事故应急措施或应急预案存在理论多、措施少、务虚多、务实少等问题,致使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消防救援人员在狭小空间救援中发生化学中毒事故的预防措施

2.1 提高救援人员应对化学中毒事故的能力素质

对于消防救援人员应对化学中毒事故能力不够的问题,要开展化学中毒事故安全教育、技能训练和专题理论培训,使救援人员提高安全意识、掌握进入狭小空间救援时的安全条件、化学中毒事故防护和应急措施。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化学中毒事故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进行实战化训练和模拟性实战演练,来提高、检验指挥员的灵活指挥能力和消防员任务中的协作能力,逐步提升救援人员应对化学中毒事故的能力素质。

2.2 制定科学的救援预案

制定救援预案时要结合辖区内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制定出狭小空间救援程序和各类突发情况处置方案,尤其是对救援过程中的化学中毒事故,要充分预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应急预案真正的具有科学性。要注重预案的培训和演练,使每名救援人员熟悉自己的任务、救援程序和化学中毒事故应对措施,确保在狭小空间救援中能有效应对突发的化学中毒事故。

2.3 做好有毒有害气体检测

在进入任何狭小空间救援之前,都要对其中的气体成分进行检测,并且要在非接触情况下按要求进行检测:确保有足够的氧气浓度存在;不存在易燃气体和蒸汽;有毒气体和蒸气浓度低于国家相关规定。在进行非接触检测并确认空间安全后,检测人员可以发出进入许可信息,允许救援人员进入该空间进行工作。但是,气体检测工作不能停止,进入其中的救援人员和外面的监测人员还要对空间内的气体进行连续的检测,避免由于泄漏、毒气释放、温度变化等原因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变化造成对救援人员的伤害,这个过程要一直持续到救援行动完成为止。

2.4 扩展救援通道,保证通道空气流通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利用顶撑、破拆等方法尽可能的将狭小的救援通道和救援区域扩大、加固,保证救援人员有足够的作业空间,以便救援人员穿戴必要的防护装备并保证装备不被破坏。足够的空间还能储存较多的空气,保证空气的流通,便于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呼吸。另外,在救援人员进入狭小空间实施救援前,一定要利用送风换气设备将狭小空间内的气体用新鲜空气彻底置换一遍,稀释有毒、有害气体,要特别注重对于狭小空间底部气体的置换,因为很多有毒有害气体比重大,容易聚集在空间底部。

2.5 按照防护等级佩戴先进的防护设备

救援人员进入氧气稀薄的狭小空间时,要根据适当的防护等级,佩戴先进的防护设备,以保持体力和发挥良好的工作能力,顺利完成救援任务。化学中毒事故防护等级划分为三级,一级防护为最高级别防护,要佩戴适用于皮肤、呼吸器官、眼睛等需要的最高级别保护的设备,二级防护要佩戴适用于呼吸需要最高级别保护的设备,三级防护一般佩戴过滤式呼吸器进行防护。要克服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就进入狭小空间救人的急切心理和盲目心理,防止救援人员化学中毒事故的发生和事故的人为扩大。

猜你喜欢

中毒救援消防
《消防界》征稿启事
紧急救援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3D打印大救援
漫画说消防
中毒
消防也幽默
爸爸中毒了
天哪!我中毒了!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