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一战线服务高校科技协同创新的现状和不足的研究

2021-11-27丛珊解丛君

中国科技纵横 2021年13期
关键词:工作者协同科技

丛珊 解丛君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推进非常重视。针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定位,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中明确指出,新时代统一战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穿、不断发展”统一战线的制度和原则,将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充分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央4号文)指出,“着力培养大批高素质、有影响、作用大的党外代表人士,推动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壮大”。《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信、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故此,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全局当中构成其发展的理论支撑与发展进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创新力量分散且不成体系,人才储备和培养、基础研究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因此迫切需要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高校党外科技工作者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者,掌握着先进的文化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社会责任感比较强烈,并且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较强的参与意识。高校统一战线工作可以凝聚党外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科技协同创新,从而协调和调动更多资源以提升我国高校科技协同创新能力[1]。高校统一战线集聚和发挥党外人才在科技协同创新中的作用,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我国高校科技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更应该加强与党外人才的合作,吸纳其对有关重大政策措施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将对高校整体工作的推进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一所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水平一直处在全国前列,并在稳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工作者的思想统一与学校的进步息息相关,也是党内外知识分子团结协作的一个优秀靶点。因此,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更应该加强与党外知识分子的合作。

2.当前高校统战工作服务科技协同创新的不足

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和实地走访调研,目前高校统战工作集中在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抓手和出发点,重视“教书育人”和“服务”相结合,对于“科技协同创新”的服务工作缺乏思想重视和实践探索,属于统战工作的“空白地”。因此在科技工作者当中将科技协同创新工作和统战工作做关联的比较少,没有体现出统战工作的全面性和战略性。在当前的统战工作中,对于科技协同创新的服务支撑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重视不足。高校科研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从2017―2018年的统战工作总结中可以看出,当前统战工作集中在“思想政治”和“教学”相关,统战工作重视情况的了解、政策的掌握、关系的协调度、人事的安排情况、共识的增进,体现出了统战工作的政策性和大局观,但是落实服务科技协同创新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发挥统战工作在科技协同创新中的作用缺乏合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规划。

(2)信息渠道不畅。我们调研发现,各民主党派进行党派内活动时多采用学术沙龙、学术论坛、参观考察、联谊交友等线下交流方式,且这些活动中很少涉及科技创新的信息。即使各个党派已有科技协同创新的合作,也很少通过统战部门或与统战工作结合。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信息技术发展程度和信息化程度非常高,且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使用程度远高于其他单位。但是统战工作当中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没有充分畅通各类信息渠道,共享各类科技创新信息。高校统战工作服务科技协同创新必须先打通信息渠道,才能有效交流和合作[2]。

(3)联动机制缺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的要求。科技工作者的思想统一与学校的进步息息相关,也是统战工作促进科技协同创新的一个优秀靶点,在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大环境下,高校中党外人才密集,与港澳台地区、欧美国家学术和社会交流频繁,是统战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高校的统战工作与科技协同创新协同之间自上而下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关系不紧密。

(4)合作平台缺失。科技协同创新合作需要有一个稳固的创新环境,即合作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家交流世界科技前沿热点、科技工作新进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寻求统战中的科技协同的可能性。当前高校的统战工作没有成规模的科技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包括统战人员之间既有的合作也没有很好地服务平台和激励机制,这都不利于统战工作服务于科技协同创新发展。

(5)创新文化环境缺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创新是人才与创新环境结合的产物,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人才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创新能力,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当前高校统战工作中没有营造良好的协调创新文化,在宣传引领、文化氛围创造等方面都有待加强。

3.高校统战工作服务科技协同创新的思路探索

基于我们的调查和分析,目前高校统战工作服务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刚刚起步,研究也很少,但是如何通过统战工作吸引党外科技工作者,发挥其在科技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在当前统战工作已经取得的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思考,要服务好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未来的统战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探索:

(1)加强思想重视。统战工作需要克服科技协同创新“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统一战线意识,引导和激励高校党外科研工作者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和升级,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努力奋斗。同时对于统一战线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及时的沟通和默契的配合,对高校党外科研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实际问题做好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动一切有力因素以服务于科技协同创新,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协同创新中的统战问题。对于国家战略的刚需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长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的卡脖子问题,发挥高校党外科技人才的优势,重视协同创新,保障统一战线与科技协同创新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2)畅通信息渠道。改进传统的工作方式,采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式,将目前最新的科技创新资源信息整合到统战工作中,各个平台信息畅通,及时在统战系统内部发布科技创新相关的通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参观考察、体育比赛、联谊交友等多种活动,使得广大高校统战成员之间能够更加方便和频繁地交流心得体会,交换政治和学术意见,及时了解科技合作信息。

(3)搭建合作平台。通过协同创新平台,促进高校统战成员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和统一战线意识。在统战系统发展科技协同创新理念,搭建并扩展统战科技协作平台,包括信息平台、交流平台、反馈平台等。通过多个平台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既可以引导广大党外科技工作者服务于国家的创新建设,又可以提高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交流科研进展、困难和问题,提升高校党外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充分释放和有效集成各种学术和科技资源和要素,提升高校的科技协同创新能力。

(4)建立学术交流机制。探索由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统战部门创新性的设立学术交流机制,以专业论坛、学术沙龙和主题报告等形式开展交流活动,从小型学术研讨会到大型学术论坛,组织模式可以是主办或者承办、协办,提高参与度,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优势,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升科技协同创新的整体水平[3]。同时,通过与企业进行校企联动,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让更多的科学工作者从“高大上”的科学研究逐步转变为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以及协同创新能力。

(5)建立科技创新智库。高校是人才和知识的汇集之地,聚集了众多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这些统战成员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可以遴选高层次统战成员组成学校科技创新协调的统战智库,集中智慧、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以现代智库的模式,为学校的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出谋划策,形成学校科技创新政策决策层强有力的智囊团[4]。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学科特点将同一地区或者相邻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科研创新平台整合起来,促进交叉科学的发展以及学科融合,提升地区的协同创新整体水平。

(6)营造创新文化环境。针对高校科技协同创新与统战工作发展的迫切需求,高校统一战线以“同心”思想为引领,依托科技协同创新文化,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引领、辐射社会文化,推动校园创新文化和社会创新文化齐头并进,建立起敢于冒险、不断进取、求实创新的创新文化,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探求真理、协同共进的人文环境,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4.小结

集中高校党外科技人才的专业技术优势,正确引导高校党外科技工作者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还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储备,符合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和升级、增强综合国力有着重要作用。把高校统战工作的优势作用与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结合起来,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工作者、学者以及民主党派成员和党外人士等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提高思想重视、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学术交流机制、搭建高校统战工作科技人才和项目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科技创新智库,有助于综合提升高校统战工作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建设服务的水平。

猜你喜欢

工作者协同科技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