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传播环境下时政Vlog如何讲好新闻故事

2021-11-27杨亚初

传媒评论 2021年9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创作

文_杨亚初 陈 俊

融媒传播时代,想要深入做好时政新闻报道,需大胆突破蹲守会场“推拉摇移”、一板一眼“堆砌画面”的老一套程式,放眼新媒体移动端,探索新路径,谋求新变革。从央视、卫视到各城市台,广电媒体都着力加强时政新闻报道的融媒化创新,跳出既有模式框架,建构全新话语场景,并涌现出一大批内容有料、制作精良、可视性强的时政新闻报道短视频作品。以个性化视频记录与创意视觉传达为特色的Vlog产品,因其短、快、新、活等传播特点,深受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用户的认可与好评。中国记者视角的系列Vlog《CGTN博鳌行》借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契机进入了大众视野,这是国内媒体较早运用Vlog报道新闻的尝试。而后,从2019年全国两会《中国日报》推出“小姐姐跑两会”系列Vlog,到2019年出访希腊的“康辉@大国外交最前线”刷屏走红,Vlog产品的创作和运用风生水起,日益成为时政新闻报道谋求“出圈”的一大载体。

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以及传播方式正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时政Vlog产品的创作与运用,该如何跳出思维局限,不断迭代升级,将一本正经的时政新闻报道叙事落小、落细、落实,增强在移动端赛道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值得媒体人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Vlog的兴起与时政新闻报道“突围”

Vlog全称为Video blog,即视频博客,Vlog产品集视频、文字、解说、图像于一身,相较传统的视频产品,其在传播上更为鲜活、生动与轻快,强调以个性化表达赢得受众的注意与认可,因此更符合当下移动端用户的接受习惯,也更可能引发“突围”的效果。

打造交互传播“轻骑兵”。时政新闻报道是对各级各地政治生活中新近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其不可替代的严肃性、重要性和权威性,一直都是主流媒体必须高度重视、精心打造的内容产品。然而,在融媒传播时代,如何才能让时政新闻报道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还需在传播语态上进行拓展延伸,常态化运用Vlog等产品形态,多角度发掘信息内涵,全方位展现报道主题。与深度报道、系列报道、述评报道、专题报道等宏观叙事方式相比,Vlog更像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一支“轻骑兵”,成为不可缺的“标配”,如今更是广泛运用在国庆阅兵、外交事件、新冠疫情防控等重大新闻报道之中。在这一进程中,金华广电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推陈出新。如2021年金华“两会”召开期间,策划推出了“小婷跑两会”系列融媒报道,95后记者“小婷”借助自身特色优势,以个体视角观察“两会”的新议程、新变化、新亮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呈流线型记录下来,精心制作成Vlog作品,每天在“无限金华”客户端发布。由于视角新颖、形式活泼、交互性强,这一组Vlog报道发布之后,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提升主题报道“鲜活度”。融媒传播语境下的主题报道,越来越注重话语方式创新,努力以轻、快、鲜、活的姿态呈现分量厚重的报道内容,以平等互动增强受众代入感,提升其在新媒体移动端的传播效果。2019年,金华广电推出了“壮丽70年,一起来尝‘先’”系列融媒传播产品,在《“横”穿千年“店”正青春》报道中,广电主播倪嘉若在东阳横店影视城的明清宫苑、秦王宫、新圆明园等多个景区,通过现场不断“变装”的非线性“生活流”叙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穿越之旅”,借助体验、观察、讲述等相结合的方式,直观生动地展示了东阳横店用23年时间把一个“穷山沟”打造成“东方好莱坞”的改革发展奇迹,起到刷屏效果,让人耳目一新。又如在网络国际主题传播项目《中非Hand in Hand》中,金华广电同样运用了Vlog创作模式,记者小潘和来自喀麦隆的姑娘小卫手牵着手,以一边走访一边互动的形式,通过原生态记录与个性化交流,充分凸显了中非文化交流主题,通过把八婺各县(市、区)的传统村落、风土人情、美景美食等串珠成链,以直观、轻快、活泼的方式传播到海外,这一系列作品全网浏览量突破200万,被评为“2020浙江网络正能量传播精品项目”。

拓展融媒时政“新维度”。时政新闻报道的融媒化新趋势,极大拓展了内容呈现的“新维度”,也让“一鱼多吃”成为常态,需跨出会场之外,跳出通稿模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挖掘与阐发新闻报道的内涵。每逢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重磅事件,金华广电都要精细“拆解”新闻报道作业流程,做好整体沙盘推演,预列融媒报道清单,通过充分突出Vlog产品的创作和运用,为时政新闻报道增光添彩。如7月18日举办的“2021上海·金华周”开幕式新闻报道,根据议程设置共“拆解”出17条新媒体发布内容,其中的嘉宾采访、婺剧展演、非遗展示均采用主播Vlog方式予以创意制作与鲜活呈现。和常规的现场新闻报道相比,Vlog产品的创作和运用,更加注重巧取报道角度,创意表达一气呵成,必要时还需配上图标、动漫、表情包等内容,使其更具网感,也更符合移动端传播要求。

二、时政Vlog产品创作亟须破解的问题

时政Vlog报道的传播内核,主要是通过记者在第一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主动放低姿态,讲好新闻故事,变教化式单向输出为流线型全媒交互。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因种种思想认识误区以及运行模式上的不尽成熟,时政Vlog产品的创作和运用存在着诸多亟须破解的问题:

一是单向度传播理念根深蒂固,Vlog产品创意薄弱。纵观“小婷跑两会”等时政Vlog产品,其创作的理念和手法还较为传统,虽然综合运用了字幕、动图、音效等时下较为流行的包装元素和剪辑手法,但其本质上还停留于“我带你看”“我说你听”的传统叙事手法,重展示、轻叙事,重流程、轻体验,重表达、轻互动。创作者心理顾忌较多,未能大胆突破旧有思想窠臼,Vlog作品的总体表现较多偏向于“四平八稳”,缺乏创意的张力与传播的活力。

二是专业上鲜有成熟样本模式,Vlog产品后继乏力。泛娱乐化趋势普遍模糊了真正的社会热点和内容的新闻属性,在“形式大于内容”融媒体报道理念的主导下,时政Vlog产品的创作和运用或多或少出现了报道“虚焦”的问题,重形式、轻内容、少原创,资源投入也远远不够,特别是在文案创作、主题提炼、画面剪辑等方面缺乏自主创新与探索,一味模仿时下流行的自媒体Vlog作品的套路“玩法”,存在一定的“跟风”现象,缺乏对新闻报道主体内涵的深入挖掘。

三是融媒交互性方面有待破题,Vlog产品爆款偏少。交互性强不强是衡量融媒产品的重要标准,须大胆突破广播电视传播既有模式的窠臼,培育用户理念,增强创意思维,优化呈现手段,源源不断创造爆款。从金华广电近年来创作的时政Vlog产品来看,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我对你说”“你听我说”的传播层面,创作者的自我定位还比较模糊,融媒的即时交互性偏弱,UGC通道并未有效打开,话题感也不强,很难激发用户参与的热情。

三、讲好新闻故事时政Vlog天地宽广

伴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不断推进,“Vlog+时政新闻报道”模式日益受到主流媒体的重视,通过不断深化时政Vlog产品的创作和运用,极大扩展了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版图。Vlog具备真实记录的天然特征,可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起到“去宣传化”“强交互性”的效果,更利于网端的碎片化传播,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系统谋划策划,更新新闻报道理念,提升内容生产精度,优化融媒运营策略,以全面提升时政Vlog作品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内涵式阐发主题。目前较为常见的时政Vlog作品往往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叙事方式过于生硬等问题。创作者应事先做足功课,吃透背景材料,深挖实质影响,巧设叙事结构,淬炼时代精神,全景式、多维度展现时政Vlog作品的新闻报道内涵。如央视今年1月精心创作的《打卡国家跳台滑雪中心 共赴一场“如意”之约》,通过跳出传统的领导人活动报道模式,以记者讲述切入展示“雪如意”场馆的建设进展以及运动员投入训练等内容,作品短小精悍,但生动诠释了宏大的报道主题,报道内涵极其丰富。

多维度传递价值。信息爆炸时代,作品想要吸引人,关键是要能打动人,要让广大用户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润物无声、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作为短视频作品的一大新品类,时政Vlog作品时长一般都在3分钟以内,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要让作品和用户产生情感“链接”,除了要活用“讲故事”的创作手法之外,创作者还需综合运用短视频中的音乐、字幕、图片等要素以及适当的剪辑手法,提升时政Vlog产品的“情感力”,多维度提升其“载道”能力与传播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央视近两年推出的时政Vlog产品,节目的包装正日趋“轻快化”“年轻化”“抖音化”,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严肃正统字幕包装已被卡通字体、动漫插画等流行视觉元素所替代,更加符合年轻用户的口味。

专业化打造产品品牌。Vlog产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同样面临着“碎片化”“浅表化”“娱乐化”等通病。主流媒体在创作上需秉持专业精神,以“信息发布、知识传播、价值传递”为宗旨,坚持正确导向,切忌“喧宾夺主”,努力在拓展报道深度、开掘传播广度,以及形成符号化、系列化和特色化上下功夫,及时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和选择恰当的报道切入点,持续打造时政Vlog产品的金名片。越是短小的视频,对内容的精细化程度要求越高,一时的流量绝非是恒久的能量,“Vlog+时政新闻报道”应避免成为“记者随手拍”或直接将现场报道予以切换转化的模式,必须依靠精细的专业化创作,用产品思维、用户理念和创新手法赢得公众的认可,获得可持续发展。

新技术赋能生产发布。当下,新兴平台发展迅猛,融媒技术迭代加快,主流媒体越来越重视对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的采纳和运用,通过新技术赋能,着力提升时政Vlog产品的服务性、实用性和交互性,有效增强用户黏性。如央视网推出“VR Vlog”产品,通过融入VR技术,可用一分钟时间向观众呈现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现场全景。今年推出的“两会你我他”融媒产品,每篇报道在以Vlog形式展示完我国在经济发展、医疗卫生、城市建设等某一方面的成就以后,还引入“UGC”创作理念,有意识突出Up主的角色意识,广泛邀请广大用户参与话题讨论,征集后续情况、网民观点和即时互动的视频,再由后台编辑整合发布,进一步密切了融媒产品与用户的关联度。

四、结语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到了9.01亿,其中30岁以下的占比超过了35%。这种公众高度依赖网络接收信息的趋势促使主流媒体不断探索媒体融合新路径。

时政Vlog从非官方的视频语言转化成为时政新闻报道的一种新型“作战单元”,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能够有效拉近受众和媒体间的距离,能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更有效地传递给广大百姓。想要真正做好时政Vlog作品的创作和运用,媒体人必须秉持“用户”思维,坚持专业精神,运用创新理念,重视技术力量,在严肃与趣味中找到平衡,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报道创作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时政要闻
《一墙之隔》创作谈
时政
创作随笔
时政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创作心得
今人优秀时政诗的写作技巧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体现群众观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