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穿越”百年党史 融媒还原红色人物
——复盘东阳融媒体中心《沿着红色足迹》主题报道实践

2021-11-27文_史

传媒评论 2021年9期
关键词:东阳学史党史

文_史 莹

《沿着红色足迹》是浙江金华东阳市融媒体中心与东阳市委组织部、宣传部以及横店镇党委政府共同推出的一组报道,它选择了中共党史上有重要影响的3位东阳人,分别是金佛庄、邵飘萍、严济慈,通过梳理他们的生活与工作轨迹,选择关键节点,设计采访路线,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个端口全媒体发布他们的事迹,同时关联周边新闻如后人的记忆、大学生的感受,生动反映东阳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追求、信仰、实践。

一、为什么要做这个报道?

严格地说,我们做的不是产品,而是作品。因为我们不希望它是昙花一现的一次性产品,而是希望能在实现较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起到一定的存史资政、成风化人之效。我们与东阳市委组织部、宣传部以及横店镇党委政府共同推出这组主题报道,既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更为采编人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践行新闻“四力”创设合适的载体。

1.体现政治自觉。我们选择了党史学习教育这个重大主题,用高度的政治自觉,指导新闻实践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对于地方党史,由于平时宣传较少,更是印象淡漠、认识肤浅。因此,借助这次新闻实践,让全体采编人员既知晓中国共产党历史,又了解东阳地方党史,是我们新闻媒体党建工作的最大出发点。,

2.拉高政治站位。如何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公信力、引导力,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归根结底,这与媒体人的政治站位紧密关联。如果政治站位高,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论知识全面掌握、深刻领悟、学以致用,就能高屋建瓴地用好舆论工具,引导有效有力。所以,非常需要有这样一次机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学史中强化政治意识,拉高政治站位。

3.锤炼核心价值。什么是新闻工作的核心价值?我们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寻找答案。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也是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所在。我们的用户、读者是人民,我们的报道对象、服务对象是人民。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

二、怎么去做这个报道?

第一步,确定方向,筛选内容。

围绕地方党史进行回顾式、对比式、成就式报道,是今年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报道的主要路径。我们决定立足党史看东阳,跳出东阳讲党史,寻找能把中共党史与东阳党史结合起来的人物,用人物事迹带动大家学习中共党史重要事件。在一场历史事变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通过解读这些个性化的细节,可以拉近受众与历史的距离。在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指导下,我们最终确定了这3位人物,梳理出12条采访路线,涉及北京、南京、广州、厦门、杭州、昆明、金华及东阳等地。同时为每条路线都设计了个性化采访方案,确保能够执行到位。我们要求每组采访成员都做实案头工作,对于每个人物至少阅读2本以上的史料,可以互为观照,减少谬误,同时确保不漏重点,凸显个性。

第二步,融媒采访,在场还原。

消化的史料如何创新再现?我们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到现场去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努力传递“在场感”,实现“在地化”。应该说,书于纸上的历史再厚重,都不如现场沉浸式体验带给人的震撼。一直以来,这3位人物的事迹都局限于纸质文本表达,缺乏影像资料,许多东阳人对他们缺乏全面了解,特别是金佛庄,他是东阳首位中共党员,但是绝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他。我们到各个现场,借助视频、照片、文字等手段,努力还原人物立体形象。我带队去广州采访,那里集合了金佛庄参加中共三大、创建黄埔军校、两次东征的事迹,之前我对他的印象很单薄也很苍白,但是当我站在中共三大会址,对照书上记载的历史内容时就体会到了金佛庄参加三大时的那种革命豪情。特别是在黄花岗烈士墓,邂逅了义务宣传烈士事迹的老医生简国铭,他说起他了解的金佛庄事迹,还给我们看了他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馆等地拍到的金佛庄照片、遗物等,我更真切感受到了英雄的分量,也增强了宣传英雄的迫切感。

在媒体行业不断变革的当下,深度报道成了稀缺产品,短视频新闻成了新风口。我们的栏目就是瞄准这两个着力点进行统筹和谋划。如果说深度报道是重大主题报道的“常规操作”,那么短视频则是我们推动融媒实践的一个重要窗口。电视记者需要拍摄视频素材,也需要撰写和修改文稿;纸媒记者需要协助视频拍摄,还需要客串主持人出镜,甚至还要参与短视频的后期配音。所有的出镜词都根据现场环境与当时心境,就地撰写,非常考验记者的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在紧张的采访活动中,原本属于不同媒体类别的记者,必须通力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在磨合过程中,双方不断增进了解,知道了对方采编过程中的痛点。到后来,他们往往会提前沟通,相互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一起梳理采编流程,拿出一个适合双方协作的工作计划。

此次栏目的报道人物是重要的党史人物,在东阳的党史资料中,关于他们的详尽文字记录也非常多。若用常规的人物报道宣传手法,很可能会让作品成为史料的堆砌,报道内容平面单薄,受众观感枯燥无味。经过商讨,我们决定邀请3位重要党史人物的后人、东阳本地的镇乡街道干部、寻访地的东阳籍大学生以及东阳商会成员一起,共同参与栏目采制,通过他们的回忆和思绪感悟,丰富那段红色记忆。在出镜的人物中,有邵飘萍的孙子邵澄、严济慈的孙女严慧英等家属,也有东阳广州商会党支部书记、厦门东阳商会会长、北京东阳企业商会会长等优秀乡贤。最后以深度报道、记者手记、同行者感想、专访摘要等形式多元呈现,丰富了受众的观感。

第三步,专人统筹,精心制作。

12条路线,12组报道。为了12个篇章有整体感,我们创新地设置了文字、视频和版式设计的统筹人员,确保栏目整体风格一致,包括文字风格、版式风格和短视频表现形式。这么做也是为了保证史料连续、流畅、简约,避免割裂、错漏和重复等瑕疵。比如在采写金佛庄的厦门篇时,我们将保定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这个篇章中,用“南渡北归”这个词衔接起了金佛庄分别在厦门大学和保定军校学习的两段历史时空;在邵飘萍的杭州篇中,我们发现原有的史料对其在杭州和北京的工作生活内容有所赘述,就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作了剪接,并且将邵飘萍在上海和日本东京的相关人生经历也结合了进去。所有的文章标题都以第二人称直抒胸臆,以报告文学的手法把对人物的评价、尊崇融于一体,营造出生动的对话感,消减了当下受众对这些党史人物的年代感,拉近了当今读者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猜你喜欢

东阳学史党史
古韵东阳
艺术学史的一个细节呈现
——《柏拉图的艺术学遗产》评介
第一次学党史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知史力行,打开人大履职新局面
百年党史铸辉煌 千里珠江党旗红
党史上的今天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