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布置与实施
2021-11-27江丹
江 丹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依托,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其他学科。但是,目前语文教材的阅读内容不足以满足学生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获取的知识范围,而课外阅读则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通过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可以丰富知识储备,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最初起源于苏格拉底,它能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实践精神,主动地去探求真知。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是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所做的第一步。在拥有丰富知识的奠基下,学生才能更为精准地进行批判创新。
(三)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不论是培养人的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2]。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课外阅读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中生动有趣的文字、优美抒情的文字、哲理深厚的文字比比皆是,总会有学生感兴趣的一类。所以,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有着无穷的魅力。
(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3]。阅读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作者对书中人物的细致描写,揣摩作者的内心想法,学生就能够获得最直观的感知,从而积累相关写作经验,学生个人的文化素养也会有所提升。
二、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布置与指导有待改进
首先,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指导。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没有适宜的阅读技巧支撑,阅读更多是走马观花。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唯分数”论的主张,致使教师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成绩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
其次,教师重视讲而轻视阅读。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关注自身,忽视了学生,以讲、练代替思考、探究。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独立发现和体验。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再次,教师缺少足够的实践机会来进行指导,同时自身能力也不足以支撑他们进行指导。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教学任务繁重、形式主义任务过多、学生活动集中,多种负担导致教师自身疲惫不堪,难以展开有关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加之部分教师本身知识涵养不够,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经验也不够充足,指导过程很难真正实施。
(二)学生的阅读与习惯有待提高
首先,学生的阅读只重视形式,忽视了过程或内涵。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据科学研究,学生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而阅读则是一个需要长期的过程才能完成的任务,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这样的阅读毫无意义,完全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也很难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
其次,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得当。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没有掌握相关方法,阅读是漫无目的的,并未在头脑中产生任何涟漪,没有产生有效的阅读。当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后,这样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好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写作能力与技巧[4]。
再次,学生对课外读物的了解知之甚少,喜爱休闲读物。这类读物内容简单,形式丰富,但缺少深刻寓意,对语文学习用处不大。学生阅读的书籍应是符合自身年龄特点,同时对自身有益,能够帮助自身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书籍。这样就可以通过阅读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品德修养[5]。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对今后的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家长的监督与引导有待加强
首先,多数家长忙于生计,忽视了学生的管理与监督。家庭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的示范作用。有人说,看到了孩子,就知道他的家长是什么样子。这句话不无道理。但由于大多数家长都拥有自己的工作,日程繁忙,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管理与监督。学生自小就生活在父母身边,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监督与管理,必要时刻还需起到示范、榜样作用,这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其次,教师和家长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偏重于教辅类图书,过度推崇“唯分数”论,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更多的选择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的书籍,导致课外读物的种类受到限制。选择课外读物时,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书籍。这样,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就能够起到增加见识,开阔视野,提高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6]。
三、完善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教师层面
第一,教师应加强学生在课外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是一个初学者,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才能够进行有效的阅读。最开始师生可进行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阅读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选取合适书籍,对书籍进行分块阅读,这样还能够解决学生注意力不足的问题。阅读前,教师要明确阅读的范围,并提出阅读任务,注意阅读任务一定要简洁明了,用具有指令性的语言来表达,要给出提示。下一次阅读开始时,教师要回顾一下上次课所讲的内容,解决留下的任务。接下来,教师便布置新的阅读范围、阅读任务,并讲一下这次大概的内容,用悬念收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7]。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整本书阅读结束。相信学生有了这样一次阅读经历,对以后的阅读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第二,教师应拓宽自身的阅读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书籍包含的内容丰富多样,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的问题也不能预测。当学生询问教师时,极有可能会出现教师的知识盲区,这就会导致教师的形象受到损伤,不利于教师更好的管理班级。为了帮助学生进行高效阅读,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更新知识观念,以满足学生的需要[8]。
第三,应将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是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学校的学习提供便利。通过课内外学习结合的方法,会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见解,提高学识,成为各研究领域都有涉猎的小专家。
(二)学生层面
首先,应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当今社会,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当学校课程结束时,仍面临众多的课外辅导班,学生苦不堪言。面对这种状况,家长和教师应该减轻学生的压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校,教师应提高教学效率,避免课后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课外辅导班也应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选择,不能一概而论。
其次,应转变学生的阅读态度,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受家长及自身负担过重的影响,学生对阅读的观念还不正确,他们认为阅读是负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转变学生的阅读态度,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可以开展与阅读相关的班会,向学生传授与阅读相关的正确知识,告诉学生阅读的优点和益处来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再次,应为学生选择优秀的儿童课外读物。当今社会的书籍繁杂多样,良莠不齐。学生对书籍的选择存在误差,需要相关人士加以引导。教师可为学生列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单供学生挑选。正确书籍的选择,有助于学生从中得到对正确事物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指导学生实践。
(三)家长
首先,家长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管理与监督。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同样重要,甚至超过学校教育。家长不能放弃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将培养学生的责任完全交给学校。家校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外阅读更应是家长关注的重点,家长作为教师教育学生的协作者,要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监督,确保学生的阅读有质量的完成。
其次,家长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助于学生进入阅读状态,提高阅读兴趣。学校就是一个阅读氛围十分浓厚的地方。同样家庭的阅读氛围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对于阅读方面,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学生进行阅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再次,家长应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学生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每一个习惯的养成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当循序渐进。家长在教育学生时,最初不要提出太高的要求,要给学生进步的空间。同时,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不要一味地指责,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循序渐进、耐心指导的方法,润物无声般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