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策略

2021-11-27王建强

山西青年 2021年22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王建强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高校对于大学生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对于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成了身兼班级管理、思政教育、职业辅导、扶危助困、心理健康等多项任务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当前作为独生子女的“00后”大学生承受着学习、就业、生活、家庭等各方面的冲击和压力,更容易诱发心理健康危机。因此,如何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任务。[1]

一、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首先是对于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对于考试焦虑、专业学习和就业感觉迷茫,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对人际冲突、人际交往、异性交往、恋爱关系等感觉困扰的问题。其次是出现的各类强迫型人格、偏执型人格、依赖型人格等人格障碍,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神经性症状,以及同性恋、恋物癖、异装癖等性心理障碍。再次是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2]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老师、学生和家长都非常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评优情况、升学率等,使得目前高校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心在于学生知识素养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高,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轻视。虽然目前各高校都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设立心理健康咨询部门,但是没有建立比较完善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许多高校只是依赖于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或学工处、思政教研室等部门工作的开展,而没有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规范的体系,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却并不理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落后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使得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兴趣索然,甚至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失去了信心。缺少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门和有效的管理机制,让很多非专业老师兼职扮演心理健康咨询师的角色,让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流行形式,而缺乏相应的深度和广度,从而难以及时应对学生的各类突发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实际状况脱轨,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评测方式没有与时俱进,再加上手段单一、方法落后,只是一味地进行劝说式教育,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师资源参差不齐

一方面高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较为匮乏,大多是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没有专业教师。而兼任老师由于受到专业能力的限制,再加上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是思政专业毕业或者是其他专业课教师兼任,很多都缺少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使得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难以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和进行心理危机疏导。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高校需要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提高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为辅导员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平台和渠道,让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网络学习平台等途径,学习心理疏导、情感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在实践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让辅导员老师都能够独立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比如适应与发展咨询、学业与发展咨询、择业与发展咨询心理健康与发展咨询或者心理危机干预等。

与此同时,需要提高辅导员的敏锐观察力、准确判断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是高校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在班级管理中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会课、团党课活动、奖助学评定等形式,积极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培养班级凝聚力与团体信任感以及学生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班级团结氛围和团体的向心力,增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信力,强化成员在团体中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力与创造力。[3]

(二)加强沟通交流,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需求

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时需要加强家校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和根源所在,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疏导最重要的工作原则。在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的时候,要注意把握情感交流尺寸,以心交心,取得信任,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温暖和关爱,重新找回学习、生活、工作目标的同时,也要避免出现情感转移等外在麻烦。

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及良好的心理弹性,让学生能过后运用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于自己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鉴定,并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才能发现有心理困扰时,主动、积极、理智、及时地进行自我心理疏导,或者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进而逐步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活动,深入体验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并在活动参与当中提高自身的人际交流能力、社会适应力和心理受挫能力,并让学生在欢快娱乐的氛围当中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

(三)发挥教师自身人格魅力,全面发展树榜样

高校辅导员需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心理辅导能力和班级管理艺术,尽可能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在班级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素养来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发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真谛,积极参与各种关于心理健康的活动,进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等。[5]

(四)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作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尤其要格外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通过家访、网络空间、班团干部反馈、舍友交谈等途径时刻关注学生群体心理动态,同时对于问题学生,要持续关注,防止情感问题复现。除此之外,作为辅导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危机应急预案,一人一策,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借助微信公众号、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畅通心理咨询求助途径和机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咨询活动。

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案例分析

(一)学生心理状况的表现

李某,由于自小父母对其要求较高,为她直接安排人生规划,不喜欢倾听和接受自己意见,常常无法按照个人意愿生活,久而久之让其感觉身心疲惫。同时自爆从小缺乏父母关爱,没有爸妈接送上学、常常半夜一人在家等等,从幼儿园到高中,她自称没有任何安全感,非常渴望来自别人的拥抱和关怀。再加上由于母亲对自己严格要求和批判式教育理念,导致自己从小不敢也不想和母亲进行过多交流,每次吵架都是被动接受母亲意愿。在长期的情绪压抑下,李某逐渐表现出少眠、烦躁、心情低落、自卑自责、感觉自己是别人的累赘,不愿与人交流习惯于在黑暗安静的环境中独处,喜欢听一些比较沮丧和悲伤的歌曲等心理问题表现。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第一,积极沟通,建立信任。借助QQ、微信、电话等方式和学生保持联系,疏导其当下的压抑消极情绪并探知其心理状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思想状态,并通过“老师对她工作的认可、兴趣爱好、学生对她的良好印象”等话题,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平缓学生的心境,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逐级上报,互通有无。经过沟通交流,在了解其心理问题和心理动态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向学校汇报学生情况。同时,预约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确立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后,采取措施联系其家长。后在家长授权同意下,经专业精神卫生机构鉴定李某的心理状态基本推测为严重抑郁倾向,进而采取下一步措施。

第三,时时准备,防患未然。加强家校沟通交流,打开学生对父母之间的隔阂,在尊重学生意见,稳定学生情绪的基础上,让其先积极配合治疗,保证其情绪的稳定和规避自残倾向。同时,叮嘱其舍友密切关注宿舍一切,排查宿舍可能存在威胁李某生命的安全隐患。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成效

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逐渐让学生养成自信大方、敢于表达意见的好习惯,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观念,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积极通过学习进行心理自我调节,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是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最好验证。

总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对于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和教育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详细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只有如此才能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促进师生心理相容,通过开展生活辅导和心灵沟通,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以及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才能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感受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