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善养人”智慧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探索

2021-11-27潘红梅

山西青年 2021年22期
关键词:养人笔者作业

潘红梅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0)

《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可见,明德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但每个人因后天生长环境的不同,渐渐被环境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德性,因此,“明明德”才是教育的根本,即让本有的好的品质显现出来。

对于已经步入成年的高职学生,不理想的学习成绩让一部分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丧失信心,缺乏自信,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方向不明晰,甚至存在有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又不知道想学什么的现象。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善养人”的智慧启发孩子们心中本有的“明德”,是我们高职教师需要去积极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一、以善养人

(一)何谓“以善养人”

对于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笔者认为应该是引导唤醒学生的正知正念,然后培植滋养,使之“强立而不反”。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二者都是“以善”为名,但目的不一,“服人者,欲以取胜于人;养人者,欲其同归于善。”用心之公私小异,而人之向背顿殊[2]。孟子这里虽然谈论的是治国大道,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道是相通的,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亦要讲究“以善养人”。

高职学生的行为意识习惯已初步固化,老师出于好心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却未必能得到学生的理解,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高职学生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是“我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这是“以善服人”,有叛逆心理的学生会很抗拒,而要以教师之“善”唤醒学生之“善”,唤醒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浸润进去。

(二)如何“以善养人”

“以善养人”,关键是“养人”。孟子所谓的“养”,乃顺其性而耐心地养护、培植,既不能“助长”,更不能“一曝十寒”,也就是说,人之本性虽含善端,但须养之而成[3]。孔子作春秋时曾言“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即道理须在事上才能入心。同理,教育学生也需在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浸透进去,空洞的理论说教,孩子们早已腻烦,所以我们可以借由专业的学习和具体任务的实施来引导与唤醒孩子们本有的“明德”。

二、具体措施

学生之“善”,即学生的优点或长项。这就需要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并针对学生特点,采用以善养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我们要先以恕人之心去发现“善”,“恕”者,如他之心也,即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处境。

(一)树立自信

高职学生经过三年高中奋斗和拼搏,也曾期望走进理想的本科院校,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但终究未能如愿,于是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

我们教师可以用往届成功学生的案例来激励学生,即使没有进入理想大学,只要自己不放弃,通过努力,一样可以有精彩的人生。社会是有分工的,高职生学好技能,以技能服务社会,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一样是社会的栋梁之材。因此,动手操作能力、交流组织能力才是我们高职生培养的方向。

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前行的榜样,还要落实到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从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开始,让学生逐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慢慢地重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带领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制作产品进行小型的创业训练,同学们可以各显所长,擅长绘画的可以做设计宣传,擅长手工操作的可以负责产品的制作,擅长组织的同学可以策划活动的实施方案,擅长公关的同学可以联系买家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或班主任始终是旁观者,而且要做到“观而弗语”,以“存其心”也,即看到过错或不妥只是观察,不要立即加以干涉和制止,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犯错的原因,和学生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在过错中体验,从而在内心有所感触,因为“错误”有时才是“正确”的铺路石。

(二)师生共修

高职学生普遍具有懈怠心理,缺乏学习能动性,加上相比高中而言宽松的管理,让学生很容易放松自我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部分有志学好一门专业技能的同学也会被同化“堕落”,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便会学风日下,应付了事,甚至会出现迟到、旷课以及挂科的现象。

万事“慎于始”,我们学生最大的弊病就在于不自律,表现为生活懒散没规律,不吃早饭或不定时用餐,晚上熬夜打游戏或追剧,导致白天上课昏昏沉沉,学习没法跟上,长期下去健康状况也堪忧。因此,入学初期要严格时间观念,同时刚入学时学生们对大学生活、对未来还是有很高的期许的,这个时候的孩子们,是“明德”在身的一种状态。我们老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生活习惯,制定一个学期的生活学习计划,包括每天的作息时间,以及每天的按时饮食、锻炼、卫生保洁,以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准时上课、不迟到早退等等,孩子们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的学习计划,才会精力充沛地高效学习。

俗话说“孩子不是听我们说了什么,而是看我们做了什么”,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言传身教的教育效果要远远大于空洞无趣的说教。如果这样的措施只是针对学生,会让师生有隔阂而不易长久,只有教师以身作则,学生紧跟其后,才能达到“以善养人”,同归于善的效果。

(三)欣赏积极面

“明德”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但因家庭环境、生长环境及教育环境的不同,“明德”之光华被遮蔽的程度也不同。宋朝柴陵郁禅师的《悟道诗》中写道:“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我们老师首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明珠,老师对学生的信任便是一颗善的种子,其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潜能,挖掘出本性中善的部分,从而“尘尽光生”,成为明珠一颗。

笔者现所教班里有一名男同学,木讷寡言,甚少引人注目,但作业质量还不错,笔者便对他有深刻印象。本学期因疫情防控的需要,需居家上两个礼拜网课,笔者会反馈每位同学关于作业的问题,每位同学收到信息后都会回复“收到,谢谢老师”或“老师辛苦了”之类的敬语,但唯独这名同学从来不回,虽不回却也按照反馈要求去做了,笔者便也就没去追究。后因一次作业难度较大,包括这名同学在内的好几个人都错过了课程平台的作业提交时间,然而除了这名同学,其余同学都主动联系老师说明原因,并申请再次提交。考虑到他的不主动,笔者便主动问询他作业是否做好以及迟交的原因,他仍旧还是无任何回复。笔者感觉这孩子缺乏起码的社交礼貌,本着为他今后走上社会着想,便想要电话联系他问个究竟。可电话拨出前,笔者精心分析:第一,他这样性格的孩子,面对老师电话,估计是让老师唱“独角戏”居多;第二,他从不迟到早退,说明对老师对课堂还是有一份敬意在的;第三,他虽不回老师信息,但还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修改作业的。思虑至此,笔者决定再次主动联系他,肯定了老师印象中他的优点,但也提出了疑惑——为何不回老师的信息,但老师愿意像父母一样包容他的习惯,所以给他机会——已经开通了作业的权限,并说明这次权限的截止时间。最后告知他,如果能学会主动交流和给自己争取机会,他会越来越优秀,也会在今后走得更远,并拭目以待他的改变。毫无悬念他还是没有回复老师,但是作业却很快就交上来了,且质量很好。

线下课程复课后,这孩子看老师的眼光有点闪躲,可能是怕老师再次找他,但笔者像任何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还像从前那样对待他。慢慢地,这孩子有变化了,他会主动站在第一排看老师示范操作,并及时递给老师工具,作业质量也越来越好。笔者还会特意安排他帮同学们准备课堂需要的耗材,工具及操作平台的调试等等,他都能快速地完成任务。随着他帮同学们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他比以前更愿意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了,同学们也越来越愿意和他在一起,甚至对于老师感谢他借来的工具时,他最近已经开始很小声地说不用谢了。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笔者本想打过去质问的电话虽是想为这个同学好,但深层次的原因是笔者内心的缺失没有得到满足,而且这通电话会放大这个孩子的缺点,让他离老师越来越远,也越来越严密地包裹自己,可见,这种“以善服人”的做法只能是南辕北辙。相反,笔者看到他本身的优点并欣赏他的优点,以此来启发他更多的优点,正如阳光面越来越多,阴暗面也就越来越少,这个孩子心中的“明珠”也就渐渐地“尘尽光生”了。

三、结语

(一)“以善养人”是一种正向的教育方法

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以善养人”智慧的运用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教育方法,是以相信为前提,通过对学生欣赏鼓励来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方式,是一种通过教师启发后,学生再自发完善自我的过程。

(二)“以善养人”是通过师生心灵沟通来实现的

“以善养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以教师高尚人格魅力的影响来带动学生。因此,这种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以高尚的品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去感染学生,以足够的耐心、始终如一的恒心来润泽学生,从而得到学生全身心的接纳、认同和支持,并“见贤思齐”,同归于善。

(三)“以善养人”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以善养人”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通过日常学习沟通和生活交流,互相成就、共同成长,可见教学相长不仅仅只是知识技能层面的互相促进,在品德修养、内涵提升方面同样适用。

猜你喜欢

养人笔者作业
老师,别走……
让工作“养人”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作业
冬日里,汤水最养人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高等教育要先“养人”后“育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