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1-11-27闵婕熊杰
闵 婕 熊 杰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2)
聂圣哲最早提出工匠精神的概念,是一种精工制作的内在意识,可以概括为工匠更加注意生产的细节,注重精心打磨,追求极致卓越,精益求精,实现品质的跨越。在现阶段,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主流的职业精神,不但能够代表职业能力,更能够代表职业观。随着工匠精神不断得到传承与发扬,其也拥有了新的精神内涵。首先,敬业是工匠精神的主要精神内核,也是我国良好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需要做好本职工作促进事业发展。其次,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要求需要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做到勇于突破自我,敢于创新。再次,精益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对自我进行严格约束,凡事力求极致。最后,专注要求,内心笃定,刻苦钻研。
一、“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对策
(一)加强校企合作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想要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学校为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基地,应该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所学能够有用武之地,实现学以致用。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搭建培养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真正能够将所学知识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良好的平台相较于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更能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而深化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因此学校应该做好以下两点[1]:首先,明确与企业之间人才培养的方向,促进双方进行顺利合作,减少不必要问题的出现,实现企业与学校共赢的目的。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针对学校所开专业寻找对口企业,将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安排、教学方案制定等环环相扣,与企业发展方向相契合,保证学生实践工作开展的合理性。此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应该注意及时对企业所提供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高职院校教师理论指导以及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教学等,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较强的职业技能,强化自身体验,实现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意识到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2]。其次,在工匠精神视域下,学校必须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专业实践综合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养成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软硬件措施的全方位立体使用,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方向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从而保证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满足岗位要求。
(二)善用专业实训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对专业实训的重视程度,在这一方面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实训培训计划。在开展专业实践活动过程中,既要注重于知识的联系,又要贯穿工匠精神,注重课程教学模式的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工匠精神的影响,深刻意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从而能够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的缺点完善自身的不足,主动投身于实践活动之中,全身心的践行工匠精神的要求,从而提高实训的培育效果,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高质量高素质的拥有工匠精神的全面型人才[3]。
(三)营造良好培育氛围
工匠精神的培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培养学生踏实专注的精神,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这种精神有利于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应该要从自身做起,向学生展现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以此来带动和感染高职院校的学生,为学校和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工匠精神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在学校内部形成浓厚的工匠精神学习风气,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奠定环境基础。例如在运用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优秀典型,对学生进行鼓舞和教育,调动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基础[4]。
(四)优化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为了能够有效地将工匠精神渗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对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和改造。第一,要建立健全理论教学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要完善理论课程,还要将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职业道德的传授纳入基础课程中去,一方面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充实,体现教育教学的特色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让学生拥有更扎实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真实案例进课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对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从而加强对于工匠精神学习的积极性,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升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技能培养的质量;此外还要对学生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课程中增加相应的职业规划单元[5],例如职业了解、自我评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于自身的合理定位,在专业教师的指引下实现对自身职业规划的完善,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第二,在完善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之后,应该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在这过程中不仅学校要结合院校专业特点,还要根据学校与校企合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工匠精神的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略工匠精神的意义,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所学有效地培养职业素养,形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精神。并且还要将专业课程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实现全面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型人才,适应当今社会就业压力激增情况下的社会发展需要[6]。
(五)重视双创,增强双创意识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渐被学校所重视,因此高职院校对于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增强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良好的双创教育学习氛围。高职院校在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双创意识的重视程度,通过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以及为学生提供相应指导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双创活动中去[7],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还能够让学生在竞赛的参与过程中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有利于学校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透过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看到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加强对双创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养成。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对自身的合理定位以及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并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创新精神的培育,为专业型人才的打造,奠定坚实的基础[8]。为了能更进一步地将双创教育落到实处,还需要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提升教师和学生对于双创课程的重视程度,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增设双创学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双创理念让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养成良好的探索和创新品质,开展各类各项其他创新创业活动来吸引学生,实现学生全员参与,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和基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9]。
二、结语
近年来我国社会持续发展,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同时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中,应该加强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转变教学模式等的方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全方位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为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