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策略探究

2021-11-27胡雪健卢勃如

山西青年 2021年22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大学

胡雪健 卢勃如

(燕京理工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高等院校不管是在办学规模上还是在招生人数上也都是年年递增。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在每年的毕业季涌入社会,其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也变得尤为严峻。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高不成,低不就”,就业形势十分堪忧。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就业,顺利走入社会值得探究。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第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显著。根据笔者的调查,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渐渐变成了一个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每年不断递增的高校毕业生就像一个个巨大的压力让就业市场“喘不过气来”。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严峻,高校毕业生作为新生的就业力量又源源不断地融入就业大军中。如此一来,就业市场的岗位供需变得十分吃紧。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少之又少,但是需要岗位的人又十分众多,“僧多粥少”的局面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且在高校毕业生不断就业竞争的过程中,各个高校专业和学校的差异也进一步给就业形势带来了影响和分化。一些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十分抢手,而一些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则往往出现“市场遇冷”的尴尬局面。

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研究,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出现的是结构性矛盾问题。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都是十分突出和严峻的问题。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形势一般比较良好,而那些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形势则显得十分堪忧。换言之,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渠道广阔;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没法挽留人才,高校毕业生也不愿意往此地流通,使得地区人才供给严重失衡[1]。同时,高校各个专业之间就业形势不均衡也是十分普遍的问题,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在就业过程中观念落后等都是困扰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症结之一。

第三,很多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不规范,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和盲区。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人才供需主要是以分配为主。而到了现如今百花齐放的市场经济时代,用人单位与个人早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每年一到毕业季,各个高校就会与用人单位联合举办各种类型的招聘会和双选会。但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完善与规范并不仅仅应该在双选会上做文章,而是应该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为人才的有效流通奠定坚实基础。而现实情况是每个地方都对大学生就业有着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不少不属于当地的大学生在外地就业市场上困难重重。换言之,整个就业市场有失公允,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尚未真正完全建立起来。

第四,部分用人单位观念陈旧,对于人才的选择和定位缺乏准确性。纵观现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用人单位盲目制定用人计划和用人目标的问题十分常见。不少单位并未从自己的实际所需出发,在人才选择上十分盲从,存在着“高消费”的嫌疑。一方面,他们过分追求所谓的高学历,一些专科生就能胜任的岗位他们非要选择本科生甚至是硕士生。另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十分功利。其希望招聘到一个高校毕业生就应该马上进入岗位并真正发挥作用并创造价值。在这样一种错误用人观念的指导下,用人单位自然对于人才发展潜力的挖掘显得不甚重视。在他们的观念里,大学应届毕业生只学到了书本相关知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很弱。因此,在他们的心目中,高校毕业生一直都不能成为“香饽饽”。

第五,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停滞不前,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在我国传统思想观念中,大学生就是“高人一等的天之骄子”。在很多大学生的心目中,自己的就业就应该光鲜亮丽,不管是工作环境还是工作内容都应该十分令人羡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大学生在就业中对工作的要求较高,对于自己的要求也是过高,“眼高手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待遇和福利问题上他们也往往有着过高的要求,这些不顾自生条件而盲目制定的要求显然让很多用人单位“不敢接招”,工作选择上“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2]。

二、改善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策略

(一)结合实际,全面调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供求关系

诚然我国现如今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盛时期,但是市场经济也同样需要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进行指导和调节。我国的大部分高校仍旧属于公立大学,其不管是在招生数量上还是在专业结构设置上都受到政府的支持与管理。因此,在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关系上,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首先,各个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整套详细且具有操作性的就业规划与指导。通过宏观层面的正确引导,高校毕业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就业环境中找准方法,明确定位。其次,政府主管教育的相关部门还需要在招生规模的大小和专业结构设置上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在具体的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上因地制宜,以实际情况作为基本出发点,切忌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盲目跟风”[3]。而是应该细化目标,层层制定详细的步骤和策略,通过一点一滴的进步让高校毕业生就业步入正轨。

(二)因地制宜,全面规范和管理就业市场环境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相对比较复杂,不利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鉴于此,规范和管理就业市场环境变得迫在眉睫,我国的就业市场一般秉承着社会竞争和双向选择两方面的特征。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稳定且有序的就业环境必不可少。各个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当地实情为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作出相应的工作与努力,并在就业供求信息的畅通上狠下功夫,为人才市场提供各项服务。同时,每一个高校也应该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多尽一些心力。高校在这个领域中可以做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完善和规范就业信息网,并在信息网上发布各种及时的政策信息、招聘信息等。此外,当前每一个高校都设立了相应的就业指导中心。而就业指导中心则应该全方位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种招聘会、推荐会等形式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变得优化高效起来。只有内、外部就业环境都达到一个相对稳定且和谐的氛围之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才能真正得以解决,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才能真正收获属于自己的成果。

(三)高等院校顺应就业市场,进行教育改革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平台,如果其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及时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更新换代,那么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是无法胜任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因此,对每一个高校来说,进行全面且彻底地教育改革变得迫在眉睫。具体来说,高校教育改革应该坚持以市场所需为导向,全面变革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摆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并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相关内容与元素,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以致用,掌握相应的社会技能。同时,高校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与用人单位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更好地了解市场所需,这对于其后续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制定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换言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为目标,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校毕业生才是高素质的毕业生,才是市场接受和欢迎的毕业生。

(四)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大学生自己。在他们的观念中,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书,最终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那么不管是对于家庭还是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极其不划算的。因此,在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大学生自身思想的调整至关重要。第一,大学毕业生应该接受“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大学生刚刚毕业,既没有实践经验,也没有社会阅历,在就业市场上“不吃香”是肯定的。此时的大学生切勿心灰意冷或者是眼高手低,而是应该认清现实,找准差距,先就业再择业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曲线救国”之路[4]。第二,毕业生要避开激烈的就业竞争,选择基础就业。很多高校毕业生的第一就业选择大都是考取公务员、进入跨国大企业等。但是严峻的就业局面使得这些想法变得很不现实。大城市社会经济发达,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自然很大,久而久之其不管是在人才饱和量上还是在人才供需上都趋于饱和。所以,大学毕业生可以转化一下思路,将自己的就业蓝图绘制在广阔的西部基层地区。如此一来,大学毕业生既能避开激烈的就业竞争,又能在火热的基层锻炼和磨砺自己,在基层发光发热也不失为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大有力途径。

(五)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就业形势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缺乏。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势在必行。首先,每一个毕业生都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随时而来的挑战,挑战与机遇并存,勇往直前的状态对于就业来说意义非凡。其次,每一个大学毕业生还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职业规划,认清自己在职场上的优势和劣势。不要将短期的利益得失看得过重,而是应该长远思考,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很好的谋划,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都应该进行有的放矢的修改与调整。

三、结束语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问题。一边是企业用工难、招不到人,一边又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种供需的失衡让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日益复杂,只有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既是社会呼声,也是大学生迫切的需求。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大学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