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2021-11-27孙青
孙 青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5)
不可否认,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教育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刻的,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合二为一,赋予教学更多的可能。而这也引发了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关系到信息化教育变革实效,也关系到信息时代教育的质量。以艺术类专业教师群体来说,其必须从文化艺术类教学特点出发,在明确信息教学能力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当前自身不足,积极参与培训、自主学习,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更好地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变革。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的信息化变革
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是教育信息化1.0时代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迈进的显著标志,《行动计划》中强调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重视网络教育,让教育在互联网的东风下蓬勃发展。教育信息化2.0与教育信息化1.0时代最显著的区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而2016年围棋人机大战,机器人战胜围棋世界冠军引发社会热议,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被大众所熟知,而2016年也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在这以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进入飞速发展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启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征程。而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亦步亦趋,在原有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上也融入了对人工智能的关注,这意味着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资源的利用将更充分,教与学的智能化变革将更迫切,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进一步革新也将带来更理想的教学预期。而教育信息化1.0时代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迈进[1],也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智能化的新要求,而文化艺术专业教师作为教学信息化变革的带头人,其信息素养的提升具有现实必要性与紧迫性,这也客观上推动我们积极探索文化艺术专业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路径。
二、“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容
(一)敏锐的信息意识
敏锐的信息意识是其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文化艺术专业教师要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践行者,保持信息的高敏感度,认识到信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信息化教育中的责任,能有效地筛选信息,以准确与完整有效的信息获取以优化教学决策,能将有效的信息整合起来为教学所用。文化艺术专业教师自觉树立现代教育信息观,学会使用互联网丰富课堂教学,提升自己的信息关注度,具备信息整合自觉性。具体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善于使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善于借鉴学习优秀的教案,善于检索资料和文献等,且文化艺术专业教师要基于信息的更新换代,保持教学的危机感,不断地充实学习,获取新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推陈出新。
(二)丰富的信息知识
文化艺术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信息知识,这是其教育教学的保障。要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熟悉信息技术的理论方法等,能进行信息技术与现代学科教学整合,能熟练地使用电教媒体、计算机等,能熟练安装与使用常用软件,能编写计算机测试试验题,能科学整理学生成绩等。要具备基本的多媒体知识。文化艺术专业教师能熟练使用PPT、PS、Flash等技术,用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2]。文化艺术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搜集数据、传输文件及进行交互式学习,能利用电子邮件、社交媒介软件与学生对话交流等。教师必须具备课程知识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媒体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助力课堂教学等。
(三)高尚的信息道德
信息素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是信息道德,其往往与教师的职业素养、价值观等联系在一起。高尚的信息道德对应的是文化艺术专业教师在信息技术使用的过程中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信息技术使用规范等,确保信息技术的使用是科学而合理的。文化艺术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不危害社会,不违反社会道德,其作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讲授者等也必须传递积极的信息道德,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等,指导学生能有效应对信息伦理危机与考验等,让学生在信息世界里能明辨是非,健康发展。信息道德与教师的品德修养密不可分,知识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职业的道德感,自觉践行信息道德。
(四)文化艺术类教学的特殊性要求
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有着自身的特殊内涵,除了前面提到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外,其必须认识到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基于文化艺术教学中感性成分多的实际,处理好其与信息化教学之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去建立新的学习、创作和教学模式,以实现文化艺术与信息技术的耦合。其必须关注到文化艺术学科多方向发展的特性,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空间、创作范围的扩展。如借助PS技术、3Dmax三维动画等处理教学中的问题,以跨学科意识的树立,追求文化艺术专业的创新发展[3]。
三、“互联网+”时代下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一)转变观念,强化信息意识
意识上的转变带来行动上的落实。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训练提升,要先从纠正其传统理念入手,转变教师的观念,让其认识到互联网教育变革对提升教育教学实效的促进作用,自觉参与到互联网教育的变革浪潮中。让教师更多地认识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技术、新理念的可行性,激发教师对新理念、新模式的自觉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创新的意识激励学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如引导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美术设计、绘画专业教学,借助各种专业软件,既能推出更具艺术表现力的设计作品,也提高了设计实效。学校也要营造教师信息意识转变与信息素养提升的氛围与环境,对当前影响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一些客观要素进行调整,如教学负担的减轻、教学探讨氛围的营造、奖惩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等。
(二)多元培训,学习信息知识
融合多种培训方式,深化教师信息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互联网教育变革使得教育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也具有智能化发展导向,实现了传统学习方式颠覆性的改变。互联网教育引发的教育变革,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实施方法:以培训为主,学校牵头组织各种信息知识培训,让教师直接获得技术的学习机会。要发挥教师的能动性,让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开拓、发展自己。例如,针对自己的薄弱之处,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如学堂在线APP、中国大学MOOC网站、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网站、网易公开课等都是自主学习的优质在线平台。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合作学习,将互联网教学的优势作用于教师群体,让教师获得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满意体验,调动其知识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教师信息知识培训的系统性与连贯性[4]。
(三)创设氛围,提升信息技能
良好的氛围能够在教师群体中掀起自觉学习信息技术的浪潮。要想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就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校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家长允许孩子合理地使用信息设备,使教师有充分的自由去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同时,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也要鼓励教师建言献策,主动参与以更多的体验式案例研讨为主的培训,让教师卸下信息技术学习的心理包袱,“轻装上阵”,提高教师信息技能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信息技能的提高。营造信息化学习氛围,使得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知识技术等逐渐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深化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改革成果。
(四)完善考评,强化信息道德感
完善的考评机制是对教师进行信息道德约束的保障,对于学校来说,要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具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并增强其考核性。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学术成果来考评的制度,更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认证于一体的评价机制,要重视师德建设,奖罚明确,以信息道德管理强化教师信息道德教育。考评机制越完善,对信息道德的教育约束作用就越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就越全面,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自觉性也将大大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指导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让互联网教育变革的成果落地于教学实践。
四、结束语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升具有现实必要性,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关键一环。要让文化艺术专业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自觉学习信息化教学知识、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意识,灵活掌握多种信息化教学技能,且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做好信息舆论的正确引导,才能适应“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教育环境,更好地组织教学,实现创新型、应用型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