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
2021-11-27
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多表现为骨结构因外力撞击、意外事故、劳损等原因造成的破坏,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提高,汽车也早已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大部分人都缺乏运动与锻炼,骨折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临床在治疗骨折时多以复位、固定及功能恢复锻炼为基本治疗原则,常用的方法基本上分为手术治疗与传统治疗两种方式,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的病情状况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式。
骨折临床症状表现
骨折疾病,在临床上被定义为,患者的骨结构因外力作用碰撞而发生连续性断裂或是完全断裂的一种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热与休克。对于多发性骨折、股骨间骨折、开放性骨折以及脊柱骨折,患者的软组织大面积损伤、出血量大、疼痛难忍或是伴有内脏损伤等症状将会导致患者休克;如果患者的骨患处出现大量内出血的现象,当血肿逐渐吸收时会使体温升高;如果是属于开放性的骨折,当体温升高时需先检查骨患处有无感染的症状。该疾病多见于儿童与老年人,大部分是某个部位出现的骨折,也有少数是多发性的骨折症状,需要及时处理,大多数病人均可恢复到正常功能,但是也有少部分病人在治疗后会出现其他的后遗症。
诱发原因分析
导致骨折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直接外力作用下出现的损伤、其他外力作用的撞击所造成的损伤以及积累性的劳损等。直接损伤是指,外力撞击作用直接对骨骼的受力部位产生损伤而引起的骨折。间接性的损伤是指,通过纵向传导、扭转作用或是杠杆作用,致使发生远端的骨折,如从高处跌落脚部落地时,在重力作用下躯干急剧前曲,导致胸腰脊柱处与椎体产生爆裂性或是压缩性的骨折。积累性的劳损,是指因轻微、长期、反复的直接性或间接损伤,致使肢体的某一特定部位出现骨折的症状,也称疲劳性骨折。
骨折的治疗方法
临床中将骨折的治疗方法归结为手术治疗与传统治疗两种方式,均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在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与传统治疗
手术治疗分为外部固定与内部固定两种治疗方式,手术治疗通常是有创手术,在术后伤口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内部固定的治疗会引发不稳定的并发症,对周围的软组织造成损伤,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当前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创手术也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该手术可以帮助患者骨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却很难避免术后会出现伤口愈合缓慢或感染的问题。比如,在治疗跟骨骨折时,需要使距下关节面恢复平整,以促进跟骨的外形、负重力线、骨角、腓骨下间隙与解剖学功能的恢复。手术方式有很多,比如,微创复位固定手术与复位内固定手术等。随着内固定材料的不断优化、手术技术的创新以及影像学的发展,可实现微创撬拨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手术的治疗,该种手术方法具有切口小或无切口、固定牢靠、复位效果好等优点,不需要剥离软组织,可减少切口的感染,降低血管、肌腱以及神经等的风险。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牵引固定、支具固定、石膏固定、夹板固定等。适用于传统治疗方法的患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骨折处出现移位但不影响功能的患者;使用传统固定方式骨折处固定不牢固,在愈合时出现移位的患者等。
治疗的基本原则
骨者患者的主要表现特征是局部变形、肢体移动会有骨擦音、伴有局部瘀血、肿胀、剧痛等症状。临床上对于骨折的治疗,常以受伤肢体功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为治疗目的,因此通常遵循三个治疗原则:固定、复位、功能恢复锻炼。
复位治疗
出现骨折后,骨骼结构中健康骨的解剖结构会出现移位,复位治疗的作用是帮助骨骼恢复位,使之恢复到接近于原结构的状态,利用骨骼支架帮助其复位。复位的方法,分为闭合复位与手术复位两种。
固定治疗
当骨折处复位完成后,由于骨折处的不稳定容易出现再次移位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多种固定措施来进行骨折处的固定,才能确保位置在合适处,以促进骨折的愈合。目前常用的外部固定的方法主要有:小夹板固定、石膏绷带固定、外支架固定以及牵引制动固定方式。内固定治疗是指,患者实施的手术治疗,以切开术用螺丝钉、钢针、髓内钉、钢板等进行固定的方法。
功能锻炼
有效的功能锻炼,可增强受伤骨折处的肌肉收缩,使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加,促进骨折处的愈合,防止肌肉出现萎缩。另外,功能锻炼还可以修复未被固定的骨关节,使其通过主动或被动性的活动,有效预防关节囊的挛缩与关节粘连等症状,有助于骨折处恢复到发生骨折前的健康状态。
总之对于骨折患者来说,无论是采用手术治疗或是传统治疗的方法,都应把握治疗关键期,且都需遵循复位、固定与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在进行骨折固定时,对于内固定材料的选用应谨慎,还应注意把控好复位的良好与内固定的牢固性。同时,合适的康复锻炼也是非常有助于骨折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