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突发事件中的新闻报道原则
2021-11-27□
□
在如今新媒体、自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获取的网络信息并不是缺乏而是过载,甚至造成了焦虑与恐慌的情绪。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通常比较权威,是百姓最为信任的获取信息渠道。作为新闻从业者,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应该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一、真实精准原则
加强正确舆论引导,注重真实客观报道。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受众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对各种信源的信息,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盲目听从,而这时,主流媒体成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渠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准确把握事件动态发展和处理进程,不能损害自身的公信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谣言几乎是每天层出不穷,奇葩言论频出,比如说一度在微信朋友圈中盛传的“鼻子滴香油防病毒”等。在疫情刚开始发生时,这样的所谓“常识”虽然看上去荒诞,在实际中,确实有很多中老年人尝试,甚至是抱着“即使没用也没有坏处,还可能有用”的想法。这时,就需要权威媒体来进行辟谣。
官方媒体想确保突发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就要在采访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认真求证。
1.信源可靠
记者需要采访各种专家及权威部门的工作人员,但是在采访前,一定要了解和确认采访对象,因为主流媒体的采访,也是对他们权威性地位的一次背书,所以在选择信源时,一定要反复核实、确认。记者自己要具备一些基础常识,如果缺乏判断力,其可能就会成为奇葩言论的传送机。
2.调查考证
记者或编辑对于所谓权威信源提供的信息和数据,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和以往的数据进行对比,尤其是数字,一定要反复确认,做到每个数字都有出处,每个数据都有解释。
3.实事求是
对于已经确认核实过的真实信息,要争取原汁原味提供给受众。因为疫情期间,一个小小的报道细节都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只有事实准确才是最好的报道。
二、全面平衡原则
保证新闻信息全面性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报道应阐明所报道事件的背景、起因、发展过程、结果,需要有完整的事实经过与清晰的人物关系。应尽可能确保新闻报道内容完整、全面,并且在事件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细节,使之趋于完整。例如,针对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央视新闻频道进行了持续一个多月的跟踪报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政府反应、事故救援、环境污染、善后处理等进展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深度跟踪采访报道。
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新闻栏目的整体编排非常有讲究,既不能渲染负面情绪,又需要引起公众的重视。新闻报道要服务于大局,既要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又要向群众宣传相关知识。很多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对相关知识的普及将有助于提高受众的防范意识。
在报道时,应该尽量涵盖多元化的信息,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参与事件后续处理的政府行为、专家学者分析、社会舆论走向等内容都应尽量涵盖,这些往往能反映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从多方面、多层次对突发事件进行剖析,以求全面地呈现突发事件的真实面貌。
比如,近几年的马拉松比赛及一些大型运动会上,曾突发参赛选手晕倒事件,一些持有救护证书的人出手相助——做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而很多普通群众不知所措,大多数的反应只是拨打急救电话。而在报道中,很多媒体采访了相关专家,让受众知晓面对身边人突然晕倒的情况,怎样进行有效救助,这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台风、地震的相关报道中,有很多媒体在报道灾情的同时,也关注如何理赔以及在灾难中怎样保护自己,都起到了向公众普及常识的作用。
三、尊重隐私原则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报道中的每一个字都会引发受众的猜测。记者在采访中,要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对于一些舆论监督类稿件,记者一定要采访事件的双方,坚持客观的报道,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带着自己主观的情绪做新闻。媒体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要充分尊重采访对象的要求,对有些信息进行一些模糊处理,以免报道影响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一些主流媒体在报道相关人员的时候,采用了打码处理。对当事人的拍摄,也是经过本人同意的,这也体现了媒体法律意识的进步。
在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报道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承担着报道事实、鼓舞人心的作用。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权威、科学的新闻报道可以让民众了解相关知识,而粗制滥造的新闻报道,让百姓摸不到头脑,一头雾水,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秩序,一些报道让相关人员隐私暴露无遗,使其遭受网络暴力。
四、结语
突发事件报道,考验着媒体机构的水平,同时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次考试,检验其新闻敏感性、新闻专业能力。因此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一定谨慎运用手中的采访权,遵循相关原则,才能使报道起到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