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军官制度落实 加强军队院校人才建设
2021-11-27许伟艺
许伟艺
新的军官制度已经全面实施,对军官管理的根本性问题、基础性制度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规范。一系列重要法规制度的出台,标志着军官制度构建实现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取得实质进展,必将为加快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军官队伍、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为部队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才是第一要务,更要紧跟军官制度构建推进步伐,带头贯彻落实政策规定,以推进政策落实为契机提高人才建设水平,不断开创人才建设新局面。
一、推进新军官制度落实要求院校必须在抓实思想引领上做好加减法
贯彻落实新的军官制度,关系院校建设发展全局,关系官兵切身利益,关系人才建设质量效益。要切实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清推进新的军官制度贯彻落实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决策部署上来,做好提高思想认同的“加法”。一是准确把握意图,自觉当好坚定拥护者。推进军官制度落实中,越是基层越要准确领会把握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意图,把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贯穿始终;越是培养人的地方越要高度主动、自觉对接备战打仗人才需求的战略考量,以“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检验院校军官制度落实成效。要引导院校官兵准确把握新的军官制度蕴含的深刻指向、重大举措和目标要求,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准确把握政策背后的战略意图,凝聚起培养能打胜仗人才的思想共识。二是严守纪律规矩,坚决当好忠诚捍卫者。推进军官政策制度落实,打的是攻坚战,啃的是硬骨头。要始终强化责任意识,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保密纪律,绝对服从上级决策部署,不犹豫迟疑,不妄加议论,坚决防止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对一些负面评价、猜测议论坚决不听不信,绝不人云亦云。教员和一线带兵人要及时发出正面声音,集聚正能量,积极营造有利于政策落地的良好氛围,以实际行动做好样子、当好表率。三是立足岗位履职,积极当好一线执行者。要坚持用事业凝聚人、平台吸引人、情感温暖人,引导广大教员从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中感悟强军兴军的使命担当,看到军队建设的大好形势,抓住院校发展的难得机遇,强化定力、稳住心神算大账、总账、长远账,始终保持一颗强军追梦的热切之心。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根本任务,始终把心思留在钟爱的讲台、把精力用在育人的事业、把功夫下在科研的创新,用实际行动汇聚起推动政策落地的强大执行力。
目前来看,上下一致是主流、思想认同是主体、期待红利是主向,但也有的关切中有忧切、期望中有观望、信心中有担心,特别是对个人得失、进退走留等问题关注较多,还要及时做好破除错误认识的“减法”。一是破除“忧成长进步”的彷徨心理。院校有的干部担心受编制影响,面临“半路出家”“二次择业”,岗位专业“脱挡”、成长进步受限;有的任职时间较长即将达龄,担心岗位竞争激烈,晋升发展机会小;有的担心政策一刀切,达不到退休条件,只能被转业或“逐月”。二是摒弃“比新旧政策”的惯性思想。新制度已经施行,旧制度已经废止,有的干部还存在惯性思维,热衷新旧对比,感觉现在编制卡得更严了、任职资格提高了、晋升速度放慢了。身子进入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时,不能及时适应新标准、新要求。三是走出“恐本领不足”的焦虑心态。新制度对干部考评、晋升、交流等方面做了严格规范的制度设计,对干部能力提出更高标准要求。有的担心未来职业发展变化大,能力不匹配、素质跟不上;有的想晋升任职,担心考核不靠前;有的想参加晋升教育,担心标准条件不达标。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干部素质还不过硬、能力还不能与新的军官政策制度相适应。
二、推进新军官制度落实要求院校必须在人才保留引进上做好加减法
随着新的军官政策制度落实不断推进,最大限度保留引进人才成为做好“下篇文章”的重中之重。要充分认清院校的专家教授和骨干人才,是前人栽培的结果、日积月累的沉淀、继往开来的“家底”,要立足长远过细筹划、贯穿全局紧抓不放。一方面要做好招才引智、练好内功的“加法”。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人才高峰。要坚持引才工作服务院校转型的鲜明导向,紧贴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攻关,紧贴“五弱”短板及重点关键专业领域,紧贴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拿出求贤若渴的态度、三顾茅庐的诚意,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打仗急需、院校急盼、能用顶用的高精尖缺人才。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统筹利用军地优质人才资源,利于吸纳先进创新理念、运用前沿创新成果、借鉴科学管理模式,利于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峰,催生“我有他没有,他有我更优”的颠覆性成果。二是选调部队优秀军官,形成人才高原。院校人才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根源在于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针对性不强、前瞻性不够,与部队所需联系不紧,与作战需要契合不够。通过选调部队优秀军官到院校担任教官,可以借“他山之石”攻“院校之玉”,把部队人才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实战实训经验带进课堂,把部队亟须解决又无力解决的问题反馈给院校集智攻关,让懂打仗的人教打仗,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破解院校教育“三个脱节”、学员到部队后“水土不服”等问题,确保院校培养的人才能打仗、打胜仗。三是招聘优秀文职人员,抢占人才高地。充分利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直接引进、定向培养等多种招录方式,加强军地协同,广开进贤之路,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灵活的文职人员引进政策,确保文职人员引进的层次和质量。要注重开辟紧缺专业和高层次人才进入文职人员队伍的“绿色通道”,以超常措施“筑巢引凤”,延揽高精尖缺人才。
另一方面,要做好去芜存精、走弱留强的“减法”。一是把握形势特点,稳妥压超分流。军官等级制度转换后,院校普遍存在高衔级技术军官超编严重的问题,队伍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失衡。针对高衔级技术军官超编和消化矛盾,要统筹考虑院校人员调整和力量接续,拿出具体有效办法,合理制定消化分流政策,逐步理顺编配关系,保证院校人才建设稳定有序。二是适应转型需要,聚力优化结构。要紧紧围绕院校转型发展目标,着眼实现人才建设动中优化、减中理顺、改中加强,统筹考虑军官选拔补充、晋升任用、交流培养等因素,加大对能力素质偏弱、成长发展受限、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一般的干部安排退役力度,着力理顺职级、年龄、专业和素质结构,促进军官队伍内涵式发展。三是注重保留骨干,防止人才流失。着眼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使用效益,统筹考虑院校转型建设、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切实稳定保留好建设发展所需的各类骨干人才。要落实人才稳定保留相关措施,对军队高科技创新人才、知名专家教授、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以及紧缺专业人才、一线带兵骨干等,重点予以保留,切实稳住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骨干力量。
三、推进新军官制度落实要求院校必须在激发动力活力上做好加减法
干部内生动力的问题,不能忽视、不能等靠,必须在推进政策制度落实过程中,立足本级、立足现有政策、立足单位实际,拿出硬措施、实办法,上下合力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切实做好释放活力的“加法”。一是改进思想教育激发动力。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紧扣真信实下功夫,充分利用院校特有优势,用真理真情真实的力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向心力。紧盯活思想抓教育,紧贴网络化做工作,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作用,增进思想互动,增强教育实效。二是强化奖先励优荣誉感召。聚焦院校转型建设、人才培养、担当作为等奋斗新时代的主题,通过举办事迹报告会、组织颁奖典礼、开设宣传专栏等,引领广大干部见贤思齐,将表彰结果与官兵晋升发展、福利待遇、退役安置等切身利益挂钩,不断强化使命责任、激发奋斗热情。三是树立考核评价正确导向。要认真贯彻《现役军官考核暂行规定》,构建三种考核形式有机衔接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评体系。坚持“三个注重”“三个坚持”,针对院校不同类型人员特点,分类细化考评标准,评价人才不搞求全责备,不唯学历资历,增强考核结论的权威性,以评价导向引领努力方向、激扬强军志向,浓厚实干者实惠、优秀者优先、胜任者胜出的良好氛围。
在做好激发动力活力的同时,也要做好减压释负的“减法”,下大力缓解“五多”问题带来的事务压力、追责问责带来的工作压力、实际困难带来的身心压力。一是精细统筹减压去负。针对教员反映强烈的高压常态之累、“五多”顽疾之困、工作忙乱之苦、虚耗空转之扰,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院校机关要加强工作统筹,统住教育活动、会议集训、检查评比,不得随意向教学单位、教员索要文字材料,不得靠翻本子、查笔记、考背记评估工作成效,使教员从繁琐事务羁绊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学科研工作上来。二是精确执纪松绑释缚。着力解决问责泛化、简单化和诬告乱告问题,对照容错“六种情形”,探索建立免责清单。开展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教育,严肃查处诬告乱告行为,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官兵澄清正名、消除顾虑。熟练运用“四种形态”,客观公正评价犯错或者受到追责问责的官兵,对因领导责任受处分后表现好的干部,选拔任用时一视同仁。三是精准服务纾困解难。用好年度调余补缺计划,根据工作需要和岗位编配情况,组织家庭特殊困难干部工作调动。对官兵家庭涉法问题,积极依托军队、地方涉军维权协作机制,为官兵解决涉法涉诉问题提供支持。及时解决官兵婚恋生育、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广大干部面对烦恼心不焦,有效促进院校人才队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