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初探
2021-11-27孟鑫
◎孟鑫
一、邺城遗址基本情况及考古工作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20公里处,自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建邺城,又先后作为了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近四个世纪之久。邺城遗址主要压占邺城镇、习文乡两个乡镇、14个村庄,面积约13.5平方千米,1998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邺城考古队通过近三十年的考古工作,基本理清了邺城遗址平面布局和遗迹分布状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其中包括已确认及考古确认的邺城遗址本体、邺北城城墙、三台、地下潜伏城门、邺南城城墙、城壕、城门、道路、宫殿建筑群遗址、赵彭城与核桃园北朝佛寺遗址、古柏等。
二、邺城遗址公园建设总体布局构思
2017年12月,国家文物局批准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邺城遗址属于城郊型遗址,周边主要以乡村为主,这使得遗址保护区的资源分布和区域发展及人口分布在地域上出现了重叠,使得遗址区不能实现保护、价值传承和当地经济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所以了加快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邺城遗址实际情况,构思拟重点围绕三区(以三台为中心的邺北城展示区、以北朝宫城为中心的邺南城展示区、以赵彭城与核桃园佛寺为中心的外郭城展示区)打造遗址公园。
(一)以三台为中心的邺北城展示区建设内容
该区域位于邺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北部区域,是以三台遗址为中心的历史背景与出土文物展示区。主要涉及广德门遗址主入口区节点、邺北城宫殿区(西区)暨考古发掘公众开放区节点、三台遗址节点的打造。
1.广德门遗址主入口区节点
广德门是目前邺北城墙上唯一已探明的城门,门内大道西侧即为曹魏宫殿区,是邺北城历史空间格局的重要节点。
广德门北已修通通往临邺大道、邺城博物馆的道路,确定将此处作为公园主入口,具备售检票、停车、电瓶车换乘等功能,同时作为阐释邺城历史地理背景及地位的前导空间。展示计划考古发掘的广德门遗址,作为第一处遗址展示节点。
根据广德门遗址考古发掘,发掘后进行本体展示,上覆保护厅,采用轻钢骨架,灰瓦四阿坡顶、深出檐,周围设外回廊,玻璃墙壁,尽可能使用自然采光。入口设于南北两侧中部,内部遗址上设参观木栈道,栈道两侧根据需要设解说牌。
2.三台遗址节点
三台始建于曹操经营邺城时,曹操常于其上举行宴饮、歌赋等活动,并在后赵、冉魏、东魏北齐时期修葺增华、继续沿用。三台为后世历代文人所吟诵,局部至今仍高耸于平原之上,是邺城遗址的标志性建筑遗存。三台建于城墙之上,可作避险、瞭望之 用,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意义。
拟建设铜雀台、冰井台展示棚,分别位于铜雀台、冰井台西北角,轻钢骨架、浅基础、单层、灰瓦坡顶、深出檐。铜雀台展示棚展示铜雀台建筑形制、建安七子、其台与曹操高陵方位关联、十六国~北朝铜雀台史事、《河朔访古记》载台上后世建永宁寺事等。冰井台展示棚展示冰井台历史内涵、建筑形制与功能、石虎藏冰记载,展示秦雍城、郑韩故城、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明清紫禁城所见同类古代冷藏建筑。
金凤台上洞清观建筑保留,更新展示内容,展示金凤台建筑形制、历代史事、更名原因等,展示后世台上建洞清观事等。同时展示三台整体的历史内涵、考古发现、典型遗物,展示汉魏洛阳金墉城、唐大明宫三清殿与大福殿、明清北京团城等中国古代都城或宫室西北侧设置高台建筑做法实例等。
拟建金凤台展示棚,由邺城考古队确定能够体现三台建筑形制、做法、历史地层的位置,在保证遗址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开掘考古探沟,探沟上部建设保护棚,原位展示三台建筑遗存本体。暂定于金凤台北部,轻钢骨架、浅基础、单层、灰瓦坡顶、深出檐。金凤台栈道平台铺设于金凤台顶部,游客可从金凤台顶南部洞清观东侧小门沿栈道到达平台,远眺遗址公园及周边标志性节点(北朝宫城阙门、朱明门、赵彭城佛塔、核桃园佛塔、安阳高陵、东魏北齐墓群等)。栈道过平台后向北,途经台体形制与文化层展示棚后下台。栈道、平台均以防腐木制,高度略高于台面,不生根,设轻钢索围栏。
三台1/20复原模型设于三台南侧,以耐久类材料制作。
(二)以北朝宫城为中心的邺南城展示区
该区域为邺城考古遗址公园的中心区域,是以北朝宫殿为中心的展示区域,主要涉及南城宫城区节点与朱明门节点的建设打造。
1.邺南城宫城节点
邺南城宫城是东魏北齐时代政治中枢空间所在,是帝王布政、居寝场所,东魏北齐历代帝王在此居住。邺南城继承了北魏洛阳城的三重空间与单一宫城格局制度,自外而内为外郭城、内城、宫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城典型实例之一,宫城是彰显这一制度的核心要素。邺南城宫城内已探明中轴线上分布多座大型宫殿基址,近年的新一轮考古勘探又发现了后宫区分布更加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基址,这些基址的布局与内涵对研究南北朝宫室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拟建设北朝宫城专题展示棚,设于宫城遗址内中部,轻钢骨架、浅基础、单层、灰瓦坡顶、深出檐。展示北朝宫殿格局制度、宫廷文化、政治制度、相关历史人物等,展示北魏洛阳与南朝健康宫室格局以做比较。
拟建北朝衣冠复原展示馆,设于邺南城北朝宫城展示区太极殿院遗址内确认无遗存区域,东西对称布置,兼为太极殿院空间围合要素。利用以湾漳大墓为代表的磁县东魏北齐墓群考古发现的丰富资料,仿制北朝衣冠、卤簿、器具等,一方面以等比例人偶方式展示,一方面可为游客提供穿着体验。展示馆轻钢骨架、浅基础、单层、灰瓦坡顶。
拟建设北朝宫殿1/20复原模型,设于宫城正门西北侧,以耐久类材料制作。
2.朱明门节点
朱明门是东魏北齐邺南城内城正门,都城建筑中地位重要,是同等地位城门中唯一能够确定带阙的城门。在整个东魏北齐邺城空间布局(含外郭城)中,朱明门位置近于几何中心,具有重要的空间节点意义。朱明门两侧出阙的建筑形制是中国古代都城城门中的最高等级,继承了城门、宫门外侧带阙的传统,是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例。
拟建设朱明门建筑遗存模拟标识,朱明门原址地表,根据考古成果资料,按原形制、材料做法模拟标识朱明门墩台、包砖、柱础等遗存,台壁高约1米。顶部修整为自然土丘状,植本地低矮野草。
拟建设历史道路模拟,按原宽度、走向铺白色碎砂砂石,展示邺南城中轴线大道。
拟建设朱明门专题展示棚,设于门址西北侧,展示朱明门历史沿革、形制特点、考古历程、推测复原图等。展示与朱明门功能类似的汉长安城西安门与直城门、汉魏洛阳城建春门与西阳门、隋唐长安明德门、隋唐洛阳定鼎门、北宋东京新郑门、辽上京乾德门、明清北京城门等实物资料及古代图像资料。
朱明门1/10复原模型,设于门址正北侧,以耐久类材料制作。
(三)以赵彭城与核桃园佛寺为中心的外郭城展示区。
该区域位于邺城考古遗址公园南部,是以展示北朝佛教建筑格局形式、北朝佛教文化、北朝佛教艺术展示为主要内容,涉及赵彭城佛寺(大总持寺)遗址和核桃园佛寺(大总持寺)遗址。
1.赵彭城佛寺(大总持寺)遗址节点
赵彭城佛寺遗址是迄今发现格局最为清晰完整的北朝佛寺遗址。根据柱础石坑、承础石及其他遗迹,大体可复原此木塔塔基部分。考古发掘确认的刹柱础石、舍利砖函、承础石、土石层交替夯筑技术等,属于赵彭城塔基建造技术中的新内容,这些内容迄今还没有发现更早的实例。佛寺塔基中出土的石刻、彩绘泥塑残块也是研究北朝佛教艺术的重要实例。南北朝时期的邺城是当时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赵彭城佛寺正是当时城内众多佛寺之一,且很可能为其中规模佼佼者。
拟建塔基遗址保护展示厅,佛塔夯土台基露明展示,遗址上部设保护厅遮蔽。保护厅顶部造型参照北朝隋唐之际单层佛塔简化设计,四阿攒尖顶,钢骨架,上覆仿北朝青掍板瓦、筒瓦,檐设瓦当、角脊端头仿北朝兽面瓦,顶设仿南北朝佛塔轻钢质相轮。钢立柱生根于设于遗址外围无遗迹处,避开遗址本体。屋架内悬轻质材料立柱垂下,对应原遗址柱网位置。周圈设木栈道以为参观通道,栈道四角内收以避开四角夯土方坑遗迹。夯土方坑遗迹处地表设方形夯土台高0.3米,模拟原夯土台遗存。周圈玻璃墙壁,尽可能使用自然采光。展示厅内设展示牌,展示佛塔与佛寺历史、形制、相近实例、认知与发现历程等,展示邺城北朝佛教文化发展历程、相关人物、典型遗物等。
2.核桃园佛寺(大庄严寺)遗址
佛塔建筑塔基发现了保存完整、未遭破坏的舍利石函及各类相关遗物,对研究北朝佛塔舍利瘗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该处佛塔遗址内曾存在排列整齐的石柱础,中央有一大型础石(现存三台),当为刹柱所用。与赵彭城佛寺塔基同为东亚地区迄今确认的同类佛塔建筑中最早的实物资料。塔基还使用了土石交替夯筑技术,是认知研究当时夯土建筑技术的重要遗存实例。
拟建局部小规模复原,选择已发掘廊址一段,与覆土保护后的原址进行意象性原状复建,地面铺方青砖,木构瓦顶,瓦件仿遗址出土瓦的规格形制烧制。围廊通透不设墙,内部设展牌,作为介绍佛寺遗址格局、内涵、发现历程、历史功能变迁、北朝贵族宅邸格局特色与相关历史人物的展示空间。
三、邺城考古遗址公园展示流线
邺城博物馆→广德门遗址→邺北城宫城遗址→三台遗址→邺南城宫城遗址→朱明门内大道→朱明门遗址→汉魏古柏→赵彭城与核桃园北朝佛寺遗址。
四、结语
邺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将有效提升邺城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水平,充分发挥邺城遗址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在全面休闲时代的背景下,积极和城市发展相融合,以遗产保护为前提,积极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打造兼具遗址保护、城市生态和公共文化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