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AM理念小学科学教学的探索
2021-11-27潘颖
◎潘颖
S TEA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融合教育。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和使用的技能,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教育专家提出了STEAM项目研究的学习方式。
2017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与数学(Mathematics),即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可见国家这一顶层设计中对STEM教育的重视。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课程,小学科学学习是学生将来形成科学思维模式的重要阶段,在科学教学的实践中,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数学、科学、技术和工程学知识,并且通过选择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乐趣,从而达到高效的学习目的。
笔者基于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三条教学策略:
一、探究有效性的前提下,发展实践能力
STEAM教育只是一种学习方法,与小学科学地探究活动属并列关系,另外,STEAM教育方法运用的载体是小学科学课堂,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教材,所以它不能凌驾于小学科学课标之上,也不应该游离教材之外。为此,原有的科学研究我们要保持,而STEAM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即注重实践,这是原来小学科学课堂所缺失的。现在的科学课堂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既要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未知,又要像工程师那样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既要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还要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如《杠杆类工具》教学目标改动:将科学过程的“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改为“运用杠杆尺探究杠杆的规律并会制作小杆秤”;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改为“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的“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改为“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并能运用原理设计制作”。教学目标的改变引起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这一变化既能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同时兼顾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堂上积点成面,课外活动拓展开面
根据教材内容或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表现进行局部的学科渗透,不断地积点成面,再通过课外或拓展性课堂进行面的拓展。
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杠杆类工具》一课,课堂上学生已经掌握杆秤的杠杆原理,拓展课时间让学生利用钩码、一次塑料盘、棉线、一次性筷子等材料设计制作可以至少称量20克重的物体,完成后再让学生迭代升级,如何使小杆秤承载更多的称重或者让小杆秤称重更加精确。
STEAM理念的点的渗透和面的拓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着力于设计能力的培养,重视展示与评价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八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STEAM教育总的来说具有六大特点:一是具有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要素;二是以工程设计为主导;三是团队合作和参与;四是关注现实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五是允许多个答案,结果不固定;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实践。无论是科学探究的“制定计划”还是STEAM教育特点中的“工程设计”,它们都共同指向“设计”,这是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的共同之处。教师重视设计能力的培养,既能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也能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基于工程设计的STEAM教育是用科学和技术设计和制作一个产品,经过团队合作,反复讨论交流和产品迭代,最后分享出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与评价是不可避免的,展示可以使学生建构的知识外显呈现,有效的展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沟通,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评价有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个层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告知学生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要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