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锦辽河口寸子舞的艺术风格与文化特征探析

2021-11-27秦彤郭春敏李鹏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旦角丑角辽河

◎秦彤 郭春敏 李鹏

一、盘锦辽河口寸子舞起源

辽河口寸子舞主要流传在盘锦市东部大辽河沿岸,又称踩寸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其和芭蕾舞一样,表演的精髓都在脚上,故享有“中国版芭蕾”之称。辽河口寸子舞是根据旧时女子裹足的现象产生的,旧时女子以小脚为美,民间传有“小脚走过地当央,大脚走过溜墙梢;小脚走起胳膊绕,大脚走起驴刨道”之类的民谣。相传旧时有个“大脚娘”从未缠过足,但外出时却穿着小脚鞋,走起路来也十分好看。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大脚娘”原来是用穿寸鞋的方法,以假乱真。据说,民间艺人就是根据传说中“大脚娘”缠足的方法,编演了寸子舞。

辽河口寸子舞表演时需要穿着“三寸金莲”,旧时由于女子不便在外抛头露面,需要反串艺人,所以舞者都是男人。寸子舞最初在“抠灯碗”的活动中出现,本身不属于秧歌的范畴,只是挂靠某支秧歌队四处跑场演出,通常是秧歌队演完“大场”,寸子舞再演“小场”。以前人们娱乐休闲活动较少,且白天多忙于农活,很多是晚上在室内演出,在屋内的土墙上抠个洞,把煤油灯放进去这就是所谓的“抠灯碗”。由于在室内演出场地受限,而寸子舞仅需要两名舞者就能完成表演,极大的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在当时很受欢迎。寸子舞的角色一般是一旦一丑,故事情节是丑角来到了一条河边正要蹚水过河,此时旦角来了也要过河,因为旦角是“三寸金莲”小脚不好过河,请求丑角帮忙。丑角愿意帮忙,但也对旦角的小脚很感兴趣,想摸旦角的小脚,旦角害羞不让,两个人相互逗趣。最后丑角还是背着旦角过了河,在过河中也摸了旦角的小脚。

二、辽河口寸子舞的艺术风格特征

(一)旦角、丑角的道具及动作特征

传统辽河口寸子舞只有旦角和丑角两个角色,两个角色都有各自的代表动作。传统辽河口寸子舞中的旦角,一般都是男艺人来反串。从造型服饰道具上来看,旦角的脑后梳一个发髻,留一个刘海,左边插一朵红花,戴着耳坠,穿一个绸子的大襟衣,外面再穿一层饭单,下面穿着一个散腿绸裤,手上的道具通常是手绢和烟袋。脚下穿着一双寸子鞋,寸子鞋是模拟旧时的“三寸金莲”绣花鞋,在辽河口寸子舞中只有旦角才穿寸子鞋。

旦角的“寸子鞋”是寸子舞的重要道具,因为脚踩寸鞋不能全脚着地,为了保持身体平衡,所以“她”的基本体态是正步位站好,整个身体重心要前倾,膝盖要微弯,上身直立,微微梗着脖子,动起来整体凸显出旦角身体的三道湾,上身动律的扭摆与辽南高跷秧歌基本相同。正如老艺人所说的“扭在腰眼上”,以腰为发力点,在控制身体平衡的同时也自然丰富了上身动态,形成“扭,摆,圆”的特点。此外与辽南高跷秧歌相比,其下身由于腿部绑跷仅穿寸鞋,从而突出了膝的弹性起伏,即颤膝的特点。由于寸子舞的舞者脚穿寸鞋,为了保持平衡会有很多小碎步的走位,比如寸子舞的金莲步,左脚每拍一小步前迈,出左脚时身稍右倾,头顺势左倾,身体呈“三道弯”右脚同上。旦角的表演风格比较内敛、含蓄,主要运用“金莲步”并加以延伸出其他步伐,产生了颤、哏的效果,如用金莲步配上双臂柔的甩摆或一闪即逝的“大切身”“害羞相”或“整鬓相”,更多地表现了旧时女子的调皮、羞怯、妩媚的神情。因为只有旦角穿寸子鞋,所以“亮莲”(前亮莲,后亮莲)是旦角特有的动作,同时这也是寸子舞的代表动作之一。

总体来说旦角的风格特点是“稳中浪,柔中俏”以及“站而不稳,碎而有序”。其中“稳中浪,柔中俏”是指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要稳中含怯、怯中带媚,准确地表现出封建时期女人的羞怯与柔中带俏。这里的“俏”主要突出了旦角不同动作的对比,如“行步”的慢与“切身”的快,“展翅”的大与“悠花”的小。此外,“站而不稳”,是指脚用竹帘束紧后穿上小鞋,始终是脚尖和前脚掌着地,即使原地站着也要不停地作步,给人站而不稳的感觉。“碎而有序”,是指碎步多,生活化动作多,但动作有固定的程序。

丑角头戴毡帽鼻梁画豆腐块,穿斜襟茶衣,袖口有一段岔口水袖(约20厘米左右),腰系长条腰巾,下身穿绸裤,脚穿洒鞋(平底)。动作同样突出了颤、哏的特点,“矮子步”下蹲幅度大,膝呈弹性的屈伸起伏,脚的慢起快落,形成了颤、哏的动律。用“矮子步”配上“摆袖”“交替摆袖”等上肢动作,再配以肩的上下耸动,眼的挑逗、传情,表现出风趣、诙谐的性格特征。

(二)寸子舞的道具

顾名思义,寸子舞是因舞者脚踩“寸子”而得名。我国名叫寸子舞的舞蹈有好几种,比如辽河口寸子舞、满族寸子舞、山东踩寸子、河北寸子舞等,它们在道具寸子的使用上各有不同。

其中辽河口寸子舞的道具寸子是将五根竹篾(30厘米长,0.6厘米厚,中间一根宽3厘米,其余四根宽2厘米)两面蒙上厚布缝制而成,称竹帘。在穿寸子鞋之前,先用裹脚布将脚裹紧,之后便将特制的竹帘一头贴在裹好后的脚心处,另一头抵在脚脖子处,然后用三道绷带将脚和竹帘裹紧,人为地将脚掌和小腿的直角扳成平角。这样艺人才能将寸子鞋穿在前脚掌上,表演时仅有前脚掌着地。根据寸子舞的这个特点,有地域文化研究专家称其为“中国版芭蕾”。和芭蕾舞一样,寸子舞的表演精髓也体现在脚上,表演时,艺人穿的都是宽腿彩裤,将绑腿等部位全部遮住,唯独露出“三寸金莲”。

辽宁地区满族寸子舞的寸子鞋就是俗称的“花盆底”,寸子鞋就是在正常的绣花鞋鞋底中间有一个类似圆柱形(上宽下窄)鞋跟,鞋跟与鞋为一体,舞者表演时依靠脚掌中间的鞋跟来保持身体平衡,绣花鞋的鞋面上有个“穗儿”。按规模性质可分为宫廷与民间歌舞,按种类又可分为萨满祭祀歌舞和筵宴喜庆歌舞,不同类型的满族寸子舞动作风格各不相同。比如在宫廷歌舞中,在表现行走时需要平稳保持上身直立挺拔,背部夹紧,肩部放松,手臂需要进行相应的摆,抹,拉,绕等动作,展现出满足女子端庄典雅。

山东踩寸子经常会在春节和清明时进行走街串巷的演出,盛行于山东临淄,又称“踩寸子”,也叫“唱秧歌”“姐儿调”。从道具上来看“寸子”是一种木制道具,短的20厘米左右,长的可达50厘米,寸子的底部会制作成小脚的形状,表演的时候在上面套上绣花小鞋。舞者踩在寸子上表演时,宽而长的裤腿可以遮住寸子,仅有底部的绣花小鞋在表演时隐约可见,有一种若隐若现、风姿绰约的视觉效果。

河北的寸子舞实际上就是沧州落子,落子是河北省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因女子脚踩木质矮跷表演而得名,又名踩寸子。寸跷,总长约60厘米左右,上部扁平,长50厘米左右,下部10厘米左右,呈圆柱状,顶端有“金莲小脚”。民国时期以后,缠足之风慢慢消失,寸跷上的寸子鞋也被去掉,民间艺人直接脚踩寸跷表演,且由最初的二人表演,逐渐发展成多人表演。与辽河口寸子舞相似的是女角都是男扮女装,表演时模仿旧时缠足妇女的步履姿态。

三、辽河口寸子舞的艺术价值

(一)轻松欢快的民间艺术

旦角的颤哏三道弯和金莲步所表现出的“稳中浪,柔中俏”以及“站而不稳,碎而有序”的特点,加上一旁逗趣丑角的配合,让人忍俊不禁。

(二)表现和记录了旧时的大众审美

旧时,人们以小脚为美,有三寸金莲的说法,民间艺人根据大脚娘的传说,编演出了寸子舞。旦角所穿的寸子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殊审美。

(三)多元的地域文化形成独特的民间舞蹈

盘锦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辽西文化,辽南文化和本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辽河三角洲艺术文化体系。盘锦民族民间舞蹈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土地上竞相争辉。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文化体系中,辽河口寸子舞充分吸收借鉴了盘锦其他民间舞蹈的特点,使其更富趣味性和观赏性。

四、结语

辽河口寸子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目前对于它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仍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各界的多方配合与支持。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守正出新,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推广我国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

猜你喜欢

旦角丑角辽河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辽河口
辽河记忆
倾听
丑角
对丑角之美的演绎分析
丑角
辽河文讯
唐玄宗演戏丑角沾了光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