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视域下广电媒体优质内容的输出

2021-11-27李修利

视听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闻奖飞翔苏州

李修利

深度报道最重要的特征是反映新闻事实的深刻性,这种深刻性来源于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挖掘,并通过思想观点的提炼和富有见地的分析,让受众能透过事件看到本质。深度报道成功与否题材是第一位的,要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深度报道的视角要新颖、独特,要发现常人不能发现之美,要言常人所不能讲的内容;深度报道还要用细节来诠释和表现,这就要求记者践行“四力”。

一、好题材满足时代需要,新闻才有广度

一篇深度报道成功与否取决于选题,只有对社会具有重大价值的选题,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不过,有时孤立地看一个新闻事件,不一定能看到其有较大的新闻价值,若是将它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它的新闻价值有可能会陡升,因此记者视野要广阔,这考验的是记者的“眼力”。以第28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二等奖《让我们一起飞翔》为例,2017年,苏州着手为西藏建设首个通航机场,并免费培养首批藏族民用直升机飞行员。专题《让我们一起飞翔》以全国首个藏族直升机飞行员实现“蓝天梦”为切入点,用倒叙的方式介绍了两地人“一起飞翔”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该专题以普通人的小故事表现精准扶贫的大主题,是典型的小切口大主题的新闻作品。

新闻最终比拼的往往不是新闻事件的大小,而是新闻价值底牌的大小,这张底牌要放在时代的坐标系下去考量。有不少“小事”只是看起来小而已。以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一等奖《国企频繁制造“地王” 为转型升级埋下“地雷”》为例,该新闻事件是苏州的一场土地拍卖,2009年8月5日,苏州一场土拍吸引了几十家国企参加,最终保利地产以19.9亿元创造了当年苏州第一个总价地王。该新闻的宏观背景是房价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逆势上涨,与之相伴的是国企在各地拍出了众多的“地王”。在一片喝彩声中,主创团队从转型升级的角度进行冷思考,推出广播评论《国企频繁制造“地王” 为转型升级埋下“地雷”》。该评论以土拍现场为切入点,巧妙地把“地王”比作转型升级路上的“地雷”。2010年,中央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进而拉开了楼市调控的大幕。

二、好视角体现独特性,新闻才有深度

除了题材重大,深度报道还要具有独特性,要给新闻找到新颖的角度,这比拼的是记者的“脑力”。以第28届中国新闻奖海外传播二等奖《china从这里出发》为例,这是一篇考古题材的电视专题,2016年1月,苏州市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了惊人的龙泉窑瓷器,太仓在元代曾是入海口,刘家港素有“六国码头”之称,龙泉窑瓷器在这里运往世界各地。北大、故宫等多位国内权威考古专家认为,太仓在元末明初是一个重要的瓷器仓储集散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锚地。不过,作为当时最重要的“中国制造”,龙泉窑瓷器却在明代由盛转衰,刘家港也渐渐淤塞衰落,这都源自明代的“海禁”。

在记录考古掘过程,探寻遗址成因的同时,主创团队没有就考古说考古,而是通过梳理太仓港的历史脉络,运用背景资料让专题具有了现实意义: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太仓港已实现了江海联运,并将中国制造运往世界各地,刘家港也实现了“复兴”,而港口兴衰的背后是执政者面对大海时的胸怀。该专题以史为鉴,提炼出贴近现实的主题,带给观众以思考:闭关锁国必然落后,开放带来繁荣,今天的中国要走一条开放的道路。

巧妙地运用有关的背景材料,可以自然地流露记者的观点,让深度报道有独特的角度。还是以广播评论《国企频繁制造“地王” 为转型升级埋下“地雷”》为例,这个观点的提炼是基于一个背景资料。当时针对国企频繁制造“地王”的报道有很多,怎么能做出独到的观点呢?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个背景,早在2002年,发改委等八部委就联合下发《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实施办法》的文件,强调国企要做好主业,但是很多国企却“目光短浅”,禁不起诱惑进军房地产。把国企频繁制造“地王”的这个现象,放在这个背景下思考,国企就是“不务正业”。该评论采用喻证法的方式,用埋下阻碍居民消费的“地雷”、加剧房产泡沫化的“地雷”、国企丧失核心竞争力的“地雷”等三个分论点将国企制造“地王”的弊端阐述清楚,并水到渠成地呼吁,要给 “不务正业”的国企套上“紧箍咒”,督促其回归主业。

三、深入采访捕捉细节,新闻才有传播度

细节原本指的是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的最小的组成单位,它以具体单位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刻画人物的个性。新闻中运用细节,可以把抽象的内容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能起到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第2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让我们一起飞翔》重点记录了三位藏族学员:首个藏族民用直升机飞行员加措、战胜心理障碍继续学飞的卓玛以及“断指女孩”央宗,专题从多个角度表现出他们实现“蓝天梦”的过程。该专题采用双线叙事,“两地架构”形成了空间和情感的双重交流,天空和陆地,西藏和苏州,汉族教练帮助藏族学员驾驶直升机飞向蓝天,藏族学员用质朴和善良让汉族教练在心灵上实现了飞翔。“一起飞翔”的主题得到强化,得益于多个细节的运用:在西藏街头,学员央宗扶一位盲人老奶奶过马路;学员卓玛赴上海考试,在地铁里帮助老人提行李;学员小格桑汉语理论考试失利后,得到同伴的鼓励和安慰等。

记者想要捕捉到细节,考验的是记者的“脚力”。《让我们一起飞翔》采访拍摄历时近一年,主创团队不仅在苏州详细记录学员们的学习过程,还两次前往西藏取材,往返三万多公里,28名学员的家半数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摄制组逐一采访拍摄,累计拍摄的素材超过10个T。在基层心中才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有感动,正是有了深入的采访,创作人员才记录到了生动的现场和鲜活的细节。

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永远的萨克斯》,主创团队前后跟踪采访了4年。该专题讲述的是上海音乐家朱明宝免费教苏州乡下娃吹萨克斯的故事。从2011年乐队成立,到2015年朱明宝病逝,朱明宝每周都从上海赶到太湖边的苏州光福镇,免费教孩子们吹萨克斯,还为孩子们免费提供了价值20万元的乐器。2015年7月,在带队参加比赛后,因热射病导致多脏器衰竭,朱明宝不幸去世,年仅57岁。多年的跟踪拍摄,主创团队保留了朱明宝大量的影像资料,用事实呈现出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这是该电视专题成功的关键。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深度报道如何从电视荧屏转向移动端?细节无遗可以增强深度报道的传播力。如何用好细节,实现更大的传播力,考验的是记者的“笔力”。以《让我们一起飞翔》为例,在先期策划时,主创团队就考虑到了融媒传播,并以专题中的细节为单位,拆条剪辑成短视频,如短视频《雪域雄鹰》上线后,一天内点击量超200万次。再以苏州广电总台主创的作品《我爱你中国》为例,在电视端播出后,同样是以细节为单元的多条短视频,中国日报微博等都进行了转发,在海内外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该专题获得了第29届中国新闻奖海外传播三等奖。

猜你喜欢

新闻奖飞翔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飞翔吧,少年!
飞翔(上)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48个广播作品入选
独自前行 迎风飞翔
好梦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