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转型路径

2021-11-27

视听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民生受众

冯 刚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着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用“接地气”的节目形态关注百姓冷暖,有着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关注度,一度成为地方新闻频道的收视顶梁柱。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依托于互联网的各个新媒体平台,以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成为大多数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致使电视民生新闻陷于受众分流严重、影响力日趋下降的困境。如此背景之下,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必须尽快适应形势,利用自身的受众基础和主流媒体影响力,拓展传播渠道,提升报道品质,实现突围与发展。

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

近几年,电视收视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全国观众平均每人每天收看电视129分钟,与2014年相比减少了32分钟,其中地面频道收视率下滑尤其明显。即使在2020年第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民开启“宅生活”模式,电视收视市场整体有所回暖,人均收视时长达到2015年、2016年的水平,但地面频道收视份额依旧呈下滑状态。[1]随着电视收视市场日趋缩减,地面频道民生新闻节目收视下降明显。一方面是移动互联网加速了受众分流,一方面则是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吸引力的下降和舆论影响力的降低。

(一)移动互联网加速受众分流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7.25亿,占网民整体的77.1%。[2]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通过新闻客户端来获取新闻资讯,受众碎片化的时间被利用起来,逐渐培养了随时随地看新闻的习惯。同时,基于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定位和大数据“画像”,新闻客户端更注重细分用户市场,实现点对点的个性化传播,同一个平台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此外,用户也不仅仅局限于被动接受,而是成为新闻传播的发起者、推动者和评论者,角色的转变进一步加强了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平台的黏性,沉浸在参与传播的“狂欢”之中。

海量丰富的信息、及时快速的推送、便捷的互动参与性……移动互联网的这些特点,打乱了传统媒体固有的传播节奏,培养了一批批忠实受众。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传统媒体的受众,使得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率逐步降低,内容价值无法有效发挥,舆论影响力日趋下降。

(二)节目自身吸引力下降

在网络新媒体平台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的情况下,电视民生新闻也因为节目自身吸引力的下降,在进一步“流失”原有受众。首先是首发消息越来越少,权威性逐步缺失。现在省、市的行政主管部门越来越多地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发布最新的权威通报和服务资讯,等到电视新闻记者再去采访、制作、播出时,往往已经是“旧闻”。一些社会新闻线索,较大一部分也是自媒体先发,在网络上形成舆论发酵后,电视媒体才跟进报道。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首发消息量的减少,对受众来说缺少了新鲜感。其次,题材相对单一,注重“小民生”。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对“民生新闻”的理解存在偏差,将其等同于市井化的生活碎片,报道主题琐碎、形式单一。缺少聚焦国家政策层面,如住房交通、医疗教育、食品卫生、就业创业等“大民生”题材。再次,报道内容缺乏深度,监督弱化。当前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报道内容浅显,只关注“其然”不追究“其所以然”,只是简单地传递消息,缺乏深度观察和价值观的思考。同时作为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监督类报道的篇幅和力度也逐渐弱化,缺乏推动事情解决的动力,节目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随之降低。

二、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形式亟须转型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想要提升影响力,应利用好自身优势,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借助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充分实现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增强自身和受众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形成一定的黏性。

(一)制作短视频,多平台及时分发

民生新闻节目的影响力,不能仅仅依赖于电视端单一的传播渠道,而是要移动优先、多屏分发,形成全面、多层次的常态播出模式。

首先要创建多平台分发渠道,可以开发APP,或注册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以及在各类社交平台创建视频号。其次要转变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制作流程,记者采访完之后,不能按部就班地写电视稿、剪辑视频,等电视新闻节目开播,而是要第一时间提炼新闻热点,制作符合受众收视习惯的“碎片化”短视频,并及时在各平台分发,使新闻尽可能更早地抵达更多受众。如此,不仅可以打破电视新闻在时间和空间的传播限制,也可以利用自身品牌的公信力、权威性,吸引网络受众,还可以提前预告电视节目内容,宣传播出平台,优势互补。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的全媒体报道《千里走单骑 只为见到你》,采用了短视频形式先多屏分发,电视端再播出深度报道的组合传播模式,在线上、线下形成了舆论热点,提升了品牌影响力。2020年10月,74岁的武汉市民黄根本,一路骑行600公里来到南京,当面感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帮他治疗的江苏援鄂医疗队的医生。记者一路跟随采访,第一时间制作短视频,在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江苏新闻”微博、微信等江苏广电总台的多个新媒体平台推送。相关报道累计阅读量超300万,短视频播放量累计近700万,并登上微博全国热搜榜。有了短视频的提前预热,黄根本的人物特写报道在电视新闻栏目播出时,也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二)注重互动,增强受众黏性

电视民生新闻要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改变传统单一的线性传播方式,通过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搭建和受众沟通的新渠道,引导受众参与到节目特定环节的制作、播出和测评中。第一,受众对新闻话题的看法和观点,经过适当引导,有可能成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从而给报道增色,比如网络“神评”有时候会比推文本身更精彩。同时,受众自己参与的话题,他们更愿意转发、讨论,形成二次传播,进一步提高电视节目的曝光率和影响力。第二,通过受众对话题的参与程度,包括评论数和转发量,电视新闻主编可以判断该话题是否值得做深度报道或跟踪报道。根据话题的热度,也可以判断出受众的喜好,为今后节目的选题和编排提供参考。第三,受众互动往往也是新闻线索的来源,可以为新闻采访提供丰富的素材。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黄金档民生新闻节目《新闻360》自2020年改版以来,注重和受众的沟通,开设了“今日互动”版块。每天早晨将当天报道的重点选题,编辑成简短资讯,在“江苏新闻”微博推送,同步开设“话题”专区,设置“投票”环节。在当晚节目中,再筛选合适的受众评论进行播出,此举既丰富了节目内容,也增加了受众黏性,提升了节目参与性和吸引力。如2020年12月11日,连淮扬镇铁路全线暨五峰山长江大桥开通运营,针对这一交通利好,“连镇淮扬镇高铁全线通车,给你带来哪些便利?”话题在官微推送后,网友纷纷留言评论。节目当天在播出高铁通车的新闻报道之后,紧接着播出网友反响,内容依次递进,情感真挚,丰富有看点。

三、电视民生新闻内容生产要深耕细作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丰富传播渠道、转变报道形式的同时,还要发挥传统优势,保持公信力和权威性。要把受众关切的民生问题摆在首位,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制作有影响力、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做有责任感、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媒体。

(一)及时发布权威资讯,持续塑造公信力

当下,新闻的传播渠道增多,一篇稿件、一条短视频动辄上百万的阅读量和转发量,但这海量信息和曝光率的背后,内容的准确性却难以保证,“反转”新闻时有发生。当前,受众对信息的诉求,已经不仅仅是关心“发生了什么”,而是要求及时、准确、可信。这时候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电视新闻生存的核心价值。

电视媒体有着高素质的专业采编团队,面对急躁的环境、繁杂的真相,记者们要沉下心来,不断深入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事实说话。每一次采访报道,都要尽可能地找到当事人、目击者等相关人员,而不是跟随网络转载或道听途说。在日常工作中,记者要加强和各党政机关、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联系,及时获取一手资讯或对舆情的权威发布。新闻把关人员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遵守审核制度,不受网络言论风向的影响,确保新闻产品客观、准确。电视新闻节目要继续成为设置民生议题、澄清流言蜚语的“基石”,引导舆论正向发展,体现媒体权威性,持续塑造公信力。

(二)注重舆论监督,体现媒体责任

深度调查和舆论监督是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功能和责任所在,也是与网络新闻媒体差异化竞争的有力武器。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能仅仅满足于浅显的资讯类传播,而是要将调查监督类报道常态化。记者要发挥专业优势,成为社会热点、焦点的敏锐观察者和捕捉者,透过现象挖掘本质,发现事件背后潜在的因果联系。报道要深入充分、客观公正,对违反相关规定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的部门进行曝光监督,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电视新闻的调查监督不仅要真实反映百姓的诉求和愿望,也要将主管部门积极处理问题的态度传递给受众。指出问题的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秩序良性发展。

《新闻360》设置了“记者调查”版块,平均每天一条调查监督类报道,记者深入新闻现场,挖掘事件真相,凝聚舆论力量,监督长期存在的社会不良现象,帮忙解决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节目曾连续报道江苏长荡湖部分船上餐厅油污滴漏,污染湖面环境的情况,引起主管部门的及时重视,促使相关法规出台,使得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新闻360》安排记者以工作人员身份,面试进入某知名餐饮企业后厨,对存在的卫生乱象进行报道,促使店面停业整顿,敲响了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安全警钟。该调查报道还成为网络热点,获得网友的一致好评,提升了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增强服务意识,力求解决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要树立用户思维、增强服务意识,始终以受众为中心,考虑节目能给受众带来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是及时发布公共服务资讯。采编人员要及时关注党政机关新近发布的与受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与方针,进行权威、合理、接地气的解读。要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主动采集汇总贴近生活的信息,比如天气资讯、公共交通调整、菜篮子价格波动等,在节目中进行必要的提醒。

其次是帮助受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难杂症”。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对当事人而言可能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也可能是部分群体的痛点和难点。而多方沟通协商、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节目的看点所在。当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时,也会给节目赢得社会影响力。《新闻360》节目多年前就开办了“帮忙巴士”版块,帮助百姓解决问题,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在社会上形成“有困难找‘帮忙巴士’”的声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帮忙类新闻一定要落到实处,切忌浮于表面、提出“万金油”式的解决问题“模板”。在遇到难啃的历史遗留难题时,无法立刻有效解决,记者可以联系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与此有紧密关系的公众,共同商量对策,最终提出相对合理的优化建议,供主管部门参考。后续还应积极关注事件处理进展,进行阶段性的跟踪报道。

(四)“暖新闻+公益” :弘扬向上正能量

过低的准入门槛和规范缺失,导致当前网络媒体质量良莠不齐。部分自媒体平台过度追求关注度和流量,为了博取眼球,频繁传播刺激、低俗等内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切忌跟风、哗众取宠,要明白自身的社会责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展示真、善、美,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暖新闻恰好契合这样的传播诉求和公众期待。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有人文关怀,学会挖掘平凡个体的感人瞬间,敏锐地聚焦暖心细节,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场景等。被暖新闻所感染,产生情绪共鸣的受众,在被潜移默化引导的同时,也会主动成为二次传播者,提升整体传播效果。

暖新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标准,可以满足公众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在线上汇聚人气的同时,电视新闻节目可以进一步策划,扩大暖新闻的外延,适时推出线上、线下联动的公益活动。当前社会,公众的公益意识逐渐觉醒,但公益平台鱼龙混杂,各种“骗捐”事件频频曝光,打击了大家参与社会公益的热情。电视新闻平台具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可以和政府机关或权威的公益组织合作,推出公益类新闻专题行动。在讲述暖心故事的同时,汇聚社会力量,让公众参与其中,帮助社会弱势群体。长期以来,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在严冬季节推出“温暖多一度”公益行动,和江苏慈善总会合作帮助经济困难地区的贫困家庭、留守儿童等群体。多条人物故事登上网络热搜,获得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央媒的转载,在获得较高关注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媒体的品牌形象。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的荔直播平台也通过一场场公益直播行动“我为你而来”,助销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传播效果。

(五)聚焦“大民生”,注重系列策划

融媒体时代,能够打动受众、吸引关注的,依然是有思想、有深度、有社会意义的新闻作品。因此,电视新闻节目依然要坚持内容为王,在及时关注突发类动态报道的同时,更要注重策划,主动设置议题,制作出有品质的民生新闻报道。

新闻策划在聚焦百姓日常生活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全局性和宏观性,要站在国家政策制定和解读的层面上,从“大民生”的高度对百姓关注的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内容进行探讨。将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通过记者的实地探访、客观报道、深度解读、集中反映,变为公共话题,促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化解部分群体的矛盾,使得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更完善,社会关系更和谐。2020年《新闻360》节目结合国计民生,推出了一系列传播和口碑双丰收的系列报道,如:反映百姓小康生活的《人民的珍藏》,解码脱贫攻坚中江苏力量的《小康路上 无问西东》,聚焦酒店景区服务漏洞的《神秘访客》,探讨未成年人巨额直播打赏和网游充值的《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之痛》等。这些新闻策划取得了不错的播出反响,巩固并提升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话语权、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结语

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新闻媒体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受众分流和自身节目吸引力、影响力下降的困境,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想要通过转型,提升社会影响力,就必须认清当前的处境,尽力扭转平台劣势,发挥内容生产的专业优势。一方面要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和受众收视习惯,借助多样化传播手段,注重互动,提升用户黏性;另一方面要坚信高品质新闻产品的力量,通过权威信息的发布来提升媒体公信力,注重舆论监督,增强服务意识,弘扬正能量,聚焦“大民生”,以此来持续满足受众需求,推动电视民生新闻的稳定发展与转型。

注释:

[1]娜布琪.最新全年收视调查显示:观众并未真正远离电视![EB/OL].搜狐网,[2019-03-11].https://www.sohu.com/a/300573858_613537.

[2]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2020-09-29].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民生受众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思维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运用与艺术性研究
陈颖 巾帼之花绽放在民生一线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新闻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研究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寄语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