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澄衷:“首善之人”的朴素人生

2021-11-26月珠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五金

月珠

在开拓商业版图的过程中,叶澄衷始终心系教育。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会远超一般人。

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这不仅因为叶澄衷是19世纪末期的“五金大王”,经营涉及五金、火油、钢铁等多个行业的商业帝国,更因为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为中国教育及慈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首善之人”。

1921年4月,澄衷学堂校友为叶澄衷集资铸像。据说,设计铜像时没有特别注意细节,为铜像设计成了穿织锦绸缎长袍的形象,叶家子孙见后立即指出,叶澄衷一生简朴,穿的都是普通的布长衫,没穿过织锦绸缎。其孙女叶吉谋也曾说过:“我爷爷终身穿老布衫袄……爷爷觉得穿老布衫袄是不忘祖宗。”

回顾叶澄衷一生,从白手起家成长为富甲一方的商人,做善事的信念始终存在心底。

一次偶然事件改变际遇

1840年,叶澄衷出生于宁波府镇海县庄市一个贫民家庭中,父亲叶志禹是个出海打鱼的渔夫,母亲是家庭主妇。叶澄衷10岁不到,父亲出海遭遇风浪,葬身鱼腹。叶家主要劳动力就此丧失,尽管母亲省吃俭用,也无办法继续支撑叶澄衷读书。叶澄衷没办法,只好退学,到当地的一家油坊做学徒。做学徒的空闲,叶澄衷帮助老板做一些杂事,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生意场上的各种信息,培养出了敏锐的商业头脑。读私塾中途停止的个人经历也为他今后尤其重视教育埋下了伏笔。

1854年,14岁的叶澄衷离开故乡来到上海,寻求发展的机会。后在同乡的推荐之下,他在法租界一家杂货店当学徒。黄浦江上外国船舶络绎不绝,善于观察的叶澄衷很快发现其中的商机。他会游泳、擅驾船,就自告奋勇,拿店铺进货的小舢板装满零售货品,在黄浦江中摆渡,向外国船舶上的乘客兜售舢板里装载的杂货。同外国人打交道,自然要学习外文,叶澄衷为克服语言障碍,用挣来的钱请一个会讲英文的商人,请对方教他一些日常用语,还买了一本用宁波方言注音的《英语话注解》自学。通过此种方式,叶澄衷开始有能力同外国商船做生意。

1859年夏,叶澄衷卖完货品之后,小舢板停靠在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同黄浦江的汇合口。突然,有一个英国人提一个大包过来了,要求乘坐小舢板到浦东杨家渡。叶澄衷看这人非常焦急,就马上答应,摇船直奔浦东。刚到浦东靠岸,这个外国人就急吼吼下船,消失在人群当中。叶澄衷低头一看,发现他拿的公文包还落在船头,打开包发现里面有大量钞票、支票等贵重物品。

叶澄衷没有起任何贪念,他生意也不做了,专心等那位客人回头找失物。这时候,天开始下雨了,叶澄衷还在码头等,过了一个钟头,失主才匆匆出现。当他发现叶澄衷拿公文包耐心等候他时,非常感动。这位客人原来是英国火油公司的中国部经理,他看叶澄衷诚实,就请他去管理火油仓库,并请一位中文教师和一位英语教师教叶澄衷学习。

这一偶然事件改变了叶澄衷此后的人生际遇,他跟着这位外商做起了五金生意,因为聪明、好学,人又踏实,叶澄衷很快积累了自己的商业资源。

创建商业帝国

1862年,22岁的叶澄衷选定上海虹口靠近外滩的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开设一家五金店,取名为“顺记五金洋货号”,这是当时由中国人开设的第一家五金店。叶澄衷把五金店选择在虹口开设,是有一番讲究的,因为当时的虹口逐渐成为外国商船上下货物的重要码头。在这里设五金店,自然能够收获丰富的客源。

生意越做越顺,“顺记五金洋货号”的经营范围逐渐遍布长江中下游的各个商埠。到1890年,顺记在全國已经拥有近40家分号、200多家联号。这一年,“顺记”改名为“老顺记”,叶澄衷成为名副其实的“五金大王”。

19世纪中叶,叶澄衷善察商情,认为投资火柴市场必有大利,于是计划创办火柴厂。时逢旅日归国侨胞、镇海同乡张阿来向他主动提议创办火柴厂事宜,并介绍他认识了其日本籍妻子。张妻当过火柴厂的职员,懂得火柴制造的技术流程。叶澄衷当即听取了张阿来夫妇的提议。

1890年,叶澄衷出资5万银两,在上海虹口创建了当时上海最大的燮昌自来火公司。其产品优良,胜过英商燧昌自来火局。燧昌厂因竞争失败而倒闭。

不久,日商看到英商工厂倒闭,乘机而入,把大批日货火柴倾销上海,想压倒燮昌厂。叶澄衷降低每盒火柴价格,并以汉口、芜湖、宜昌、镇海等地企业为依托,与日商抗衡,逼得日商再降价,节节败退。在温州迫使日商火柴价降到每箩2角6分,几乎亏本到无法再亏的地步。日商既无奈又佩服,称叶澄衷是“生意精”。

叶澄衷还将贸易范围扩展达火油、钢铁、煤炭、航运、缫丝等行业。此后,随着生意范围越来越大,资金流转的需要迫使叶澄衷进军金融业。当时国内的金融机构主要有票号、钱庄、银号、银行这几种。叶澄衷首先在上海创办“大庆元”“升大”“衍庆”“大庆”“怡庆”等几家票号,随后将票号扩展至杭州、汉口、天津、镇海、芜湖、湖州、温州、宁波、烟台等城市,共建立钱庄、票号百余家。

后来,叶澄衷又开始涉足房地产,在海宁路、塘沽路、唐山路等地有多处房产。凭借雄厚的资本及商业资源,他参与了中国第一家近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办。1897年,叶澄衷与同乡严信厚、朱葆三等人合作,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并成为首届董事之一。

19世纪末,叶澄衷所拥有的资本约合800万银两,这在当时堪称巨富了。

为教育事业作贡献

在开拓商业版图的过程中,叶澄衷始终心系教育。

1870年6月,长江中游逢连日暴雨。嘉陵江决堤,百姓房屋损毁大半,牲畜、庄稼被淹不计其数,人员死伤极其严重。在上海经商的叶澄衷得知消息后,旋即捐款白银万两前往救灾,其他富商见到也跟随他捐款捐物。叶澄衷想着灾民们收到捐款,朝廷再加以调度人员,受灾群众应该很快就能渡过难关。然而结果却令他失望。

洪灾过去4个月,叶澄衷带着友人到受灾的县城去查看,眼前的一幕令他震惊:城内遍地死人,一片混乱,完好的房屋不过十几户。他很是惊讶:捐款这么多,为什么百姓连个温饱都解决不了呢?叶澄衷接连走访了好几个受灾的县城,原来受灾群众根本没有收到捐款。大部分的钱粮都被为官者层层掠夺给侵吞了,最终百姓分到的只有十分之一。叶澄衷很是愤懑,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把人的品格培养好。

1871年,叶澄衷出资3万两白银,在家乡创设叶氏义庄,即中兴小学的前身,并开设英语课。这要比清朝官方正式倡导兴办现代教育早得多。在这一年的上海慈善会议上,叶澄衷提出“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接下来,他又筹办了顺记商务学堂,面向社会招收小学毕业生,课目包括会计、商务、报关和英语等实用技能,所有学费全免。这不仅为叶氏企业,也为中国未来培养了一大批商业精英。

1899年,叶澄衷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做了他一生最伟大的一件事。中国第一所私立新式学校——澄衷学堂诞生了,这也是中国第一所由富商出资创办的公共学堂。不幸的是,叶澄衷没能亲眼看到校舍落成。叶澄衷临终犹念念不忘,郑重嘱托,“子孙不能去管学校的事情,学校另外有一个董事会,专门管学校的事情”“学校有董事会,在董事会领导下;还有监管会,监督董事会;还有专门账房”。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以说,叶澄衷用他的一生做到了“三不朽”。

叶澄衷对教育始终坚持开放的态度。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财,更不是为了做官,而是要把人培养成一个全面、丰富的人。叶澄衷特聘刘树屏为学堂首任校长,蔡元培为总教习,刘树屏倾力编撰一部著名的教科书——《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本极具传统精神和现代思想的蒙学经典,成为叶澄衷最不可磨灭的历史丰碑。

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澄衷学堂培养了数千学子,其中不乏李四光、胡适、卢于道、竺可桢、丰子恺、倪征燠、夏衍、袁牧之、李达三、乐嘉陵和钱君陶等著名人物。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

猜你喜欢

五金
好哥俩
坚朗五金:小心30亿元应收账款
世界两大五金展的重要决定
电商环境下蚌埠市五金实体零售的创新发展研究
简析国内塑料门窗五金的发展趋势及解决措施
塑钢门窗耐火五金
中国发明协会秘书长余华荣出席第21届中国五金博览会
塑钢门窗安装质量问题和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