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体,强化音乐“体验教学”
2021-11-26黄晓玲
黄晓玲
摘 要:音乐教学要返本归元,回归音乐教学的本体——“人”,就必须强化音乐的“体验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律动、想象,从而深化他们的诸种音乐学习感受与体验。通过音乐体验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 回归本体 体验教学
音乐教育应注重“人”的发展,然而当下的音乐教学却存在着诸多的“人”的缺失现象,诸如以音乐乐理讲解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以音乐作品分析代替学生的音乐感受等。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要见缝插针地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说明音乐教学要返本归元,回归音乐教学的本体——“人”,强化音乐的“体验教学”。通过音乐体验教学,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唤醒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引导学生聆听、律动、想象,从而深化学生的诸种音乐学习感受与体验。
一、 聆听:深化学生的听觉体验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深化学生的音乐体验,首先就是要深化学生的听觉体验。作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聆听,让学生不仅用耳朵去聆听,而且用心去聆听。通过聆听,学生才能整体地感受音乐,走进音乐的灵魂深处。聆听的方式很多,比如分段聆听、重点聆听、完整聆听、反复聆听、组合聆听、融合聆听等。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品味音乐的内涵。
比如,管弦乐《森林与小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关筑声创作的一首作品。该作品由两个部分和尾声组成。其中,第一部分表现了宁静的大森林,第二部分表现了欢腾的大森林。初步聆听时,笔者让学生聆听整首乐曲,以此获得对乐曲的整体性感受。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分段聆听,重点聆听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由三个圆舞曲组成,它们各有特点。在聆听第一个圆舞曲时,笔者要求学生熟悉主题旋律,感知旋律中附点音符的作用,感受其欢快、活泼的特点。在欣赏第三个圆舞曲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圆舞曲与前两个圆舞曲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让学生感受第三个圆舞曲舒展、优美的特点。无论采用怎样聆听的方法,教师都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式,如音乐作品的节奏、力度和速度等。音乐是瞬间的听觉艺术,不仅有丰富的音乐语言,更有巧妙的结构、多变的节奏、丰富的织体等。如果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地聆听,就不能感受、体验音乐的美妙。
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深入体验的过程。在音乐体验性学习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讓学生进行深度的感受与体验。通过多种方式的聆听,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和表达力。
二、 律动:深化学生的动觉体验
所谓“动觉”是指“反映学生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在小学音乐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用耳朵聆听,更要去感受和体验内在的音乐律动。律动不仅依靠音乐的内在节奏、旋律,还依靠学生的动作。动作不仅能外化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更能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聆听。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先生说:“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是人性本能的体现和最自然的体现。”通过律动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最好的手段、方式与路径。
小学音乐教学应当从思辨走向行动。以交响乐《彼得与狼》的教学为例,这首作品具有鲜明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新颖的手法,在配器上发挥了各种管弦乐器的特征,以自然音响的模拟和性格化的音调,描绘了童话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动态。比如,“小鸟”由“长笛在高音区演奏快速而华丽的顿音和连音”来表现;“小鸭”由“双簧管哨片发出的音色”来模仿,听上去就像小鸭子发出的“嘎嘎”声;“猫”由“单簧管在低音区运用顿音奏法”来刻画;“老爷爷”由“大管独特而庄严、浑厚的低音区音色”来塑造;“狼”由“三支圆号吹奏出刺耳、恐怖的和声效果”来模拟,等等。为了深化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根据乐曲的内容进行表演。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来积极地表现。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编出了一系列的动作,并且这些动作都符合他们表演的角色。在动作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内涵与风格,他们用模仿性的动作、合作性的动作、创新性的动作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律动是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一种有效方式,律动表演能让学生内在的感受与体验外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变音乐速度、节奏,指导学生的音乐律动。当学生以身体为表现手段,控制性地做出各种动作来表现音乐时,这表达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借助动作,能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促进学生的音乐感受与体验。
三、 想象:深化学生的整体体验
音乐素养是音乐感受、体验、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总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听觉、动觉,更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深化学生的体验。当学生的音乐想象与音乐律动相结合,就能形成一种整体性的体验。生命在场的音乐学习,应当是一种整体性的体验学习。美国音乐教育权威贝内特·雷默认为,人们从音乐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在小学音乐学习中,学生的音乐体验与表达更需要整体性的感知。
例如,在教学《七子之歌》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阵阵海风、海浪拍岸的音效,并展示了澳门的风土人情。如此丰富的视听感知,为学生的音乐想象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跟随歌曲打拍子,进行四四拍的声势练习。在引导学生学唱的过程中,笔者对第一个乐句八分休止符做“声断气连”的处理;在第二部分中借助声势律动,让学生感受节奏推动的作用及六度大跳音程的爆发力,学生感受到了急切的期盼之情。在音乐学唱过程中,有学生认为,第一乐段两个乐句的旋律表现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真诚的倾诉;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中的两个小分句,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发出的深情呼唤。在想象中,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认识到《七子之歌》表现了澳门人民期盼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真情实感,因而他们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做到声情并茂。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感知与想象,能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形成整体性的认知,让音乐课堂回归音乐的本体。教师只有引领学生不断地反思、进取,才能让学生走出音乐学习的误区,将浮躁、虚假抛在脑后,让音乐回归音乐的本质。
《礼记·乐记》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淡化说教、灌输、分析等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潜心体验,从而激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体验力,彰显音乐学科的魅力。另外,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唤醒、激活学生的音乐感知,从而深化学生的音乐感受与体验。通过感受性、体验性的学习,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慎英.体验学习论——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的假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毛梦芸.新体系下小学音乐低段节奏和声感的训练初探[J].北方音乐,2018,38(2):114-115.
[3]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张莲.微视频环境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创新——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J].新闻爱好者,2021(6):107-108.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