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运动损伤,生理心理双线并进

2021-11-26谢海军

江西教育C 2021年11期
关键词:运动损伤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谢海军

摘   要:运动损伤指的是体育运动中发生的损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入手,双线并进,让学生预防运动损伤,提升体育课程的效率。充分热身、调整运动强度、学习自我保护、掌握急救知识等方法都能让学生意识到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并将掌握的方法运用于实践活动中。

关键词:运动损伤   教学策略   初中体育

由于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而初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烈,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考虑不周,则学生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帮助学生预防运动损伤。

一、充分热身,做好准备活动

不少学生在剧烈运动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在参与活动的时候就会受到影响,造成运动损伤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当地的天气条件等合理设计活动,选择合适的热身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一般来说,如果学生的兴趣较低,训练水平较高,又或者是天气较为寒冷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准备运动的强度。只要合理设置热身活动,就能让学生以良好的姿态投入体育活动中,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频率。

以跳高运动为例子,它通过突然爆发的力量来完成跳跃过杆的任务,对运动员的脚腕、膝盖等关节的灵活度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学生展开跳高训练之前,教师要着重引导他们围绕小腿、膝关节等部位进行热身,做好准备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腿热身,先俯下身体,用双臂和一条腿支撑,另一条腿弯曲放于身体前方,放松肌肉,此后将身体重心落在支撑腿的脚尖上,向下用力,此时学生就会感到小腿肌肉被拉紧,从而起到拉伸的作用。膝关节也是跳高运动中常常受伤的部位,所以教师要围绕其设计专门的热身活动。除了针对下肢部位进行热身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适当围绕背部、腰部进行热身,如可以保持坐姿,双腿在身体前方伸直,然后上身倾斜,用手指触碰脚尖,这样能起到拉伸背部肌肉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热身操,学生能更好地进入运动状态,避免在跳高时出现受伤的现象。

教师在组织热身活动的时候还可以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进行设计:如果学生参与的是跳高、跳远等活动,则可以让他们强化腿部、脚腕部的热身;如果学生参与的是篮球、足球等综合性运动,则可以进行健身操、慢跑等活动。

二、调整强度,控制运动负荷

在设计运动项目的时候,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安排各种运动项目,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设计不同强度的运动,并严格控制运动量,这样能有效避免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在学生参加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时,教师可以将项目分成若干板块,引导他们先从简单的运动做起,然后逐步提升难度,这样就能减少运动损伤。

以足球训练为例,如果要让初中生在标准场地以标准时长参加一次比赛,那么运动强度会过大,很多学生都难以承受。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控制运动量。教师可以从活动场地、运动时长、参加人数等方面入手,调整运动的强度。一开始可以选择较小的场地,参加人数也较少,一般为三四人,一场比赛时间为二十分钟左右,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感受到足球的乐趣。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足球游戏,将其设置在两场比赛的中间,放松学生的身心,并将某些专业技术融入游戏中。如有的学生传球能力不强,教师则可以设计传球类游戏,让两名学生相互传球,一名学生在旁边抢断。如此设计足球训练内容,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调动其积极性,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

若学生要学习新动作,教师还要正确示范,尝试将该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小动作,让学生先从简单的动作开始学,然后再引导他们完成强度较大的动作。在设计练习强度和练习的次数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避免训练内容超过他们身体能承受的范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三、自我保护,形成良好习惯

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也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点之一。部分学生存在“想要炫耀自己”或“害怕完成不了项目被同学嘲笑”等心理,所以在运动的过程中常常没有进行个人保护,因此造成运动损伤。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心态,让他们认识到每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只要努力提升自己就可以,不必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检查场地和器械,看看其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再展开运动。这样就能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提升训练效果。

在参与跳高训练的时候,一些学生了解到背越式跳高能提升跳高成绩,便跃跃欲试,但是该动作难度较大,如果盲目展开训练,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促使学生提升自我保护意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背越式跳高的目的不是在同学面前“耍帅”,而是激发自己的潜能;其次,要让他们明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地训练。在解决了心理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在运动前要先检查一下运动器材,看看横杆底座是否稳固,垫子放置的位置是否合理。此后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小技巧,如在落地的时候要注意调整身体的姿势,避免头部先着地。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导致头部马上要着地,则要尽量做出低头的动作,减少伤害。

在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新动作时,教师要注意在旁边保护,避免学生遭受伤害。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如在身体失去重心的时候要及时跨出一步,保持身体平衡。又如在摔跤的瞬间要低头、团身,顺势翻滚,不可用手臂直接支撑。在从高处跳下的时候要注意前脚掌先着地,并注意屈膝缓冲。若学生能将这些动作变成习惯,则能降低在运动中的损伤概率。

四、拓展资源,学习急救常识

为了让学生重视运动损伤的问题,并掌握相应的急救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利用网络自主搜索资源,尝试拓展资源,并展开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围绕运动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设计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观看,掌握相关知识。在了解了运动中暑、抽筋、脱臼等问题的紧急处理方法后,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就不再慌张,而能灵活应对,妥善处理。

教师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按照常见的运动损伤设计系列课程,指导学生了解急救措施分别是什么。以“止血”为例,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用动画和真人演示的方式展现冷敷法、压迫法、间接指压法、止血带法等若干不同的止血方法,并说明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受伤者和施救者,其他同学则要注意他们的举动,并提出哪些地方存在错误,然后做出正确的动作。例如,在演示如何搬运伤者的时候,有学生直接抱起了伤者,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此时应该先做好患部处理,如止血、包扎、固定等,在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后,才能进行搬运。角色扮演活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知识。这样学生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就能沉着冷静地找到应对之法。

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各种急救常识展开角色扮演活动,尝试扮演伤病者和施救者,在实践中运用掌握的医学常识。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思想,能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经验,真正掌握各种急救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增勇.小学体育安全问题的规避与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21(21):183-184.

[2]张佐宁.小学体育安全问题的规避与应对策略[J].学周刊,2021(24):157-158.

[3]王志伟.浅析小学体育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J].考试周刊,2021(35):103-104.

[4]陈红.小学体育心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5):179.

[5]张士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9):85.

[6]刘福贵.浅议小学体育心理教学[J].考试周刊,2015(50):13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

猜你喜欢

运动损伤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田径训练运动中损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